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籍中最早見有茶字的記載始於漢代。
我國古籍中,最早見有“茶”字的記載始於《詩經》。《詩經·邶風·谷風》有“誰胃荼苦,其甘如薺”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還不明確。
至公元前200年《爾雅》成書後,始將荼定為茶。《爾雅·釋木第十四》記載:“槚,苦荼”。晉郭璞《爾雅註》說,槚是壹種樹,“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作羹飲,今呼早采為荼,晚取者為茗”。
至於“荼”字何時改寫成“茶”字,據清代學者顧炎武考證,“茶”字是從唐會昌元年(公元841)柳公權書寫《玄秘塔碑銘》、大中九年(公元855)裴休書寫《圭峰禪師碑》時開始,因此他確定“茶”字的形、音、義才固定下來。
描寫茶的古詩詞:
1、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壹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山泉煎茶有懷》
2、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蘇軾《汲江煎茶》
3、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劉禹錫《嘗茶》
4、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午甌茶。——陸遊《幽居初夏》
5、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