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牧民之道文言文翻譯

牧民之道文言文翻譯

1. 牧民之道的翻譯

孟軻問:“牧民之道何先?”

子思曰:“先利之。”

孟軻曰:“君子之教民者,亦仁義而已,何必曰利?”

子思曰:“仁義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不得其所;上不義,則樂為詐。此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義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

當初,孟子拜子思為師,曾經請教治理百姓什麽是第壹位的。

子思說:“叫他們先得到利益。”

孟子問道:“賢德的人所用來教育百姓的,也就是談仁義就夠了,又何必要說利益?”

子思說:“仁義原本就是利益。在上位的人不講仁,那麽老百姓就無法安分了;在上位的人不講義,那麽老百姓也就喜好做爾虞我詐之事,這就會造成最大的不利。

所以《易經》中說:‘利就是義的完美體現。’又說:‘用利益安頓人民,以弘揚道德。’這些都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2. 牧民必以賢 文言文

10.商於子駕豕

商於子①家貧,無犢以耕,乃牽壹大豕②駕之而東。大豕不肯就軛③,既就復解:終日不能破壹畦。寧毋先④生過而尤之日:“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⑤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應。寧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猶牧⑦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日:“是蓋有激者⑧也。”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註釋] ①商於(wù)子:作者虛構的人物。②豕(s h ǐ):同“豬”。③軛(è):牛拉東西時駕在頸上的曲木。④寧毋:作者虛構的人物。⑤淖(nào):爛泥。⑥服田:駕牲口耕田。⑦牧:統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氣的人。

[文言知識]

說“以”。“以”既可作動詞用,也可作介詞、連詞用。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上文“子以予顛之倒之”中的“以”,作動詞用,解為“認為”。有時“以”與“為”組合成“以為”或“以……為”,也解為“認為”。上文“必以賢”中的“以”,解為“任用”,也作動詞用。又,上文“無犢以耕”中的“以”,作連詞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詞用,解為“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犢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過__________

④應_________⑤幾_________⑥顧_________⑦蓋_________

2.翻譯:①既就復解,終曰不能破壹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憫而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譯文

商於子家很貧窮沒有牛耕田,就牽壹頭大豬日出而作。大豬不肯就範(被套上軛),壹套上又被掙脫,壹天也不能耕壹小塊田。寧毋先生經過時責備他道:“妳錯啦!耕地應當用牛,以牛得力氣之大能夠(耕)其土塊,蹄子的堅硬(有力)可以站立於泥淖之中。豬再大,怎麽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視)但沒搭理他。

寧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猶牧⑦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日:“是蓋有激者⑧也。”

寧毋子先生說:“《詩經》不是有雲(說)嗎?‘向豬的祖先祭告,在豬圈中抓豬,’說的是要抓豬去殺了吃肉。如今您拿它來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顛倒了嗎?我同情妳才告訴妳,您反而發怒還不搭理我,為什麽啊?”商於子說:“您認為我顛倒是非,我還認為您顛倒是非呢。我難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須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須用賢人壹樣。不用牛,雖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處小;不用賢人,那麽天下遭受禍害,它的害處大。您怎麽不以責備我的話去責備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寧先生回頭對弟子說:“這個人應該是(對現實)有激憤的(那種)人。”

參考答案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壹塊地;②我同情妳才告訴妳;③妳為什麽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3. 牧民必以賢 文言文

10.商於子駕豕 商於子①家貧,無犢以耕,乃牽壹大豕②駕之而東。

大豕不肯就軛③,既就復解:終日不能破壹畦。寧毋先④生過而尤之日:“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⑤也。

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應。寧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

吾豈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猶牧⑦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

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日:“是蓋有激者⑧也。” (選自明?宋濂《宋學士文集》) [註釋] ①商於(wù)子:作者虛構的人物。

②豕(s h ǐ):同“豬”。③軛(è):牛拉東西時駕在頸上的曲木。

④寧毋:作者虛構的人物。⑤淖(nào):爛泥。

⑥服田:駕牲口耕田。⑦牧:統治、管理。

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氣的人。 [文言知識] 說“以”。

“以”既可作動詞用,也可作介詞、連詞用。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

上文“子以予顛之倒之”中的“以”,作動詞用,解為“認為”。有時“以”與“為”組合成“以為”或“以……為”,也解為“認為”。

上文“必以賢”中的“以”,解為“任用”,也作動詞用。又,上文“無犢以耕”中的“以”,作連詞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詞用,解為“把”。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犢_________②尤__________③過__________ ④應_________⑤幾_________⑥顧_________⑦蓋_________ 2.翻譯:①既就復解,終曰不能破壹畦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憫而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譯文 商於子家很貧窮沒有牛耕田,就牽壹頭大豬日出而作。大豬不肯就範(被套上軛),壹套上又被掙脫,壹天也不能耕壹小塊田。

寧毋先生經過時責備他道:“妳錯啦!耕地應當用牛,以牛得力氣之大能夠(耕)其土塊,蹄子的堅硬(有力)可以站立於泥淖之中。豬再大,怎麽能耕地呢?”商於子怒(目而視)但沒搭理他。

寧毋先生日:“今子以之代耕,不幾顛之倒之乎?吾憫而詔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顛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顛之。吾豈不知服田⑥必以牛,亦猶牧⑦吾民者必以賢。

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寧毋先生顧謂弟子日:“是蓋有激者⑧也。”

寧毋子先生說:“《詩經》不是有雲(說)嗎?‘向豬的祖先祭告,在豬圈中抓豬,’說的是要抓豬去殺了吃肉。如今您拿它來代牛耕地,不是差不多弄顛倒了嗎?我同情妳才告訴妳,您反而發怒還不搭理我,為什麽啊?”商於子說:“您認為我顛倒是非,我還認為您顛倒是非呢。

我難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須用牛,也就如同治理百姓必須用賢人壹樣。不用牛,雖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處小;不用賢人,那麽天下遭受禍害,它的害處大。

您怎麽不以責備我的話去責備治理百姓的人啊?”毋寧先生回頭對弟子說:“這個人應該是(對現實)有激憤的(那種)人。” 參考答案 10、商於子駕豕 1.①小牛②責備③錯④回答⑤近於⑥回頭⑦大概 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掙脫了,整天不能耕壹塊地;②我同情妳才告訴妳;③妳為什麽不把責備我的話去責備那些統治百姓的人呢? 3.抨擊統治者不用賢人。

4. 文言文翻譯:過秦論 (中篇)

看看對不對,不是我翻譯的。

好多人找的都不對啊…………

樓主好懶。

^

秦統壹天下,吞並諸侯,臨朝稱帝,供養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地慕風向往,為什麽會象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壹天下的帝王已經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後,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著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淩人少的,戰事不止,軍民疲憊。現在秦皇南面稱帝統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壹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穩定功業,是安定,是危敗,關鍵就在於此了。

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後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並,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歷了戰國到統壹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麽後代即使出現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長久。

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壹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正的憑借。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壹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壹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裏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罪人以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唯恐發生變亂,那麽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於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後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振臂壹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於人民正處於危難之中。

所以古代聖王能洞察開端與結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鍵,因此統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於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於安定狀態的人民可以***同行仁義,處於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壹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於被殺戮,就是由於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