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俠五義是誰七俠五義的作者是誰?七俠五義到底是誰寫的,是什麽時候寫的?
<<七俠五義>>原著作者是石玉昆先生他筆下五鼠栩栩如生如同從紙上走了下來各個性格鮮活生動惟妙惟肖.而五鼠則是:鉆天鼠徹地鼠穿山鼠翻江鼠錦毛鼠.這五個靈巧的稱號得來卻有壹番典故.
石玉昆先生的家裏常鬧老鼠常常打擾到他寫作.他在寫五鼠時突然想到能不能把小說中的人和現實中的老鼠有機的聯合起來呢?
於是鉆天鼠(頂棚或閣樓上的耗子)徹地鼠(地道的的耗子)穿山鼠(墻壁裏的耗子)翻江鼠(下水道的耗子)錦毛鼠(是人為豢養的耗子____所以最嬌貴最漂亮).
有關石玉昆的生卒年、籍貫家世、生平事跡、著述等問題,因文獻資料的缺乏,今天已難以確知,研究者又都各持己見,眾說紛紜,其中存在著不少附會誤判之言,因此有必要結合有關文獻及前人的研究予以澄清。研究這壹問題盡管受到資料缺乏的諸多限制,但有些情況還是可以根據有關記載大體推斷出來的。
據現有資料來看,石玉昆主要生活在嘉慶、道光年間,比過去人們印象中的時間要早。據《非廠筆記》記載,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轉引自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俟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323頁)。當時也有人稱其為石先生或石三爺。富查貴慶曾有詩吟頌石玉昆,詩序雲:“石生玉昆,工柳敬亭之技,有盛名者近二十年。“據披露這首詩的吳英華、吳紹英介紹,”它當作於道光十七年以前“(吳英華、吳紹英《有關〈三俠五義〉作者的壹首可貴的詩》,《天津日報》1961年8月29日)。由此可知,石玉昆至少在道光初年即已成名。實際上,他成名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在道光四年(1824)年的慶升平班戲目中,有不少《三俠五義》的重要關目,如《瓊林宴》、《三俠五義》、《遇後》、《花蝴蝶》等。《三俠五義》為石玉昆所創,戲曲從此取材,必定是在《三俠五義》廣為流傳之後。按常理,藝人在成名前要經過壹段時間的學徒訓練。即使石玉昆天賦高,出道早,其成名時至少也得有二三十歲。這樣,即使保守地估算,石玉昆出生至少也當在嘉慶五年(1800)年以前。
石玉昆達到藝術頂峰、享有盛譽主要是在道光年間,這可從相關文獻記載中得到印證。道二十三年(1843)年至二十五年(1845)金梯雲抄本《子弟書》中的《石玉昆》篇專門描述石玉昆演出的盛況。正如阿英所言,“玉昆應稱‘道光時說書人’”(阿英《關於石玉昆》,載《阿英文集》,書店,1981,303頁),近人崇彜也說“道光朝有石玉昆者,說三俠五義最有名”,“此道光朝石玉昆所傳也”(崇彜《道石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9、19頁)。至於石玉昆的卒年,目前還不能確知。崇彜在談論光緒年間聚珍堂版本《三俠五義》時,特意強調“此道光間石玉昆所傳”,言語中流露出今昔之感。按說光緒年間石玉昆還在世的話,他是不會如此刻意強調“道光”這壹時間的。有的研究者根據《三俠五義》“最初刊本《忠烈俠義傳》的成書年代來推測”,認為石玉昆“大約應該在同治十年(1871)年已經去世了”(趙侃執筆《石玉昆及其〈三俠五義〉》,《河北文學》1961年第4期)。李家瑞則認為石玉昆“大約死在同治末年”(李家瑞《從石玉昆的〈龍圖公案〉說到〈三俠五義〉》,載王俊年編(1919-1949《中國近代文學論文集》(小說卷),324頁)另據李宗侗在民國年間進行的調查,“石玉昆在石豐時已經老了,尚是嘉、道時間的人”(李宗侗致胡適書,載杜春和等編《胡適論學往來書信選》上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587頁)。不過,石玉昆去世的時間也有可能更早,蔡省吾未刊稿《北京藝人誌》有如下壹條記載:“(石玉昆)歿後有《贊昆》子弟書,名重壹時。”(轉引自趙景深《三俠五義》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子弟書《贊昆》又名《嘆昆》、《嘆石玉昆》、《評昆論》或《石玉昆》、如果這個說法屬實,則石玉昆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至二十五年(1845)年之前即已去世。穩妥壹些,說石玉昆於同治年間或之前去世,大概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石玉昆受到人們如此多的關註,在社會上有著如此大的影響,主要在於其演唱技藝的高超。子弟書《石玉昆》對此有十分生動形象的描繪:“高擡聲價本超群,壓倒江湖無業民,驚動公卿誇絕調,流傳市井效眉顰。”(子弟書《石玉昆》,載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734頁)。石玉昆所演為子弟書和單弦,有人稱其為“單弦之祖”(崇彜《道石以來朝野雜記》,9頁)。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壹個新的說唱藝術流派——石派書,又叫石韻書。由此可以看出,其演出在當時還是很受歡迎的,以致於有些書鋪借此牟利,“按段抄賣,另有目錄,要者定寫”。就連當時的說書藝人對石玉昆也是贊淮有加:“就拿玉昆石三爺他說吧,怎麽就該說不過他?他如今是不出來咧。他到那個書館兒,壹天只說三回書就串好了幾十吊錢,如今名動九城,誰不知道石三爺呢?”(抄本《全本南清宮慶壽》,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2頁)。據說石玉昆曾為禮王府供奉(金受申《老書館見聞瑣記》,《曲藝》1959年8-11月),不過這條記載與富察貴慶《知了義齋詩鈔》詩序中所說的“性孤僻,遊市肆間,王公招之不至”似乎有些矛盾。從富察貴慶詩中的描述來看,石玉昆是壹位頗有個性與骨氣的民間藝人。
石玉昆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在演出內容方面的出新,特別是他別出心裁,將包公審案與江湖俠義題材結合起來,推陳出新,在《施公案》的基礎上開創了壹種新的小說題材類型——公案俠義小說,對清代中後期包括說唱、小說、戲曲在內的通俗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顯然,石玉昆不是那種亦步亦趨、因循守舊的藝人,他享有盛名幾十年,成為與柳敬亭壹樣著名的民間藝人,不僅受到市井民眾的極大歡迎,也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正如子弟書《石玉昆》中所說的:“編來宋代包公案,成就當時石玉昆。”石玉昆對自己首創的這套書還是很有感情的,據當時的說書藝人介紹,:玉昆三爺說了壹輩子的包公案“,”他是跟了文正公壹輩子的“(抄本《全本天齊廟斷後》,轉引自魯德才《三俠五義》2頁)。石玉昆創作《三俠五義》,正如胡適所概括的:”有因襲的部分,有創造的部分。大概寫包公的部分是因襲的居多,寫各位俠客義十的部分差不多全是創造的。(胡適《三俠五義》序,載《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198頁)由於《三俠五義》深受歡迎,其他民間藝人紛紛效仿,在石玉昆生前,即有與他同時說《三俠五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