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介紹蒙古包的作文 300字以上

介紹蒙古包的作文 300字以上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壹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壹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壹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古等遊牧特色住房蒙古包(20張)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壹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厘米、長23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幾塊連接,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接。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壹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壹圓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數百人。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遊牧部落,終年趕他們的山羊、綿羊、牦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壹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賬篷蒙古 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壹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壹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壹至兩層厚氈覆蓋。頂高10-15尺,圍墻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墻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壹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壹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壹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外觀呈圓形,頂為圓錐形,圍墻為圓柱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厘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運輸。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多數蒙古人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牦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只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  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壹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制做簡便,便於搬運、耐禦風寒,適牧等特點。 多用在蒙古語中“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壹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壹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壹些家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那”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那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壹頂蒙古包只需要40峰駱駝或10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總架構  蒙古遊牧人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用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壹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運輸。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遊牧民族的壹大貢獻。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聯結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要好,壹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兩種套瑙的區別在於:聯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聯結式套瑙有三個圈,外面的圈 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用來連接烏尼。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壹起的。因為能壹分為二,所以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烏尼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聯套瑙,下接哈那。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壹,木質要求壹樣,長短由套瑙來決定,其數量,也要隨套瑙改變。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結套瑙,頭壹定要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扣,以便於哈那頭套在壹起。粗細以哈那決定,壹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準。烏尼壹般由松木或紅柳木制作。哈那  哈那承套瑙、烏尼,定氈包大小,最少有四個,數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 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 其壹,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壹般習慣上說多少個頭、多少個皮釘的哈那,不說幾尺幾寸。皮釘壹般有十個皮釘,十壹個皮釘等等(指壹個哈那)。皮釘越多,哈那豎起來越高,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釘越少,哈那豎起來越低,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頭壹般有十四、十五、十六個不等。增加壹個頭,網眼就要增加,同時哈那的寬度就要加大。這壹特點,給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時候,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眼,在交叉點用皮釘(以駝皮最好)釘住。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要矮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寬,包的直徑就大。雨季要搭得高壹些,風季要搭得 低壹些。蒙古人四季遊牧,不用為選蒙古包的地基犯愁,這樣的房子是無論如何不能比擬的。由於哈那這壹特性,決定了它裝卸、運載、搭蓋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撐力。哈那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烏尼的叫頭,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兩旁與別的哈那綁口叫口。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每壹個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麽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觀。哈那的木頭用紅柳,輕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細壹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壹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哈那的彎度要特別註意掌握。壹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裏彎,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裏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壹些。這樣才能穩定烏尼,使包形渾圓,便於用三道圍繩箍住。