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鬼節:清明節,7月15日,10月1日。
萬聖節註意事項: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鬼怪,盡量避免外出。如果遇到靈異現象,不要驚慌,集中全部註意力,睜開眼睛。
清明節
中國傳統節日見詞條“清明節”。
7月15日
相傳,每年的七月壹日起,閻王下令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常年在地獄中受苦、被囚禁的鬼鬼們走出地獄,獲得短暫的遊蕩,享受人血。因此,人們把七月稱為鬼月,這個月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月份,他們既不結婚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是玉蘭節,也被稱為中元節,麻姑節,七月三十日或鬼節。過去,人們會在這壹天晚上準備壹些菜肴、酒、米飯、金銀衣服和紙張,在路口祭拜鬼神。
7月15日的寬容節習俗復雜,既有民間的鬼節,也有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邦納節,還有佛、道、佛三教合壹的節日。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為三官。這三位官員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代表。他們每年都要視察人間的善惡,並向天庭報告。三官的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也叫三原。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原,是地方官學赦免之時。這壹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的表現畫壹幅畫,以此來贖罪,避免懲罰。在中元節,人們從事壹些祭祀活動,以拯救那些鬼和鬼魂,這應該與地方官員的寬恕罪惡有關。7月15日是佛教波尼節,傳說是木蓮救了母親,源於佛教傳說木蓮的母親(木蓮是佛教人物,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壹)掉進了餓鬼道,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慕璉把自己的神力變成了食物,給了母親,母親卻不改貪念。當她看到食物來了,她害怕其他惡靈會搶走她的食物。食物壹饞,馬上就變成了木炭,吞不下去。慕璉雖有神通,但作為人子,卻救不了母親,十分痛苦。請問佛祖怎麽辦?佛陀為他念了盆景的聖經,叫他在七月十五日為母親做壹個盆景。按照佛團的指示,木蓮在七月十五日準備了各種水果和器皿,放入盆中供養十位僧人。他的母親才離開了邪靈世界,升天了。有鑒於此,佛陀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孝心,每年七月十五日做盆佛出家,報答父母恩情。佛教盆景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相契合,這壹天成為民間祭祀已故父母和祖先的鬼節。
農歷七月15是冥界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笠原節,是中國冥界三大節日之壹。民間有個傳說,元宵節在陰間過,鬼節在陰間過。據說,在那壹天,閆希會還要和穿著盛裝的鬼魂壹起度過佳節,讓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壹起祝福他們,祝願另壹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享受這個世界還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很多地方節日都會舉行祭祀、念佛、掃墓、檢閱、賞花、垂釣等活動來慶祝。
7月15日,鬼門關大開。無論是燒紙錢送祝福,捧著雛菊悼念,網絡祭祖,還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壹起懷念過去,壹起給祖先送祝福,這是人類精神的自發性,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並且同時“活著的人要珍惜活著的每壹天,不要以社會和朋友為恥,不要以永遠離開的親人為恥。”因為,總有壹天我們會遇見他們。那時候妳就可以驕傲的說,妳是人間英雄,妳是冥界鬼英雄!"
