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jiè zǐ
2 英文參考semen brassicae albae [朗道漢英字典]
semen sinapis albae [朗道漢英字典]
white mustard seed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白芥子:1.中藥名;2.方劑名。
4 中藥名·白芥子白芥子為中藥名,出自《新修本草》[1]。
芥子
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幹燥成熟種子[2]。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折疊的子葉,有油性。氣微,味辛辣。炒芥子表面顏色加深,微見裂紋,有香氣[2]。
芥子味辛,性溫[2]。歸肺經[2]。芥子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2]。用於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註,陰疽腫毒。芥子生品辛散力強,善於通絡止痛,多用於胸悶脅痛,關節疼痛,癰腫瘡毒[2]。炒芥子可緩和辛散走竄之性,可避免耗氣傷陰,並善於順氣豁痰,多用於痰多咳嗽。炮制後更利於粉碎和煎出,同時起到殺酶保苷的作用[2]。
4.1 白芥子的別名芥子,芥菜子[1]、辣菜子[1]。
4.2 白芥子的處方用名芥子、白芥子、炒芥子、炒白芥子[2]。
4.3 白芥子的來源白芥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幹燥成熟種子[2]。
4.4 白芥子的原植物形態壹年或二年生草本,高達1m,全株被疏粗毛。莖直立,分枝。葉互生,中下部葉具長柄,葉片羽裂,頂裂片廣橢圓形,較大,3裂,側裂片2~3對;上部葉裂片較少。總狀花序頂生;萼片4;花瓣4,黃色,有爪,排成十字形;雄蕊6,四強;子主心上位。長角果廣線形,長2~2.5cm,有粗白毛,先端有長喙。種子圓球形,淡黃白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4.5 白芥子的產地各地有栽培。
白介子主產安徽、河南、山東、四川、河北、陜西、山西等地[1]。
4.6 白芥子的采集與初加工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植株,曬幹,打下種子[2]。除去雜質[2]。
夏末秋初角果成熟變黃時割取全株,曬幹後打下種子。
4.7 白芥子生藥性狀白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折疊的子葉,有油性。氣微,味辛辣。
4.8 白芥子的炮制唐代有蒸熟搗(《備急千金藥方》);微熬(《外臺秘要》)[2]。
宋至明、清基本沿用前法[2]。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等[2]。
4.8.1 白芥子的炮制方法 4.8.1.1 芥子取原藥材,去凈雜質,用時搗碎[2]。
4.8.1.2 炒芥子取凈芥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有爆鳴聲,斷面淺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即可[2]。用時搗碎[2]。
4.8.2 成品性狀白芥子為圓球形,表面呈灰白色或淡黃色(白芥子),或黃色至棕黃色(黃芥子)[2]。味辛辣[2]。
炒芥子表面顏色加深,微見裂紋,有香氣[2]。
4.8.3 炮制作用生白芥子辛散力強,善於通絡止痛[2]。多用於胸悶脅痛,關節疼痛,癰腫瘡毒[2]。如治療痰飲胸悶脅痛的控涎丹(《三因極壹病證方論》);治療寒痰凝滯,關節疼痛的白芥子散(《校註婦人良方》)[2]。
白芥子炒後可緩和辛散走竄之性,可避免耗氣傷陰,並善於順氣豁痰[2]。多用於痰多咳嗽,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2]。炮制後更利於粉碎和煎出,同時起到殺酶保苷的作用[2]。
4.8.4 炮制研究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2]。
芥子內服後能 *** 黏膜,引起胃部溫暖感,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有健胃作用[2]。此苷本身無 *** 性,酶解後生成異硫氰酸酯類(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 *** 性[2]。炒後可殺酶保苷,使其服用後,在胃腸道環境中緩慢分解,逐漸釋放出芥子油而發揮治療作用[2]。
對芥子炮制前後的芥子苷進行含量測定,結果表明,炒芥子中芥子苷含量高於生品,其水煎液中芥子苷含量炒芥子粗粉>生芥子粗粉>炒芥子>生芥子,故芥子入煎劑以打碎為宜[2]。炒芥子煎液中只含芥子苷,生芥子煎液中則含芥子苷和芥子油[2]。外用以生品研末為宜,以免因炒後酶失去活性不能水解苷而難以奏效[2]。
用清炒法、電熱恒溫烘烤和遠紅外線烘烤炮制白芥子,結果表明,遠紅外線烘烤白芥子,色澤均勻,烘烤時間短,含苷量高,損耗低,方法簡單,易於操作[2]。
4.8.5 貯存方法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幹燥處[2]。
4.9 白芥子的性味歸經白芥子味辛,性溫[2]。歸肺經[2]。
4.10 芥子的功效與主治白芥子具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的功效[2]。用於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註,陰疽腫毒(《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白芥子具有利氣豁痰,溫胃散寒,通絡止痛,散結消腫的作用[1]。
1.治支氣管哮喘,慢性氣管炎,結核性胸膜炎,反胃吐食,胃寒疼痛,寒濕痹痛,面神經麻痹[1]。煎服:3~9g[1]。
2.治陰疽,痰核,煎服或研末調敷[1]。
3.扭傷、挫傷,各種神經痛,研末醋調敷[1]。外敷皮膚有灼熱感時即除去[1]。
白芥子生品辛散力強,善於通絡止痛[2]。多用於胸悶脅痛,關節疼痛,癰腫瘡毒[2]。如治療痰飲胸悶脅痛的控涎丹(《三因極壹病證方論》);治療寒痰凝滯,關節疼痛的白芥子散(《校註婦人良方》)[2]。
炒芥子可緩和辛散走竄之性,可避免耗氣傷陰,並善於順氣豁痰[2]。多用於痰多咳嗽,如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2]。炮制後更利於粉碎和煎出,同時起到殺酶保苷的作用[2]。
4.11 白芥子的化學成分白芥子含白芥子甙(sinalbin)、芥子酶(myrosin)、芥子堿(sinapine)、4羥基笨甲酰膽堿(4hydroxybenzoylcholine)、4羥基笨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等。
白芥子主要含有硫苷化合物[2]。
白芥子含白芥子苷(Sinalbin)、芥子堿、芥子酶等[1]。
