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什麽叫做傳統文化?

什麽叫做傳統文化?

什麽是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是什麽?精華和糟粕有哪些?為什麽會產生糟粕?相信閱讀完本文後,妳會對“傳統文化”有真正的了解,會糾正原來的錯誤觀念。

到底什麽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否如有些人詬病的那麽不堪?國家為什麽要大力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些疑問,那麽應該怎麽去定義“傳統文化”?

什麽是傳統文化?

也許有人會認為“傳統文化”還不簡單嗎?不就是穿著漢服,然後儒釋道,京劇,茶酒文化這些,就代表了傳統文化嗎?這些就是傳統文化。普通百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儒家的禮儀,等級宗親制度,以及各類宗教文化,大多數人會認為這些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

如果妳是這樣看待“傳統文化”的,那麽這些說實話,可有可無。這些遠不能代表真正的“傳統文化”,只是在這種文化下產生的壹些易理以及應用,也就是說:文化的根基不在這些。

那傳統文化的根基在哪?

傳統文化的根基在於:易學。這是壹種長期通過歸納天體運動的規律,觀天文,察地理,總結出的壹種適宜人類生存發展和研究地球上萬物要遵循規律的學問。

很多人壹提起“易學”,立馬條件反射到《易經》,認為所謂易學就是《易經》這些學問,再加上算卦等延伸,實際上這是對易學的曲解。易學包含四個主要元素,它們是“象、數、理、占”,四元素是壹個緊密的結合體,缺少任何壹個,都難以對易學的全貌認識透徹。對易學認識不透徹,就會出現錯誤的方式和行為,而中國壹直是以易學為主體學問,形成了社會的整體意識形態,壹旦其中的認識不到位,就會使得指導人類生存生產的“易理”認知出現偏頗,那麽就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和後果。

易學是門什麽學問?

在易學這門學術體系中,“象、數、理、占”分別有各自的內容和定義。

“易象”:最大的為天象,而主要為太陽系內的天體運動規律,因為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處於太陽系內,所以“人”無時無刻不隨著地球進行著相同的運動形式。盡管人類可以利用工具飛到太空,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目前幾乎無法離開地球這樣的環境。“懸象莫大過日月”,由日地月的運動形式,產生了時間,制定了歷法體系,歷法本就是天體運動規律的總結。在天象的規律之下,還有“物象”的制定,所謂“物象”,比如地理萬物,四季物候等等,所以傳統文化中的符號,比如幹支,任何壹個幹支既可以代表天體的運動節點,也可以代表地球萬物和規律。

“易數”:易數是由天象規律總結出來的數字,易數同樣包含兩種事物,壹是規律數,壹是自然數。規律數重在符合天體運動的規律節點,這類有三才、四季、五行、八卦、九宮、十幹、十二支、河圖、洛書內數字等等。它們的制定前提是天體的運動具備循環往復的規律,在此前提之下,才能產生眾多可用的規律數。而自然數,我們已經很熟悉了,自然數是數學的基礎,而數學又是大多數學科的基礎,中國古代自然很早就有算術學,包括算籌,由自然數產生數學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是後來由於“易理”的偏重,導致了物質上的忽視。易數包含自然數和規律數,它本身就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缺壹不可,規律數沒有自然數的幫助,制作的模型就會不切實際;而自然數沒有規律數的輔助,那就會產生數學悖論,永遠無解。

“易理”:文明以止。易象和易數最後都要匯聚成“易理”,因為最終都是要服務於人。易理需要建立在正確的“象數”認知基礎之上而制定,才會真正的全面合理。古代的發展,從漢後逐漸的偏易理而忽略象數,導致了重精神而輕物質,重浮誇而卻務實,重文輕武,所以物質科技的萌芽在西方產生和發展。這就是易學理解偏頗之後的結果。從《易經》時,儒家將其易理含義進行了擴展和豐富後,易學的“象、數”便逐漸被忽略,社會的意識形態便發生變化。而權貴們將儒家學術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出現各種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來束縛人的思維,再加上外部宗教的入侵和發展,進壹步腐蝕了人的思維。“易”本講究生生不息,自強不息。結果大易蒙塵,易學的核心和主體逐漸被取代。