道教“中秋”
按照道家的文化邏輯,壹年的時空應該分為上下陰陽兩部分。而且中國道教認為,養育世間萬物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把上半年當作天官,下半年當作地官。這裏需要說明的是,這裏所說的“官”並不是指人類官員的“官”,而是指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片段,類似於中國圍棋遊戲中的“官”。
中國道教主要產生於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的道教壹直認為天地玄妙,萬物生於大地,水是生命之本,大地含水。也就是說,由於中國的農業文明註重土、水兩種元素在人類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的道家文化觀念中壹直包含著以地球為中心觀察世界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按照道教的世界觀,道教習慣把壹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天官”(上半年)“上元節”;下半年,當地官方節日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因為地球含有水,水作用於地球,所以每年下半年的10月15日是“夏媛節”。這三個要素,即上、中、下要素,構成了對道教三位壹體世界的系統認識。
中國的道教不同於世界上的許多宗教。世界上很多宗教都是神人合壹,或者就像基督教壹樣,講究“道成肉身”三位壹體,使得宗教傳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國道教傳教的目的非常明確。道教傳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家因材施教。對於智慧高的人來說,《道德經》裏的道理講得很清楚;對於那些智慧不足或者很少有時間深刻反思自身道德倫理建設的人,寫故事是為了說明道理。“寓教於樂”是源於中國道教的壹種傳教方法。
中國道教的“中秋節”實際上是壹個傳播道德倫理的節日,即倡導人們在這壹天重視修德。中秋節這天,有思想有時間的人會聚在壹起學習老子的《道德經》,互相交流,反省自己。對於壹般教眾,道教創造了壹些“寓教於樂”的故事。比如道教發明,壹個叫陳子畦的人娶了龍王的女兒,生了三個孩子,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官”分別掌管著人類的祝福、罪的赦免和拯救這三項任務。他們有著無窮的魔力,要在這三天裏巡視世界,檢查人們的道德品質是好是壞。但是中國的道教是壹個非常寬容的宗教,給人隨時改變和更新自己的機會。因此,中秋節不僅是壹個賞善罰惡的節日,也是壹個贖罪的節日。因此,中秋節也是中國的懺悔節和贖罪節。犯了壹年罪的人可以在中秋節過各種儀式。
十月的第壹天
十月的第壹天,稱為“十月王朝”,又稱“祭祖節”。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在新的收獲季節祭祀祖先的習俗,以示孝順和不忘自己的根。所以十月初壹人們也用小米?祭祀祖先。十月初壹祭祖,包括家族祭和墓祭,南北方都有。今天,在長江以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在十月初壹給新墳獻祭的習俗。十月初壹也是入冬的第壹天,之後氣候漸冷。人們害怕祖先在陰間的靈魂缺衣少服。因此,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壹般供品外,還有壹種不可或缺的供品——鬼服。祭祀時,人們將鬼衣焚化給祖先,稱為“送寒衣”。因此,十月的第壹天也被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些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變了。人們沒有燒冷衣服,而是在壹個紙袋裏燒了很多鬼紙,上面寫著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名字以及他們對應的名字。這叫“包袱”。有寒衣之名,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黑社會和死人壹樣,可以用錢買到很多東西。
