2006年5月20日,該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 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
的陳義時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二零零九年九月三十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作出決議,由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 、代表中國申報的雕版印刷技藝正式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制作過程
雕刻反文—上墨—印刷
在壹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印刷。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符集,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壹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制。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大約在公元3世紀的晉代(公元265年~公元420年),隨著紙、墨的出現,印章也開始流行起來。公元4世紀東晉時期,石碑拓印得到了發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結合起來,再把印章擴大成壹個版面,蘸好墨,仿照拓印的方式,把紙鋪到版上印刷,即為雕版印刷的雛形。大約在公元7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術在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誕生了。雕版印刷需要先在紙上按所需規格書寫文字,然後反貼在刨光的木板上,再根據文字刻出陽文反體字,這樣雕版就做成了。接著在版上塗墨,鋪紙,用棕刷刷印,然後將紙揭起,就成為印品。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雕版完成後壹經開印,就顯示出效率高、印刷量大的優越性。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實物是在敦煌發現的印刷於公元868年的唐代雕版印刷《金剛經》,印制工藝非常精美。
的印品,可能開始只在民間流行,並有壹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唐穆宗長慶四年,詩人元稹為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作序中有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燁賣於市井。模勒就是模刻,燁賣就是叫賣。這說明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白居易的詩的傳播,除了手抄本之外,已有印本。
1944年,發現於成都 唐墓,
宋代(960-1279), 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公元971年成都刻印全部5048卷的《大藏經》,雕版13萬塊,花費12年。至今中國仍保存著大約700本宋代的吊版印刷的古籍,清晰精巧的字跡使之被認為是稀有的書中典範。 古代雕版印刷圖書,按其組織形式可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傳承的特點各不相同。官刻是由官方從各地征集優秀匠人集中刻印圖書。匠工們來自四面八方,在壹起相互交流技藝,對雕版印刷術的提高和推廣起到重要作用。坊刻是由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集中於書坊內刻印圖書,其選題與刻印種類都與坊主的學識水平、興趣愛好有著密切關系,長此以往,便逐步形成某個書坊獨特的刻印風格或在某個地區形成坊刻的流派。如民國中期,揚州的陳恒和父子創辦了“陳恒和書林”,從事刻版修版校印古籍,他們悉心搜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揚州叢刊》,被譽為揚州坊刻後起之秀。清末至民國期間,雕版印刷走向衰微,能夠傳承與延續下來的壹支主要力量便是坊刻。最後是家刻,他們以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的方式傳承下來。清末以後,這種傳承方式也走向衰敗。 ,清代以來這壹帶雕版藝人眾多,以陳開良、陳正春、陳禮環、陳開華、王義龍、劉文浩、陳興榮等為代表的“杭集揚幫”,寫工、刻工、印工、裝訂工齊全,世代相承。陳開良去世後,其子陳正春繼為 “揚幫”領頭人。1958年,陳正春受聘於揚州古舊書店,並參與籌建 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