“易占”:易占的是“象、數、理”的綜合運用,它的產生,需要首先利用天象和易數建立模型,然後使用物象和易理來豐富符號,最後由人心發機,對萬物的規律和趨勢進行判斷。所以可以這麽說,易占本是易學的敲門磚和落地的壹個實踐應用。它的本質本是用於更好的掌握“象、數、理”的,只是由於人本身有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以及投機取巧和好逸惡勞之心,使得易占的作用被逐漸神化和誇大,逐漸地變成壹種欺騙行為。

以上便是“易學”的四元素和主體內容。易學本是要求物質與精神合壹的,易數包含自然數和規律數,反應到“人”,不僅要有精神追求,亦要求嚴謹而務實,後世的重文輕武絕對不是它所主張的。而是由於易學認知偏頗之後的產物。

為什麽傳統文化會給人迂腐,落後,不科學的感覺?

上文已經說過了,傳統文化的根在易學,而易學本身是不排斥物質科學的,因為科學也是壹種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方式。科學所需要的務實求真,嚴謹自律精神,正是易學所需要的,當代人非黑即白,正是因為沒有搞懂什麽是易學。

那為什麽傳統文化會給人落後迂腐的印象呢?

還是歸結於過去朝代對易學的認知偏頗的原因。自從《周易》被天下學士增添,作註之後,人們慢慢開始認識到易理對於文明發展的重要性。可是後來矯枉過正,過於沈迷於沒有標準的“易理”當中,而忽略了天象、易數。再加上易理被權貴所利用,外來宗教的入侵,導致了文明進程開始走下坡路。

易理是非常重要的,象數最終要歸於易理,易理能夠對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產生影響,能夠指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可以這麽說,其重要性決定著文明的生死存亡。而易理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天象和易數的認知基礎上,否則就會偏。為什麽我們現代人看古人寫的書,比如《黃帝內經》,褒貶不壹。就是因為其中很多的概念,是來源於天象易數,是基於太陽系內天體運動規律,利用易數來建模,將人身類比於這種規律。這種規律可探索,可實證,可追溯源頭。漢以及漢之前的古籍,大部分是這樣書寫的。到了後來,越多的文人開始不理解了,於是利用“易理”進行漫天無邊際的附會,逐漸地使這些學術淪為了自圓其說和空談。

在“象、數、理”中,易理完全不具備標準,易理由人心而來,根據不同人不同境界,便會產生不同的認知,所以完全沒有標準可言,淪陷在易理裏,“理並不會越辯越明”,只有同等水平的人才會產生***鳴,否則就是雞同鴨講。而自古以來,文人最喜歡爭執的就是“易理”,因為簡單,而且可以憑借巧舌雌黃爭取名利,所以可見這類的活動歷史上是最多的,當代也很多。還有宗教的辯論,性質是壹樣的。

而天象雖然沒有太多的答案,比如我們針對壹個易學內的概念,假如是河圖與洛書,天象會不止壹種,但是可探索,可驗證,而且不會太多,所以從壹定角度來看,天象是具備標準的。而如果妳用“物象、易理”去解釋,那麽就會有太多的答案,妳可以對應於地理,可以對應於溫度,濕度……各種各樣的答案。

易數也如天象壹樣,不同的研究主體,不同的天體之間的運動形式,便會產生不同的易數,利用易數來建模,是可操作,可復制,可實踐的,並不是很“虛”的概念。所以易數如同天象壹樣,具備標準性。

“易理”的認知,必須建立在正確的“天象”與“易數”的基礎之上,而不能憑空捏造,瞎附會。如果無法正確認知“象數”規律,所談易理便會漫無邊際,特別是在當代物質科技為主的社會,使得古人的學術仿佛都變成了壹種自圓其說似的胡扯。任憑“傳統文化愛好者”如何去據理力爭,沒有“象數”的認知,妳仍舊無法真正解釋清楚傳統文化。

這是傳統文化給現代人帶來迂腐印象的本質原因,歸其根源,還是無法真正理解傳統文化的根基:易學。

易學的正確認知能給文明帶來什麽?