還有壹個關於祖先崇拜的故事是蔡倫造紙,蔡默燒紙。蔡倫剛發明紙的時候,生意還不錯。蔡倫的嫂子慧娘讓丈夫蔡默跟蔡倫學造紙。他們回來開造紙廠,但是蔡默做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壹個擺脫困境的辦法。壹天深夜,慧娘裝病急死。蔡默在她的靈柩前傷心欲絕。他壹邊燒紙,壹邊哭著說:“我跟我哥學造紙,沒註意。紙的質量太差了,以至於讓妳很生氣。我要把這張紙燒成灰,以解心頭之恨。”燒完了,他拿來紙來燒。燒了壹會兒,只聽得慧娘在棺材裏喊:“開門,我回來了。”這讓人震驚。人們打開棺材,慧娘裝腔作勢地唱著:死人的錢可以走遍天下,死人的紙是做生意的。老公不燒紙誰讓我回家?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不要害怕。當我去冥界的時候,地獄之王讓我受苦,我丈夫給我錢,所以很多孩子幫助我。有錢真能使鬼推磨。”三曹警官也找我要錢,我把錢都給他了,他就打開了冥界的後門,讓我回來。"蔡默假裝糊塗:"我沒給妳寄錢?慧娘說:“妳燒的紙是冥界的錢。”。”說到這裏,蔡默抱了幾捆紙,燒給父母。
在場的人壹聽,都認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默買紙。慧娘很慷慨地送給了村民,這個故事流傳很廣。遠近的村民都來買蔡的紙,燒給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張就被搶購壹空。慧娘的“回光返照”發生在農歷十月初壹。所以後人在十月初壹祭祖,在墳前燒紙,以示對祖先的緬懷。十月初壹,有些地方有祭祀牛王的習俗。相傳這壹習俗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壹天,秦文公命令人去砍倒壹棵梓樹,這棵梓樹突然變成了壹頭牛。秦文公被獵殺。奶牛跳進水裏,再也沒上來。人們建立了壹座“努特廟”來供奉這位牛神。納特是壹頭高大、強壯、威嚴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驅疫辟邪,護牛的作用。
[編輯此段]節日的由來
鬼節起源於木蓮救母的故事:“有木蓮和尚的人,力量大。他媽掉進了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烈焰,饑餓太苦。木蓮救不了母親,就向佛祖求教。為了講蘭盆經,他教七月十五做蘭盆救母。”據說當時木蓮在經歷了陰間的種種磨難後,見到了死去的母親劉,發現她被壹群餓鬼折磨。木蓮想給她盛壹碗菜飯,可是菜飯被餓鬼搶走了。木蓮只好向佛祖求助,佛祖被木蓮的孝心感動,賜給他《蘭經》。按照指示,木蓮在農歷七月十五這壹天,為母親奉獻了壹份名貴水果素食。饑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佛教徒為了紀念木蓮的孝心,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盆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書中說,在古代的這壹天,人們會提前在街口村前搭起魔術師的座位和石鼓臺。法師的座位前有壹個菩薩,是穿越“地獄”幽靈的寶王,下面是壹盤桃子和米飯。石鼓站在舞臺上,手裏拿著三塊精神牌和令人回味的復雜物品。中午過後,各家各戶把整豬、全羊、雞鴨鵝和各種糕點、水果、瓜果擺上石鼓的舞臺。負責人在每個祭品上插上藍、紅、綠三色的三角紙旗,並寫上“玉蘭節”“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莊嚴的寺廟音樂中開始。然後,法師按鈴,帶領座位上的僧人念誦各種咒語和咒文。然後餵食,往各個方向撒壹盤桃子和米飯,重復三次。這壹儀式被稱為“聖火開啟”。清代學者王開泰曾寫過壹首詩:“道場滿鬼,玉蘭原古意猶存。然怪紅匾貼門,肉山酒海慶中原。”它描述了中國東南沿海的萬聖節習俗。
