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為人類飲食服務的歷史,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從“人猿相揖別”之後,人們發現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時代,人們吃飯壹般不用筷子。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是用手把飯送入口內的。後來由於人們在燒烤食物時,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壹類的工具來放置和翻動食物,在炊具中燒煮肉塊和蔬菜的羹湯,也要用它們來取食,久而久之,聰明的先民逐漸學會用竹條來夾取,這就是筷子最早的雛形。
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浙江大學遊修齡教授認為: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關系,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則恰好驗證了這樣的結論。
不過《劄記》上說:“羹之有菜者用祛,其無菜者不用梜。”而從造字法來看,“梜從木”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木頭筷子。回想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還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為“筷”,與我國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後來為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