4.12 白芥子的藥理作用白芥子苷水解後的產物有較強的 *** 作用,可致充血、發泡[1]。白芥子內服可催吐、祛痰,過量可致胃腸炎[1]。其水浸劑在試管中對某些致病真菌有壹定的抑制作用,具有平喘作用[1]。
4.13 芥子藥典標準 4.13.1 品名芥子
Jiezi
SINAPIS SEMEN
4.13.2 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albaL.或芥Brassicajuncea(L.)Czern.et Coss.的幹燥成熟種子。前者習稱“白芥子”,後者習稱“黃芥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曬幹,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4.13.3 性狀 4.13.3.1 白芥子呈球形,直徑1.5~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黃色,具細微的網紋,有明顯的點狀種臍。種皮薄而脆,破開後內有白色折疊的子葉,有油性。氣微,味辛辣。
4.13.3.2 黃芥子較小,直徑1~2mm。表面黃色至棕黃色,少數呈暗紅棕色。研碎後加水浸濕,則產生辛烈的特異臭氣。
4.13.4 鑒別(1)本品橫切面:白芥子種皮表皮為黏液細胞,有黏液質紋理;下皮為2列厚角細胞;柵狀細胞1列,內壁及側壁增厚,外壁菲薄。內胚乳為1列類方形細胞,含糊粉粒。子葉和胚根薄壁細胞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黃芥子種皮表皮細胞切向延長;下皮為1列菲薄的細胞。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50ml,超聲處理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芥子堿硫氰酸鹽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l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丙種溶液各5~10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壹丙酮壹甲酸水(3.5:5:1:0.5)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4.13.5 檢查 4.13.5.1 水分不得過14.0%(附錄ⅨH 第壹法)。
4.13.5.2 總灰分不得過6.0%(附錄ⅨK)。
4.13.6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附錄X A)項下的冷浸法測定,不得少於12.0%。
4.13.7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4.13.7.1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08mol/L磷酸二氫鉀溶液(10:90)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326nm。理論板數按芥子堿峰計算應不低於3000。
4.13.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芥子堿硫氰酸鹽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流動相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4.13.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細粉約1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加甲醇50ml,超聲處理20分鐘(功率250W,頻率20kHz),濾過,濾渣再用甲醇同法提取三次,濾液合並。減壓回收溶劑至幹,殘渣加流動相溶解,轉移至50ml量瓶中,用流動相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4.13.7.4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鹽(Cl6H24N05·SCN)計,不得少於0.50%。
4.13.8 芥子飲片 4.13.8.1 炮制 4.13.8.1.1 芥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狀、鑒別、檢查、含量測定
同藥材。
4.13.8.1.2 炒芥子取凈芥子,照清炒法(附錄ⅡD)炒至淡黃色至深黃色(炒白芥子)或深黃色至棕褐色(炒黃芥子),有香辣氣。用時搗碎。
本品形如芥子,表面淡黃色至深黃色(炒白芥子)或深黃色至棕褐色(炒黃芥子),偶有焦斑。有香辣氣。
檢查
水分同藥材,不得過8.0%。
(總灰分)同藥材。
含量測定
同藥材,含芥子堿以芥子堿硫氰酸鹽(Cl6H24N05·SCN)計,不得少於0.40%。
鑒別
同藥材。
浸出物
同藥材。
4.13.8.2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經。
4.13.8.3 功能與主治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寒痰咳嗽,胸脅脹痛,痰滯經絡,關節麻木、疼痛,痰濕流註,陰疽腫毒。
4.13.8.4 用法與用量3~9g。外用適量。
4.13.8.5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潮。
4.13.9 出處《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5 方劑名·《外治方》之白芥子 5.1 處方白芥子、甘遂各21克,元胡、細辛各12克。
5.2 功能主治據報道,治療支所管哮喘1000例,3年顯效率為60%,總有效率為98%[肺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三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心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五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膈俞穴位置:俯伏位,在背部第七椎下凹窩左右向外各量5厘米(1.5寸)的地方。
5.3 白芥子的用法用量***研細末,每次取1/3藥末,加生姜汁調成稠膏(每次用鮮姜60克,浸泡後搗碎,擠汁),分攤在6塊邊長為5厘米的方玻璃上或塑料薄膜上(藥膏直徑為3厘米)再取麝香0.3克(無麝香時可用冰片1克,或丁香粉、肉桂粉***1克)分撒在藥膏上,並貼在背部雙側肺俞、心俞、和膈俞穴上,用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在三伏天***貼3次(即初伏、中伏、末伏的第壹天,從上午11時開時貼藥,至下午2~3時為止,如貼後局部有燒灼疼痛時,可提前取下),連貼3年為1療程。
5.4 摘錄《外治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