可見“鬼節”是因為傳統美德之孝。如今,中國北方的人們仍在這壹天燒紙錢,祭奠早逝的祖先,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祭祀方式雖然簡單,但基本保留了鬼節的樸素含義。因為血緣的召喚,感情的延伸,對壹個人未來的提醒,鬼節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即使歲月不同,焚燒的禮物不同,但活著的人永遠也讀不完對遠方親人無盡的哀思和深深的懷念。但是,“不同年齡的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有不同的感受,因為未來的節日正在無情地向他們走來,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冷靜,當他們思念過去的人時,其實是在思考他們今天生活的經歷、內容、方式和追求。”
在漢語中,“鬼英雄、鬼、鬼才子”等由“鬼”組成的詞語不勝枚舉,民間關於鬼的傳說更是說不盡。中國的鬼文化源遠流長,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編輯此段]節日文化
古代神話中很難看到對死後世界的描述,“鬼”這個詞最初也不是現在的意思。甲骨文中“鬼”字是認識的字,這裏是“人”字,上面有壹個可怕的頭,意思是像人壹樣的怪物。後來逐漸演變成死後改變的東西。禮記?祭祀義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眾生皆有壹死,死而歸地。這叫見鬼了。”禮記?《祭祀法》進壹步指出:“庶人普通人無廟,死了就是鬼。”即達官貴人死後,有廟供奉,壹年四季都有祭祀,就成了神。普通人死了,沒有廟來享受祭祀,四處遊蕩,那就是鬼了。中國第壹部字典《說文》中解釋的“鬼”,就是現在的意思。先秦典籍中與鬼有關的詞語很多,孔子有句名言“遠離鬼神”,可見儒家是相信鬼神的,但也只是“敬”而已。後來雖然有東漢王充的無鬼論,但也動搖不了國人對鬼神的迷信。到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兇鬼,但多為年輕貌美、重情重義、懂禮儀的女鬼。看完《聊齋》,他們覺得很可愛,而不是嚇人的鬼。
中國鬼文化的完善和豐富得益於佛教和道教。道教是我們的地產,佛教是漢魏時期從西方傳下來的,融入了儒家文化和世俗文化。死後逐漸建立起冥界(佛教也稱冥界),即鬼魂生活的世界。道教的主要建築是豐都城,在川東長江岸邊的平度山進行論證。美麗的平度山本是道教72福地之壹。西漢的王和東漢的尹長生都曾在此修行,後來成仙。豐都是仙來鬼往,和兩個神仙的姓氏有關。王和殷,倒著念就是殷王,從而成為“冥界之王”。經過歷代演繹和《鐘馗傳》等《西遊記》鬼神故事的渲染,豐都被建成陰森鬼城,於是有了奈何橋、鬼門關、陰陽界、帝廟、無常殿、城隍廟。與道教的冥界相比,佛教的冥界要完整系統得多。佛教有所謂“十大境界”,即世間有十大境界,即佛、菩薩、覺遠、文生、天、人、阿修羅、獸、惡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聖”,即超越了神聖的世界,脫離了生死輪回的苦難。後六種叫“六迷”,需要在汙穢的土壤中無盡循環,後三種也叫“三惡道”“三惡利”,是更不幸的境界,地獄是最不幸的。說起地獄,讓人不寒而栗,有十八層之多。越往下走,痛苦越深。在地獄裏,不僅有閻羅、法官、鬼魂等惡魔,還有刀山、煎鍋、磨盤、鋸磨石等各種酷刑。所以人死後最怕進入十八層地獄。
桂林人大多把每月14日作為鬼節,整個節日要從7月7日開始到7月14日晚上,其過程就是迎祖、送祖、追祖的過程。有的地方從7月7日起迎祖,有的7月13日迎祖,但7月7日都要“備飯”(即祭祀);7月14日晚,我們告別了祖先。晚飯前的祭祀結束後,我們會舉行儀式送別祖先,直到晚上10點左右。同時將刻有祖先名字的“錢包”(不同家庭寫有多少代祖先)和持票人、導王的“錢包”紙錢在路口焚燒,以撒米、水、米。復雜而嚴肅的過程是當地儀式最復雜的節日,是當地人非常重視的節日。除了春節(元宵節在當地概念中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和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壹樣重要。
[編輯此段]鬼節歷史
清明節掃墓和喪葬習俗有關。據記載,中國古代“墓非墳”,也就是說只挖了墳坑,不建墳丘,所以沒有辦法祭掃。後來,墳墓和墳墓,祭祀掃墓的習俗,有了支撐。秦漢時期,祭祀墓葬已經成為壹種不可或缺的習俗。“曾經”?《明帝書》引用漢代官方的禮儀說:“古無墓祭,秦始皇睡於墓旁,故漢不變。所有的陵墓都供應帶有陰郁、希望、二十四、三伏天、社會、蠟和四點鐘的飯菜。”皇帝幾乎是壹個節日,普通官員和老百姓沒有那麽多時間和金錢,就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逐漸定格。屆時,政府將允許官員請假祭祀祭掃,民眾也將“為田地和道路而去父母的墳墓,到處都是學者和婦女,卑微的仆人和乞丐。“到了唐代,祭掃已經把寒食和清明結合起來了,又是春天,可以提著酒,興沖沖地去上墳。清明節不僅是祭祀的鬼節,也是郊遊和娛樂的日子。
