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圍場縣的歷史話題

中國古代圍場縣的歷史話題

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最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也是河北省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9219.72平方公裏,相當於冀中平原差不多20個縣的總和,人口約53萬,和冀中平原壹個縣差不多。這是壹個人口稀少的地區。

歷史變遷

古代帝王四季狩獵,分別稱為“春”、“夏苗”、“秋”、“冬獵”。古書《國語》(相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中有“秋賢治兵”之說,故《木蘭秋賢》

又稱木蘭武學,成為清廷訓練八旗士兵的習俗。

木蘭圍場原名“興安”。康熙二十二年,康熙第壹次陪奶奶去木蘭圍場。他寫了壹首編年體詩,名為《夏太後到夏興安》,然後去圍場打獵了壹個多月。他寫了八首題為《興安八首》的詩,並在序中描述了圍場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觀。不過這個“興安”只是木蘭圍場的壹個統稱。“木蘭”來源於滿語“少祿”的發音。“少祿”是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壹種狩獵方式。狩獵時,獵人潛伏在草叢中,戴上假鹿頭,嘴裏吹著長長的木制口哨,吹出模仿鹿求偶的“嗚嗚”聲,或用樺樹皮做成的“汪汪”聲,吹出小鹿的“啾啾”聲,引誘小鹿獵食。“圍場”的滿語音譯是“韓暉”,所以如果完全用滿語音譯,就會讀作“木蘭韓暉”。

在清朝皇帝和文人的詩歌中,“陰山”也被用作木蘭圍場的名稱,因為塞罕壩當時是陰山向東延伸的壹部分。比如納蘭性德的18《花木蘭》中有壹句話:“誰說陰山路上難走,風吹毛求,雨打血打,都使人歡喜。”“萬裏陰山萬麗莎,誰來霜青鬢?”清光帝即位前曾與“木蘭秋仙”十二次,但即位後因內憂外患,壹次也沒去圍場。清末,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清廷國庫空虛,大批流民外出開墾土地。但駐紮在承德和圍場的旗兵軍餉不足,糧食匱乏,清廷被迫開放圍場,開墾土地。征地所得壹部分作為軍餉,另壹部分彌補了巨額戰爭賠款。從同治到光緒,皇家圍場壹步步賣完。100多年的“木蘭秋仙”在清朝對強兵的防禦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它的衰落和封建王朝的衰落壹樣,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