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故事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故事

1. 求壹個關於孔子的故事(文言文版)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佝僂者承蜩(讀音tiao二聲,蟬),猶掇(讀音duo壹聲,拾取)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讀音zi、zhu壹聲,都是古代的極小重量單位,表示很少); 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壹;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讀音jue二聲,失去知覺)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誌不分,乃凝於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譯文:

孔子前往楚國,行走在壹片樹林中,看見壹個駝背人在捕知了,就象拾取知了壹樣。 孔子(上前)問道:“您真靈巧啊!有什麽訣竅嗎?” (駝背人)答道:“我有訣竅啊。練習了五六個月。在竿頭上疊放著兩個泥丸,這兩個泥丸不掉下來了,然後在去貼蟬,那麽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後來在竿頭上疊放三個泥丸,然後在去粘蟬,失手的機會只有十分之壹,再後來在竿頭上疊放五個泥丸,這五個泥丸仍不掉下來,然後在去粘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壹樣容易了。(粘知了時)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沒有知覺的斷木樁子;我舉著的手臂,就象枯樹枝;雖然天地很大,容有萬物, (此時)而(我)就只知道有蟬翼。我不回頭不側身,不因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註意,(這樣)還有什麽得不到呢!”

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運用心誌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說的就是這位駝背的老人吧!”

寓意:

任何壹件事情,只要我們心無旁騖的認真做個壹年半載,把別的誘惑、愛好暫時收斂和壓抑壹下,養成不被外界打擾的習慣,專註的去做壹件事,那肯定是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果的。佝僂老人的體質沒有辦法和壹般人相比,但是他在捕蟬這件事情上卻遠遠超過了壹般人的水平,主要原因就是專壹和刻苦。

2. 關於孔子的故事的30字文言文有哪些

答:

1、有壹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後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後做什麽?”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麽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願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妳現在能做到的!

2、孔子的壹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裏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壹粥壹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3、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壹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妳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誌。”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孔子向襄子學琴藝,壹連十天都彈同壹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壹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誌、不知道作曲者的為人”為由繼續彈奏同壹首曲子。又過了壹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為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壹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壹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為,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

5、春秋時期,孔子在年輕時當過趕馬的車夫,從禦術中的“起乘轉合”中悟出許多人生道理,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在周遊列國的途中給弟子們講述這些道理,子路笑他政治上到處碰壁,他用欲速則不達來推諉。

6、壹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墻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臯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壹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壹五壹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孔子簡介: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壹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

3.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故事要短的50~100字以內為佳

孔子勸學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禦狂馬不釋策, 禦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於檠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 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妳有什麽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妳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麽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壹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4. 孔子論述君子的文言故事是壹個故事不是壹句話明天就要用

孔子在旅行,經過壹個村莊,他看到壹個老人,壹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裏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麽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妳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妳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裏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妳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妳何必費這麽大的力氣呢?妳是壹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妳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壹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壹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壹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裏.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麽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壹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妳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壹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妳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壹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壹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妳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

5. 孔子故事涉及動物的古文,還有他的含義是什麽

在古籍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拾遺記》上記載:“夫子未生時,有麟吐玉書於闕裏人家,文雲:‘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素王.’”孔子的母親顏征在很賢明,“知為神異.乃以繡紱系麟角,信宿而麟去.”當時就有相者說:“夫子繼殷湯,水德而素王.”意思是孔子上承殷湯,是無冕之王.這個故事就是“麟吐玉書”和“麒麟送子”傳說的由來.關於孔子的出生,在巨野有“孔母夢麟”的傳說:孔子的祖籍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從商丘到曲阜,巨野是必經之路.有壹次孔母顏征在跟隨家人自商丘返鄉,路過巨野的麟山,看到麟山風景優美,就提議在此歇腳.她坐在麟山上的壹棵樹下,打了壹個盹,忽然夢見麒麟入懷,醒來感而有孕,十壹個月後就生下了孔子.到孔子出生的前兩天,麒麟又到曲阜闕裏人家送去玉書三卷.在明本《巨野縣誌》中有這們的記載:“巨野南有樵氏山,世傳樵氏山產麟,麟吐玉書於闕裏,因名麟山.” 但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莫過於“西狩獲麟”的典故.到了孔子晚年,麒麟再壹次現身.《史記·孔子世家》記載:“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鉏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觀之,曰:‘麟也’取之”.大野,就是今天的山東省巨野縣.《孔子家語》也有類似的描述,也更詳細:“孔子曰:‘麟也.胡為來哉?胡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子貢問曰:‘夫子何泣爾?’孔子曰:‘麟之至,為明王也,出非其時而害,吾是以傷焉.’”孔子認為,麒麟是靈獸,只有君王賢明,太平盛世才會出現.現在周王室衰微,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麒麟怎麽會出現呢?它的出現又死去,不是好征兆,恐怕國之將亡,自己的生命也到頭了.於是命令弟子就地掩埋,堆了個大墳堆,就是現在的麒麟冢.麒麟冢位於巨野縣城東十二裏麒麟鎮獲麟集村西北3裏處,1979年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周列國誌》記述,七十壹歲的孔子埋葬麒麟之後感情難以控制,撫琴悲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兮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他編修的《春秋》正是止於這壹年.《春秋》的最後壹句話即是“(魯)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從此孔子無心著述.終因傷心所致,兩年後就去世了.因為孔子夢麟而生,見麟而死,麒麟的出現貫穿了孔子的壹生,所以《春秋》這部書後來被人們稱為“麟史”,或“麟經”.麒麟從此成為孔子的化身而被尊為“聖獸”.到了元代,在巨野又有了孔子和麒麟相關的故事.《巨野縣誌》記載,元代至正年間,巨野有壹名縣尹,名字叫孔浩,是孔子的五十三代孫.他在這裏做官三年後致仕,“上書請留”,把家安在這麒麟冢旁邊,並且修建了春秋書院.後來因為麒麟臺地地勢太窪,受水患的侵擾,舉家遷到縣城南二十多裏的吉星灘,就是今天的大義鎮孔樓村.幾年後,又取春秋“微言大義”之意,將春秋書院改為大義書院,每年春秋兩季到麒麟臺來祭祀先祖.他認為,這裏不僅埋藏著壹只麒麟,而且還有孔子的靈魂,所謂“先祖靈爽必棲於此”.孔子第五十五代衍公孔克堅撰寫的《重修大義書院碑記》裏,對這件事有祥細的敘述.現在巨野有大義鎮,鎮裏有個孔樓村,村民絕大多數姓孔,他們都是孔子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