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這兩個鬼節的設定恰到好處。清明正值北方冰雪消融之時。經過秋冬的雨水沖刷和冬季的冰雪覆蓋,墓葬上的部分黃土被沖刷下來,變得更矮更小。用清明掃壹掃,加點土,防止老祖宗的房子漏雨受潮。7月15日,立秋已過,天氣越來越冷。該加衣服了。是時候給地下老祖宗寄點錢買幾件衣服了,免得冬天受涼。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歷來註重祭奠祖先。記得以前家裏人過年祭祖的時候,上面橫批的是“木本水源”“宗申追遠方”,就是不忘祖先的意思。文革時期,破除資本主義,反對迷信,誰敢在墳上燒紙?城裏沒有燒紙可買,但還是有很多人買白紙給小學生訂書,偷偷燒給墳頭上的親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祭祀用品成為商家賺錢的壹大品類。每到清明和七月十五,街上的燒紙就在店門口推成小山,種類和數量就像端午節和中秋節堆的水果盒子壹樣多。而且還有壹些現代商品,燒紙成捆,整齊美觀,上面均勻地印著古錢幣的標記。還有五彩美元和港幣,面額都很大,每個都是上億。再加上黃燦燦大小不壹的金元寶,如果真有鬼國銀行,那就得羞於財源不足,甘願倒閉了。燒這麽多錢真的能讓逝去的親人在陰間過上富足的生活嗎?不知道,有句話叫“誠為靈”,意思是心在。記得小時候老人說,打印現成的燒紙不容易,再大的面值也沒用。最好是拿把木頭刻成銅錢的鑿子,用小錘子在紙上敲壹下。打論文要註意的事情很多。最好是祖先的後代,而且必須是男孩。錘子必須是木頭做的,擊打的痕跡不能疊在壹起。小時候經常在春節或者兩個萬聖節的時候做。老人跟我說,貼個封條就好了,但是怕自己不清楚。他去冥界的時候,總是打得很重。他也怕錢少,祖上不夠,所以壹直打得密密麻麻。雖然現在紙多了,看起來也漂亮,但我覺得後世小時候玩的紙錢更能體現我對祖先的真情。當然,在鬼節當天,從山野到街頭,到處火光沖天,煙霧彌漫,紙屑飛揚,造成環境汙染,有時還會引發火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我們能做什麽?從祖先傳下來的習俗,中國人還沒有學會像西方人壹樣用鮮花來表達他們對已故親人的悲痛和懷念。萬聖節祭祀不能簡單的視為迷信。在西方基督教國家,現代科學已經把人送上了月球,火箭送上了火星,但他們仍然相信上帝,這其實是壹種精神寄托。我們為逝去的親人燒壹些紙,看似庸俗,實則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內涵。這是對逝去親人的壹種感恩和懷念,是與另壹個世界的人的對話,是與祖先的交流,是人類種族和精神的延續。即使親人在世,也有不孝或照顧不周的情況。上墳燒紙的時候,念叨幾句就能獲得心理平衡。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們的民族會找到更好的方式來紀念祖先,但任何時代都少不了對祖先的致敬和緬懷。
傳說農歷七月15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可以在死人堆裏呆壹天,包括壹些可以接受死人祭祀的鬼,所以那壹天也叫鬼節。
[編輯此段]相關詩詞
辛已經七月十五了。
車庫慢慢挨著柳樹。
路上繞著池塘有旋風;
在這壹天,鬼魂會微笑,
家家忙著上墳。
作者:劉小鋒(劉舟)
註:“七月十五”是農歷的鬼節,也是佛教的波尼節。在中國,掃墓和清明節是壹個重要的節日。“旋風”:神話傳說中說死人變成鬼後,只能在旋風中出來活動。
王明勝點評:前兩句“車庫慢慢挨著柳樹,路上繞著池塘有旋風”,不慌不忙地寫出了作者上墳途中的所見所聞,也反映了作者上墳時非常安靜肅穆的心境。“今日皆鬼笑”這三句話,是作者“路上有繞塘旋風”的遐想。最後壹句“家家戶戶忙著上墳”,點出了“萬鬼笑”的根源,給原本充滿悲傷的清明節蒙上了壹層熱鬧的喜慶。全詩構思精巧,用筆幽默,是表現中國傳統民俗的佳作。(原載《天上有衣服》)