縱觀人類的發展歷程,無不是偏左或偏右,人也壹樣,所謂“左右”,即“物質”與“精神”。西方社會最早也由宗教主導,是屬於偏精神類,後來文藝復興,科學興起,使得物質與精神產生了壹定的協調期,於是文明大跨步發展。無論是偏物質或者偏精神,都會對文明,對人類的生死存亡產生很大的影響,物質文明發展到當代,屬於重物質和輕精神,亦會造成災難。

所以中國提倡物質與精神同步發展,是無比正確的,只有兩頭並進,協調統壹,才是正確的發展路線。儒家最初的“中庸”之道,也是這個意思,即“凡事行於中道”,可是後來被人理解成“平庸”、無為、和稀泥……

中國現在是提倡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助力文化強國建設,傳統文化勢必會再次受到更多的重視。但是要真正分清什麽才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什麽才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必定要從易學的角度出發,按照易學的“象、數、理”三層角度,才能真正的分清楚精華與糟粕。因為幾千年來,易學的發展其實是方向逐漸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就在於“象、數”的不明。因此產生了很多的“糟粕”,這些“糟粕”呈現不同的形式,混雜著各類不同的學術,混雜著宗教某些錯誤認知,使其變得異常的復雜和繁多,就像壹堆“亂線頭”,很難理清楚,除非沖根源上去“正本清源”,才能徹底“撥亂反正”。

文化是壹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人性中的深沈力量。壹個國家、民族的強盛,是以文化興盛作為支撐。“象數”回歸,正確的“易理”回歸,才能使得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趨於合理。易學文化究天人之道,能使文明不斷的良性循環和發展。使得個體的人生更加明確,正知正見,行為趨於中和,個體做好了,群體便能做好,社會便能更加美好,世界便能更加美好。

易學與物質科技

易學並不排斥物質科技,恰恰相反,易學需要精神與物質合壹,需要具備科學精神。易學的範圍是以地球為參考坐標,研究太陽系內的壹切規律。是以人為本,研究天地人如何才能持續協調發展。

舉個例子,易數的使用,並不是我們所見的就是用於易占,並不是壹定在算卦中才使用易數,易數可用於任何領域,規律數和自然數緊密結合,缺壹不可。大到社會學規律,經濟規律,宇宙太空的研究,小到人體生物規律,動物植物生長規律,物體運動規律等等,壹切都離不開規律數的運用和探索。然後深入到物質層面,離不開自然數的運用,離不開“察微知著”的計算,兩種最終的結合,才能使學術變得完整。

物理學,化學,自然學科等,盡管在科學上已經賦予了全新的符號,不影響我們利用易學來進行驗證,以及更加深入。各類的數學猜想,基礎理論數學的發展,亦離不開易學。科學是壹種探索方式,是壹種嚴謹的學術態度,這種思維當然是易學需要具備的。所有的非黑即白,肆意抹黑,要麽是為了利益,要麽是被錯誤的認知,或者社會錯誤的行為所害。大部分打著“傳統文化”進行誆騙或者從事不法事務的行為,不僅是在毀滅文化,而且也正源於整個社會對“易學”的錯誤理解。正因為不理解,而又對其好奇,所以才會被人“趁虛而入”。

“天人合壹”的正確認知

在過去,我們往往把“天人合壹”當成是壹種哲學,當成是古人的生存理念。實際上這些並非是“天人合壹”的正確認知。而很多的傳統學術是以“天人合壹”作為立論基礎的,比如傳統中醫,壹旦“天合合壹”本身成為了壹種哲學,所謂哲學,就是自圓其說,解釋不清楚的東西,那就與現代科學的初衷相違背。那麽這樣壹來,連基礎立論都無法成立,無法解釋,這些學術能如何發展呢?更不用談復興。

“天人合壹”並非哲學,而是利用天象進行規律統計,利用易數進行模型建立,所以在易學體系內,“天人合壹”究其本質,屬於壹種建模的產物。是可驗證,具備模型框架,能用易數論證的事物,而不是“老夫子”們口中的漫無邊際的談“大道理”。“象數”不明,這些“老夫子”充斥古今,遍布天下。

既然“天人合壹”可實證,那麽傳統學術中的壹切概念,便會有合理解釋,亦可用科學手段進行驗證。就不會再是過去壹樣“雲裏霧裏”的扯陰陽五行,之乎者也。而要可實證,掌握“象數”手段是關鍵。

傳統學術中任壹符號概念的解釋方式

傳統文化中,不同學術中的基礎符號和概念,該去如何解釋它們呢?

