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五月文言文

五月文言文

1. 告訴我“五月”的文言文,翻譯

(壹)判斷句1、用“……者……也”或在句末用“者也”“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與余同遊)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2、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吳)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托乎!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

3、用“即”“乃”“則”“皆”“本”“誠”“亦”“素”等副詞加強語氣表示判斷。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將即楚將項燕。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 *** 。4、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5、文言文中的否定性判斷也要借助否定副詞來表示。

“非”“莫”“勿”“不(否)”予本非文人畫士。(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被支配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1、用“為”或“為……所……”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 (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

2、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3、用“見”或“見……於……”表被動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4、用“於” 或“受……於……”表被動 不能容於遠近。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5、文言文中,有些被動句沒有被動詞,而是直接由動詞表被動。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於)兵勢耳。 這裏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戍卒叫,函谷舉。 “舉”是“被攻占”的意思。

(三)省略句1、主語的省略承前省略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蒙後省略 (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對話省略 (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曰:“不若與人(樂樂)。”2、謂語的省略 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賓語的省略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公)。 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壹壹為(之)具言所聞。

4、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吾上書太夫人,譜汝(於)諸孫中。

5、中心詞的省略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四)倒裝句1、定語後置 ⑴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之”或“而”字,再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之(而)+定語+者”的格式。

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縉紳而能不易其誌者……,有幾人歟? ⑵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中間加“之”字,組成“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表示定語後置。

例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雲霞雕色,有喻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

(雲霞繪出色彩,已超過巧妙的畫師;草木裝飾鮮花,不依靠神奇的繡工) ⑶定語放在中心詞後,用“者”字結尾,組成“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其故人嘗與傭耕者聞之。 求人可使報秦者。

興造大業可以利百姓者。2.賓語前置⑴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

忌不自信。⑵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沛公安在?大王來何操?⑶用“之”“是”等虛詞使賓語提前何陋之有?孜孜焉唯進修是急。

惟命是從。⑷介詞結構中介詞賓語前置 介賓短語的賓語由代詞充當,賓語前置情況與⑵相同。

微斯人,吾誰與歸?3.介賓短語後置現代漢語中介賓短語充當狀語,置於謂語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介賓短語往往放在謂語的後面。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4.主謂倒裝。

2. 五月初二 古文怎麽表示

您好,我國古代對於不同的月份都有許多特定的別稱。

如農歷五月又稱為:蒲月 榴月 郁月 嗚蜩 天中 仲夏 臯月同樣的,在古籍文獻中,對壹個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也有特定的名稱。如每月第壹日叫“朔”,二日為“既朔”、“死魄”或“旁死魄”,三日為“哉生明”或“月出”,八日為“恒”或“上弦”,十四日“即望”,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或“生魄”、“哉生魄”,十七日“既生魄”,廿二、廿三日“下弦”,最後壹天為“晦”或“即晦”。

但也並不是要完全用上,如《前赤壁賦》中就用到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因此我覺得“五月初二”可以表示為“五月既朔”。

當然,這只是別稱的壹種。希望能夠幫到您。

3. 端午古文翻譯陰歷五月五日,舊俗謂之端午.是日也,縛艾為人,削蒲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節日端午節.每到這天,人們就用艾草編出壹個假人,並用蒲棒削尖成劍形,掛在門上用來驅鬼鎮宅.焚燒香草,喝雄黃酒以為驅邪怯病.大家又吃粽子,聚在壹起賽龍舟.據說這些習俗是為了祭奠屈原.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人,文采卓然,引起同僚的嫉妒排擠,於是在泊羅江投水自盡.後人們賽龍舟就是為了招屈原的魂魄.吃粽子並將粽子扔進江中也是為了祭奠屈原.粽子是用箬竹葉包裹糯米,然後用五彩線綁縛二制成的壹種食品.箬竹葉與五彩線是蛟龍所害怕的,粽子投入水中蛟龍不敢吃掉. 以上的這些習俗,雖然不是壹定要掌握的知識,但也是關心風土人情的學者應該知道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