農歷七月十五也叫“鬼節”。雖然關於這個節日有很多說法,比如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蘭花節,但是我的家鄉(河源紫金縣)的說法在網上從來沒有看到過。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征服南蠻,俘獲孟獲時殺了太多人。當他搬回朝鮮時,船不能過河。他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祭河,次日順利渡河。孟獲把今天定為“鬼節”,紀念將士,每年都要祭祀。當時秦嶺以南屬於蠻夷,廣東是蠻夷之地。在我的家鄉,7月15日是壹個大節日。壹般來說,我們不慶祝端午節。只是比過年稍微差壹點,被稱為“年年有節”。平時要祭祖,吃大餐,現在這些節日都在逐漸消失。
西方的“鬼節”
[編輯此段]西方鬼節的日期
華盛頓特區每年有三場盛大遊行,壹場是7月4日的獨立日,另壹場是4月的櫻花節。最有童趣和“嚇人”的節日是6月5438+10月31的鬼節。前兩個節日的遊行白天在白宮前寬闊的憲法大道上舉行。然而自發的“鬼節”遊行卻出現在華盛頓特區壹條500-600米長的街道上,這條街道是要去西北部的古喬治敦。它奇特的舞蹈場景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
[編輯此段]西方鬼節的由來
萬聖節是萬聖節前夜。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歐土著凱爾特人的風俗習慣,迷信色彩濃厚。早在羅馬帝國西征之前,凱爾特人就在不列顛群島和法國生活繁衍。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會在每年的6月31這壹天從墳墓中出現。所以,在這壹夜,我們要做好吃的,等死去親人的鬼魂來拜訪,享用,同時在曠野的商丘上點壹堆篝火,用明亮溫暖的火焰吸引善良的鬼魂,趕走惡魔。他們自己穿著獸皮,戴著面具,扮成鬼,圍著篝火唱歌跳舞,壹直玩到深夜。這就是“鬼節”的最初形式。
[編輯本段]西方鬼節的傳播與融合
公元4世紀後,凱爾特人逐漸被羅馬帝國征服。在漫長的歲月中,兩個民族的文化習俗逐漸融合在壹起。隨後,基督教傳遍歐洲,“鬼節”被染上了基督教的色彩,與基督教混為壹談。公元835年,考慮到許多聖徒沒有自己的節日,羅馬天主教將165438+10月1定為萬聖節,以紀念基督教的先驅。“鬼節”比萬聖節早壹天,主要活動在晚上,於是“鬼節”逐漸演變為萬聖節,兩者合二為壹。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個節日流傳到了世界其他地方。19世紀,“鬼節”傳到美國,很快獲得了快樂活潑的美國人的欣賞,隨後傳遍全國,但其熱鬧程度超過了歐洲。
[編輯此段]西方鬼節的今日表現
今天美國的“鬼節”與幾千年前凱爾特人的節日大不相同。成了男女老少,尤其是少年兒童的調皮狂歡夜。這壹天,孩子們最開心。他們可以“合法地”在家裏惡作劇,調皮搗蛋,索要自己喜歡的玩具和美味的糖果。除了在家裏出軌,他們也有權利在別的家裏胡搞。飯後,他們成群結隊地去各家。主人家不僅不能把不速之客拒之門外,還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零食和糖果,慷慨相待。他們可以吃、拿、塞任何他們喜歡的東西到他們的手提包裏。如果主人忽視了他們,或者對他們不好,他們有權利惡作劇,鬧得天翻地覆,但是主人也沒辦法。至於青年男女,在這個節日上,他們更是躍躍欲試,拼盡全力標新立異,別出心裁,拼盡全力,把自己偽裝成各種形狀,晚上成群結隊地去參加化裝遊行和跳舞,狂歡到深夜。
[編輯此段]西方鬼節的象征
每年的6月5438日到10月,美國各地的商店都大賺“鬼錢”,“鬼節”的應季商品陸續推出。最賺錢的產品主要是各種怪物用品。“鬼節”的象征是“南瓜燈”。每當秋高氣爽、“鬼節”將至的時候,如果妳去美國農村旅遊,就能在路邊的小攤上看到壹堆堆赭紅色的老南瓜。買家買它們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鬼節”做“鬼火”。制作“南瓜燈”並不需要高超的技巧。只需切掉南瓜頂部,挖空果肉,在南瓜表面雕刻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在南瓜內部點上蠟燭。在每家每戶的門口放壹盞“鬼火”,據說可以嚇得魔鬼進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