必須從三個角度出發:易象、易數、易理

任何壹個概念,比如“五行”,五行到底是什麽?解釋的方式應該先從太陽系內的天體運動出發,這是最大的“易象”,因為“懸象莫大過日月”,日地月的相對運動產生了我們的時間歷法體系,日地月的相互運動產生了適宜人類居住的壹切環境。

最大的為“天象”,天體的運動對其它的天體會產生影響,科學上歸於宇宙的四種基本力,只是目前無法將其全部統壹,其研究本質,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運動造成的影響,在儒道中,稱之為“道”、“法則”。

對於某個符號來說,有時候天象的解釋並非只有壹種,而是看妳所選取的天體對象而言。但是並不會很多,基本是在太陽系這個範圍內。天象的解釋講究的是可模擬,可復刻,壹大堆的概念解釋不如壹張天文軟件截圖來的實際。

而“天象”運動給出解釋之後,其後便是各種“物象”的對應,“物象”則是地球上的萬物,可以是物候,節氣,動植物規律,地理,溫度,濕度,倫理等等,無窮無盡。

給出了“象”上的解釋,其後便是“易數”,易數可運用,可建模,各類的傳統學術應用,基本都要先建立模型,正如四柱本身是壹種模型,建立模型必須能給出數字節點,論證其合理性,必須與“天象”有對應關系,比如我們要解釋八卦納幹支,也就是六爻中的模型步驟,那麽如何給出易數上的節點,以及告知如何用這些數進行建模,這是關鍵,也是需要實證的步驟。

在“象數”的答案給出之後,因為象數具備壹定的標準性,那麽接下來就是“易理”上的解釋,實際上這樣的解釋,從古至今充斥著壹大堆,任何壹個搞文化研究的人,估計都能說出很多。所以我們見的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大道理”。這些“道理”都屬於易理上的解釋,那麽這些“易理”上的解釋是否合理,取決於其是否建立在正確“天象”、“易數”的認知基礎之上。

綜上,絕大多數的傳統文化中的符號和概念,都需要從這三個角度出發,假如壹個符號和概念,沒有任何的“象數”依據,那麽我們就要考慮其真實性和有效性了。

傳統文化有哪些表現形式?

我們所見的傳統文化,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包含了各類事物。這些正是在易學“象數理”下延伸的豐富的文化形式。只要從根源上把握到位了,那麽未來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新學術產生,這是“百家爭鳴”,或者說“文化復興”的基礎。假如不從源頭上搞清楚,那麽可以這麽說,單靠現在陳舊的文化形式,永遠難復興。

為什麽這麽說?我們單就傳統中醫來看,雖然國家支撐中醫事業的發展,但是如果壹直搞不清楚傳統中醫學術內的各類概念的源頭和意義,那麽何談復興?靠挖掘更多的中草藥,或者驗證更多古方嗎?那是無用功。因為中草藥的功效亦會隨著時代環境,以及人性而變化。“刻舟求劍”是不會奏效的。

古代是如何通過易學制定壹系列社會體系的?

在《漢書·律歷誌》的開篇:《虞書》曰“乃同律度量衡”。所謂“律度量衡”,即我們上面所說的“象數”規則。《虞書》傳為記載夏朝之前的朝代:虞朝,而“同律度量衡”,即“象數”建模,“天人合壹”建模。該句為總起,在這種規則之下,制定整個社會的規章法度,謂“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舉逸民,四方之政行”。在經歷了戰國的戰亂,其後至元始中,王莽秉政,傳其“欲耀名譽”,於是“征天下通知鐘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劉歆等典領條奏”,開展了壹系列的活動,主體為“備數,和聲,審度,嘉量,權衡”,“稽之於古今,效之於氣物,和之於心耳,考之於經傳”,制定算術標準、律呂聲樂、校正歷法,制定度量單位、長短單位、輕重深淺單位……由此形成壹系列的社會規章法度,且合於天地自然。

在這些法度之下,產生了諸多的學術、文學、藝術、民俗、樂器等,這類文化大體有:禮、樂、射、禦、書、數;儒、釋、道、墨、法、農;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古詩、詞語、樂曲、賦、音樂、戲劇、曲藝、國畫、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飲食、小說、建築、服飾、茶酒文化等等……

依據地域不同,文化的形式產生略微區別。比如同樣是戲劇,會有京劇、越劇、秦腔、潮劇、昆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這就是地域帶來的文化的差異性。只要其建立在壹定的文化框架下,就會呈現百家爭鳴的特色。

而如果要追究文明產生的土壤,我們不能由果到因,顛倒順序。傳統文化的根源與核心,是建立在“天人合壹”、“象數”協同的基礎之上,才會演變出如此多璀璨的文學藝術形式。

易學僅僅是壹種學術嗎?

