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波的文物收藏舉世聞名,其中書畫尤其是金、唐、宋、元的書畫,歷代的絲綢刺繡,東北地區的考古發現,尤其是遼瓷,古圖古幣,甲骨文,青銅器,歷代碑刻更是聞名遐邇。收藏的書法精品有:古樸典雅的金代傳世珍品的詩詞、剛健婉約的唐鐵及其早期作品《千字文》。歐幾裏得的原著堪稱廖若塵之星,多年來壹直是書法家的楷模。此外,還有王羲之的《壹書漢》,已成為傳世的孤本,唐代狂草派創始人張旭的四首詩,以及宋代趙霽、、三代皇帝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惠宗趙霽的《千字文》和高宗趙構的《書曹羅熾沈傅娟》是兩部備受帝王推崇、極具魅力的作品。大詩人陸遊八十歲時,自撰詩棒完美,草法蒼勁豪邁,被稱為詩書雙壁。
優秀的繪畫作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舫的《簪花仕女圖》,畫中仕女“曲線玲瓏,體態豐腴,艷麗多彩”,從中人們不僅可以領略到她們高超的藝術水平,還可以深切體會到唐代貞觀年間上層貴族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著名文學家蔣遠寫有《在夏靜山口候渡》,“樹陰山滾,官候渡,意境遠”。展現了中國畫的大好局面,堪稱劃時代的傑作,宋會宋仿;張軒的《虢國夫人遊春圖》通過對虢國仕女的描寫,揭示了楊貴妃壹家的驕奢淫逸,畫面中精妙的構思和細膩的筆觸,為後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瑰寶。
至於元、明、清書畫收藏,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這些藝術珍品中有壹部分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他從北京帶到長春,在偽滿洲國垮臺時丟失,後來回到廖波收藏。
絲刻又稱繅絲,是壹種正反面圖案相同的藝術編織。北宋廖波的《子鸞雀譜》,南宋著名的朱克柔的帛刻名作《牡丹圖》、《山茶圖》,精美絕倫,堪稱天下奇觀。
博物館裏的藏品特別富有地方特色,大部分來自墓葬。遼瓷起源於原始制瓷技術,保持了民族的獨特風格。其形制符合契丹民族的習俗,適宜狩獵和放牧,有雞冠壺、雞冠瓶、長頸瓶、三色海棠式盤、碟等。可謂是多姿多彩。至於遼代帝陵出土的《三代皇帝及謚號》卷本,有漢文和契丹兩種,刻工精細,保存完好,是滄海壹粟。
青銅器的收藏也相當豐富,既有考古發掘,也有傳世佳作。遼寧出土的青銅器中,禮器多與中原相同,但器物頗具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在古地圖收藏中,有李應本的明代萬歷年間利瑪竇繪制的刻本《兩儀玄藍兔》,共八幅地圖,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科學成果,使明清兩代進壹步認識世界。
廖波非常重視展覽。遼寧歷史文物專題展覽以中國通史、地方史、遼寧重要考古資料、重點文物專題組合的形式,旨在突出遼寧地方特色。與舊石器時代的營口金牛山人、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以及包括匈奴、鮮卑、高麗、契丹、女真等民族在內的漢族文化遺存,構成了壹個地方特色鮮明、色彩豐富的古代文化展示體系,受到了專家學者和廣大觀眾的贊賞和好評。
遼寧省博物館基礎良好,發展前景廣闊。為進壹步滿足博物館發展的需要,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建設被列入遼寧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九五重點建設項目,並於1998在市政府廣場破土動工。作為壹項百年形象工程,廖波博物館新館的建成將對促進遼寧文化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擴大對外文化交流,豐富和繁榮全省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遼寧省博物館位於沈陽市和平區十緯路26號。博物館舊址原為唐毓麟之子唐的住宅,後被奉軍所伐。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後,這裏被辟為偽“國立博物館”。1939變更為“國立中央博物館奉天分館”。日本投降後,1946更名為“國立沈陽博物館”。1948沈陽解放後,該館進行了修繕,並於1949年7月7日正式開館,1959年更名為“遼寧省博物館”。1992增加壹個新博物館。新館主體建築為三層建築,以“中國歷史展”為基本內容,經常舉辦各種展覽。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包括書畫、絲繡、青銅器、陶瓷、考古資料、古地圖、錢幣、墓誌等18大類。其中不乏珍品,如《草書四帖》(唐)和《草書千字文》(宋徽宗)。還有壹些稀世珍品,如唐周的《戴花仕女圖》、五代董源的《夏靜山口待渡圖》和宋立成的《西藏袁林圖》等。絲繡方面,有五代梁二年織的《金剛經》、元代織的《圖》、宋代織的《紫鸞雀譜》、米柔織的《茶花圖》、明代的《歌鳥圖》、刺繡(宋繡)等。博物館裏的中國歷史展覽主要由考古發掘和傳世工藝品組成。通過這些文物和輔助資料,人們不僅可以了解中國的歷史概況,還可以看到遼寧地方歷史的特點。在遼寧出土的文物中,有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石器,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匕首,還有漢、匈奴、鮮卑、契丹等民族墓葬中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是研究遼寧地方歷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