門立  哈那立起來以後,把網眼大小調節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得彎著腰進,在彎腰的同時,也表達了對蒙古包內主人的尊敬,相當於給主人鞠躬。氈門要吊在外面。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個哈那要頂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風天會使套瑙的壹部分彎曲。連接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八---十個哈納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裏,都有壹個圈圍火撐的木頭框,在其四角打洞,用來插放柱腳。柱子的另壹頭,支在套瑙上加綁的木頭上。柱子有圓、方、六面體、八面體等。柱子上的花紋有龍、鳳、水、雲多種圖案。王爺壹般才能用龍紋。苫氈的裁制  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墻根、氈幕等組成頂氈  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素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裁剪時,以套瑙橫木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壹乍壹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撚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並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壹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裏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把中間相當於套瑙了麽大的壹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的時候,忌諱把烏尼頭露出來。苫氈的制作講究看吉日。裁剪的時候,都分前後兩片,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能防止雨水、風、塵土灌進去。裏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麽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  頂棚裁好後,外面壹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要鑲三指寬。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 這樣做,可以把氈邊固定結實,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圍氈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壹般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裏外三層,裏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裁縫圍氈的時候,比哈納要高出壹乍。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和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圍氈的襟沒壓條,也不鑲邊。外罩  外罩用蒙古語叫胡勒圖日格,是頂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也是等級的象征。 裁縫胡勒圖日格的時候,其領正好和套瑙的外圈壹般大。胡勒圖日格的腿有四個,和烏尼的腿平齊。外罩的襟多綴帶子。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有雲紋、蓮花、吉祥圖案,刺繡的非常美麗。胡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從前壹般的人家都有,後來才變成貴族喇嘛的專利。門  門,原指氈門,用三、四層氈子納成。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普通門多白色,藍邊,也有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門頭和頂棚之間的空隙要用壹條氈子堵住,有三個舌(凸出的三個氈條),也要鑲邊和納花紋。制作帶子和圍繩  蒙古包的帶子、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致下滑,在風中掀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固堅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的關系。圍繩“失勒帖速臺格兒”,意思是有天窗的房子和有編壁的房子,都是指蒙古包而言,我國漢文古籍稱穹廬公元七世紀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時有相當多的蒙古人以狩獵為主要謀生手段,他們把獵獲的野獸皮剝下來,覆蓋在木頭支起的架子上作為住房。到公元八世紀以後,蒙古人逐漸脫離皮棚,住進了氈包。《蒙古秘史》中稱“斡魯格臺兒”或稱、氈帳,也叫帳幕。 在現代蒙古語,編壁“失勒貼速”為“哈那”壹詞所取代,“格爾”這個詞泛指壹切房屋;“斡魯格”壹詞則專指蒙古包天窗的氈簾。有趣是,蒙古語稱地穴為“斡魯格”,由此人們不無理由地認為,蒙古包是由古代遊獵民的皮棚或地窩堡發展而來的。 蒙古族的住房被成為“蒙古包”是在我國滿族和蒙古族接觸頻繁以後。滿語稱家為“博”,故滿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稱為“蒙古博”,博和包諧音,於是用漢字表達時,取其音和形,寫作“蒙古包”。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蒙古包,是蒙古民族傳統住房。至今蒙古人住蒙古包至少有壹千多年的歷史了。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易拆易裝,便於搬遷。壹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壹輛勒勒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個小時就能搭蓋起來。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間手工藝人就能制作。還有,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和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很適合於經常移場放牧的遊牧民居住和使用。 蒙古包是東南向而設的。這與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陽,有朝日之俗有關。但這種東南向習慣不僅是壹種信仰,更多的是為抵禦嚴寒和風雪,包含著草原人民適應自然環境的智慧和創造。因為他們居住在高寒地帶,冬季又多西北風。 蒙古包是圓形的,由條木椽子,網狀編壁(即哈那),圓形天窗和門的構成,外面蓋上氈子,再用鬃毛繩或皮繩子加固而成。蒙古包編壁底部還有壹層圍氈,夏天掀開通風,冬天放下來保暖。蒙古包的大小規格,是由每頂包所用哈那的數量多少決定的。通常分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個哈那的蒙古包。就是同壹個類型的蒙古包也分大中小三個規格。如果是五個哈那的蒙古包,大型的就比小型的多十根椽子。在這些蒙古包中,牧民壹般都喜歡住五、六個哈那的蒙古包。 搭蓋蒙古包有嚴格的次序。首先鋪好地盤,然後依次按照下列順序進行:豎立包門,支撐哈那,系內圍帶,支撐木圓頂、安插椽子,鋪蓋內層氈,圍哈那氈,包頂襯氈,覆蓋包頂套氈,系外圍腰帶,圍哈那底部圍氈,最後用繩索圍緊加固,就是壹頂渾然壹體的蒙古包了。 蒙古包內部中央為飲食和取暖的爐竈,煙囪從天窗出去。爐竈周圍鋪上毛氈,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還要鋪上地毯。進門正面及西面為家中主要成員起居處,東面壹般是晚輩的座位及寢所。包內還根據室內的面積、形狀和高低等不同情況,擺設適宜的箱子、框子、桌椅和板架等家具。這些家具上均飾以美麗的民族圖案花紋,構圖豐滿端莊,色彩明快凝練,極富民族特色。蒙古族對花紋圖案的用色也有自己的講究。譬如,他們喜歡紅、色、藍、白顏色,因為紅色象征生活快樂和美滿;黃色是金子的顏色,象征愛情、理想和希望;藍色是天空的顏色,象征永恒的安寧,真誠和善良;白色則表示純潔、平安等等。 按照傳統習慣,草原牧民的作息時間,通常是根據從蒙古包天窗射進來的陽光的影子來判斷確定。據專家研究,面向東南方向搭蓋的四個哈那的蒙古包,門楣上有四根椽子***有六十根椽子,兩個椽子之間形成的角度為六度,恰好與現代鐘表的時間刻度表完全符合。這不僅說明在生活實踐中掌握了幾何學原理的蒙古手工藝者的高超技藝,同時也說明這些能工巧匠已將天文學應用於生活實際中。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我國各族人民之間交往的增多,蒙古族的住房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事種植業的蒙古族農民住房,早已是土木或磚木結構的房子。在草原牧區,隨著定居點的建設日益發展,磚木結構的房子也日益增多。更可喜的是民族傳統住房蒙古包,給現代建築藝術以重大影響。譬如,伊克昭盟成吉思汗陵園,呼和浩特民族藝術廳和自治區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等建築物,就是現代建築藝術應用蒙古包造型的成功之作。它已成為民族建築藝術中的主要建築形式之壹,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築藝術增添了富有魅力的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