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好古 -- 相信並愛好古代的物事。
這是孔子的思想,出於《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不值得提倡和學習。它使學人過於崇古和崇拜經典,失去創造力和進取心。我們可以學古,但不要崇古和崇拜經典,要推陳出新,更上壹層樓。
問題二:述而不作是什麽意思 述而不作釋義:
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問題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將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陳述並沒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愛好古時候的東西(信而好古)。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問題四:怎樣理解“述而不作” 述:闡述前人學說;作:創作。將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陳述並沒有加入自己的思想。相信和愛好古時候的東西(信而好古)。[1]
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作。
此成語為易錯成語,易理解為只說話不做事。
“述而不作”,源自《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既被認為是孔子整理“六經”的編纂原則,也被後世稱頌是他壹生治學特點的高度概括。
“述而不作”,究竟應作何解?普遍的解釋是:“敘述(闡述)而不創作,以相信(尊重)的態度喜愛古代文化”。
持此論者,肇始於班固《漢書?儒林傳》:“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興……究觀古今篇籍,……於是敘《書》則斷《堯
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楊伯峻將這句翻譯成白話就是:
“闡述而不創作,以相信的態度喜愛古代文化。”這個解釋大體上是不錯的,但要訓釋完整、準確理解,還需細考“述”與“作”的具體涵義。
“述”,《說文》解釋為:“循也。從u術聲”;段註:“循也。述循疊韻。述或借術為之。如詩報我不述,本作術是也。古文多借y為之。如書祗y乃文
考。詩y駿有聲。y追來孝。釋言,毛傳皆曰。y,述也是也。孫炎曰。y古述字。古文多以y為述。故孫雲爾。謂今人用述。古人用y也。凡言古今字者視此。
從u。術聲。”同類解釋還有劉寶楠《論語正義》:“述是循舊”;引申為闡述舊章經典,如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述者,傳於舊章也”;朱熹《論語集註》:“述,傳舊而已”。當代學界多傾向於引申義,如楊伯峻《論語譯註》譯作“闡述”,鄧球柏《論語通解》則直接采用皇侃的疏解。另外,古籍還有其它釋義,如《廣韻》解釋為“著述”;《正韻》則解釋為:“述,修也,纘也,撰也。凡終人之事,纂人之言,皆曰述。”據學者有關考證,“述”字在先秦其他典籍中使用的情況大致是:《禮記?中庸》出現四次,《詩經》壹次,《左傳》壹次,《樂記》三次,《尚書》三次。從先秦其他典籍使用語境中的義項來判斷,將“述而不作”之“述”的字義解釋為“循”,應是基本可以定讞的。
接著來看“作”字何解。“作”的本義是“起”,即人站起身子來;從人,從乍,人突然站起為作。甲骨文初
字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為人起身。引申為“興起”,如《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G”,《書?堯典》:“平秩東作”。又引申為“振作”,如《書?
康誥》:“作新民”。《說文》段註:“作,起也。秦風無衣傳曰。作,起也。釋言,谷梁傳曰。作,為也。魯頌o傳曰。作,始也。周頌天作傳曰。作,生也。其
義別而略同。別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義壹也。有壹句中同字而別之者。如小雅作而作詩箋雲。上作,起也。下作,為也。”經傳註壹般解釋為“創作”,原意
為“新制禮樂”,如皇侃《論語集解義疏》“作者,新制作禮樂也”。
“述”與“作”在古代是專指禮樂而言的。“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大事莫過於紀元前十二世紀末期,周公之‘制禮作樂’”。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
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是為“天下無道”,孔子的“述而不作”就不難理解了。又《中
庸》雲:“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孔子無位,自無“作”的資格。《禮記?樂記》雲:“知禮樂之情者能
作,識禮樂之文......>>
問題五:迷而不作是什麽意思 “述而”語出《論語?述而》,是孔子的自我評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其字面意思是僅傳述既有內容而不進行創始性的工作。
問題六:孔子為什麽述而不作? 孔子是公認的大學問家,但孔子稱自己是“述而不作”。《論語?述而》中記載孔子的自我評價:“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意思是自己僅傳述既有內容而不進行創始性的工作。朱熹在《四書章句集註?論語集註》解釋:“述,傳舊而已。作,則創始也。故作非聖人不能,而述則賢者克及。……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孔子說“述而不作”既是壹種自謙,也是壹種做學問的嚴謹態度,同時說明學問之不易。
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