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指陰陽消長。《蘇文寶明全息論》:“有寒暑之日,人有虛實。”吳坤:“虛擬現實是陰陽消長。”
虛實兩大類,主要是從疾病和邪氣的盛衰來區分身體的強弱。虛指氣虛,實指邪實。
1.虛證:即正氣虛弱或體內有形物質不足而引起的證候。如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慌氣短,自汗盜汗,舌淡無苔,舌質嫩,脈弱等。治療要用進補的方法。
註意:
1.辨證必須結合臟腑、氣血、陰陽來指導治療。比如脾虛要健脾,氣虛要補氣,陰虛要養陰。從脈象可以了解。
2.虛證常與寒證或熱證並存,如陽虛導致感冒(即功能減退過度),所以陽虛常出現感冒癥狀(虛寒證);陰虛生熱(即因陰虛津液少,陽氣過盛而化為熱),所以因陰虛而出現的熱癥(虛熱證)很多。
3.相對來說,慢性病是實證,老年人也是實證。
二、實證:主要指邪氣過盛引起的證候。但如果邪氣過盛,人體壹定會加強自身的功能代謝活動來抵禦邪氣,所以實證往往表現在兩個方面:邪氣過盛,如痰、濕、瘀、食積、蟲積等。機能亢進,如精神亢奮、聲音洪亮厚、發熱發紅、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赤、舌苔厚膩、脈強等。治療實證應采用下法或消食法。
註意:
1.辨證也要結合臟腑、氣血、陰陽來指導治療。氣固(氣滯)則氣流破;血虛(血瘀)要活血化瘀或破血。
2.“熱”也是功能代謝亢進的表現,所以實證常與熱證(實熱證)並存。
3.相對來說,新的疾病多是經驗性的,成熟的人也會生病。
三、虛實夾雜:除了單純的虛證或實證外,往往還有虛實夾雜的情況,如實中有虛或虛中有實。就像壹個肝硬化腹水的病人,由於久病身體壹直虛弱(正氣不足),但他有腹水實(邪氣實)。在治療上,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先補後攻,先攻後補,或攻補並舉。
①癥狀名稱。主要癥狀是發冷發熱,或畏寒無食欲。《蘇文峰論》:“其寒亦致飲食不佳,其熱亦致肌肉流失,故人不能食栗子,謂之寒熱。”
②惡寒發熱。《靈樞·五邪》:“邪若在肺,則膚痛、寒熱、上氣、氣喘、多汗。”
③指寒熱藥。見《寒熱內賊》。
④指寒證、熱證。《靈樞禁服》:“須依其起止,察其寒熱,以察其臟腑之病。”
⑤指寒熱之邪毒。《靈樞·寒熱》:“此鼠瘺管,寒熱亦毒。”
⑥指寒熱兼證。《蘇文皮論》:“黃赤熱,白寒,五色皆見,故寒熱。”
⑦辨證八綱二綱。寒證、熱證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