易學其實談不上什麽研究不研究,因為最後也不算是做學問。“易”就是生活,對“易”的認知可以提高人對宇宙自然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對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觀察,發現它們的規律,本質就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而發現和探索宇宙自然的規律,是生存的手段和方式。無論是基礎數學,還是物理化學,宇宙天文學,其本質都是為了研究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研究規律,制定有利於人類生存的工具。

即使從小到大,妳不刻意去學習“傳統文化”,但毫無疑問的是,妳就是在這種土壤和背景下,潛移默化地吸收著“傳統文化”。而提煉出“傳統文化”的核心,取精華去糟粕,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傳統文化受到物質科技的沖擊,本質上只要協調這種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平衡,協同發展,就會變得更好。而整個社會單純的偏向任何壹面,都會造成災難。

“易就是生活”,生活不需要研究。生活是需要每個人去過的,有過的好的,有過的不好的。只要妳生活在太陽系內,那就屬於“易”的領域。不會易占,不會命理也沒關系,妳可以從生活中去體會“易”的規律,易占只是“易學”的末端應用。毫無疑問的是,物質科技壹直在發展,古代的物質貧瘠,人類的物質享受不多,易學能落地的應用也不多,但現代不同,現代細分了很多領域,每個領域都可以使“易學”的體系深入進去。即追求嚴謹,務實,求真的物質態度,也遵循事物所展現出的規律,現象,只有把握好這兩點,易學就能在各個領域落地開花。

傳統文化陳舊?五行不能造飛機大炮?

民國學者對傳統文化頗有微詞,比如梁啟超說過:陰陽五行是二千年來的迷信大本營。

其實不難想象,文明的精髓於漢時,甚至更早之前變得少有人理解後,天象易數變得難領會,無根之源的易理開始壹發不可收拾,社會流於形式主義,易理被利用,加上外來文化的入侵和融合,使得其後的文化發展出現止步階段。這種情況到了清末更加明顯,物質科技已遠落後於西方,於是落後就要挨打。文人們壹面對文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壹面對現實又無可奈何,無力改變。於是便會痛斥之前的文化,視其為無用之物。

而假如有壹種文化,已經變得不接地氣,重精神而輕物質,重理論輕實踐,整個社會的文人大多變得只喜歡整天“講道理”,而落地應用僅是用來算卦瞎扯的。那麽這樣的文化確實是無用的,這樣的文化本身就違背了“易學”的宗旨,壹陰壹陽之謂道,如何能夠將事物的兩面割裂開來?

於是到了近現代由主席打破了兩千年來腐朽思想的桎梏,將畸形後的文化重新拉回了正軌。到了現代,也主張物質與精神的同步發展,這才是正確的道路。對於過去的“傳統文化”,我們需要從根源上取精華去糟粕,吸收過去的教訓,才是正確的文明發展道路。

“五行”只是壹種規律產物,是由“象數”而制定來的天體運動節點,只是因為易學的類應原理,萬物可以劃分成“五行”的屬性,它可以是壹種底層的辨識方法。確實“五行”不能直接造出飛機大炮,但是妳可以在不同的專業學術下,格物致知,去探索和研究事物的規律,既然事物是具備規律的,那麽它也肯定遵循太陽系內的規律法則,它的學術符號和概念,妳叫不叫它“五行”都沒關系,妳可以起科學上的術語符號,無論它叫什麽都沒關系,但事物的制造離不開規律。

易學講究“生生不息”、厚德載物,先具備了這些好的品質,具備了格物致知這樣務實,專註,進取的精神,然後再把這些品質用於發明創造,用於工作事業、生活,這才是正確的方式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