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壹女真各部的戰爭中連連獲勝。隨著勢力和人口的擴大,他在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建立了黃白紅藍四旗,稱為真黃、真白、真紅、真藍,旗面均為純色。四十三年,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努爾哈赤在原有牛錄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又增加了四旗(鑲、白、紅、藍)。除了四種顏色,黃白藍都是紅色鑲的,紅色鑲的是白色。把後金管轄的所有人都放在旗裏。其制度規定:每300人是1條牛記錄,牛記錄量真的是1人;5魯牛是1賈拉,賈拉是1人;5嘉拉是1孤山,孤山有1人。據史料記載,滿人牛308頭,蒙古牛76頭,漢軍牛16頭,* * 400頭。此時八旗編成,成為滿洲八旗。清太宗年間,蒙古八旗、漢軍建立,旗制與滿清相同。八旗由皇帝、國王和貝勒掌管,旗制不變。
在八旗組織中,蒙古旗和漢旗的建立比滿旗稍晚。唐太宗三年(1629),蒙古第二旗錄,稱左右二營。八年改稱左翼兵、右翼兵。九年,征服察哈爾蒙古後,後金對眾多蒙古壯丁進行了大規模的編編,正式編入蒙古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相同。漢軍編單旗。據考證是在天聰五年(天聰七年)正月。皇太極崇德二年(1637),漢軍分為兩面旗,顏色為深藍色。第四年,二旗官兵分為四旗,第七年正式編為漢軍八旗,顏色與滿洲八旗相同。從明朝萬歷四十三年建立八旗制度,壹直到清朝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的組織。每個八旗都包括滿洲、蒙古和漢軍三部分。
上面的三旗和下面的五旗八旗是有區別的。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死後,清朝的始祖福臨為了加強自己的控制,對八旗的順序進行了調整。皇帝控制的鑲嵌黃、黃、白三色的旗,稱為上三旗;國王和貝勒管轄的鄭弘五旗,鑲紅、正藍、鑲藍、鑲白,稱為下五旗,此後壹直未變。上面的三面旗比下面的五面旗更受尊崇。他們是皇帝的貼身士兵,守衛皇宮等任務。下五旗駐紮在首都等地。為了進壹步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王、貝勒對各旗的控制,清朝雍正帝嚴格區分了下五旗中旗(俗稱外輔頭目)與府輔頭目(俗稱內輔頭目)的隸屬關系。實際上,下五旗的主體部分是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之下。國王和貝勒只能控制他們的諸侯。也叫左翼,四面旗幟鑲嵌著黃、白、白、藍。黃、紅、紅、藍四面旗幟占據右側,稱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點
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凡是在八旗的,都可以算軍人。事實上,在清朝,士兵是有固定工資和定額的。隨著滿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並不是所有的滿族人都會鎧甲,只是後來鎧甲人在滿族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小。清太祖、太宗時期,八旗組織發展迅速。入關前有***滿洲八旗助領309人,分領18助領;蒙古117輔助,5輔助;漢軍率領157,壹分為五。八旗接收了***滿、蒙、漢左翎583個,半左翎28個。清朝統治全國之初,出於統壹全國的戰爭需要和平定各地反清鬥爭的需要,滿清八旗發展迅速。康熙年間滿清輔領669人,嘉慶年間增至681人。此後壹直保持在這壹水平。蒙古順治加11,康熙加76,雍正加204(1724)。八旗制度建立時,蒙古人被納入滿洲八旗。直到清末,還有35名蒙古助戰員和2名半助戰員,納入滿洲八旗。順治十五年,漢軍輔共二百零六人,三人半分。康熙五十壹年(1712),號增至258,號分為1。雍正十二年定制為270。此後,由於八旗生計越來越困難,壹些漢軍為民發旗。乾隆五十五年(1790),漢軍助理員減至266人。之後就再也不會變了。清末光緒、宣彤時的八旗官兵人數,約為6680名軍官和1.2萬名士兵。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壹,全民皆兵。所有滿洲成員都在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生產等多種職能。入關前,八旗士兵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爭時霍戈應征入伍,軍械、糧草都是自己提供。入關後,為了鞏固滿清貴族的統治,加強對全國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時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後顧之憂,更好地為清朝服務,建立了八旗常兵制和餉銀制,與綠營* * *共同構成了清朝統治全國的有力軍事工具,八旗成為職業軍人。八旗無論是滿蒙漢軍,都是以營為單位,由總司令和副總司令領導,稱為小七營,用於駐防或戰役。還有炮營、炮營、護炮藤營,隸屬於漢軍小七營。
八旗有完整的體系。如爵位、天命、天聰時期,齊桓公止於貝勒,崇德元年開始離開太子、郡王、貝勒、貝子、甄國公、符國公、甄國公、符國公、馮國公等。順治十年(1653),馮恩將軍被提升為十品。也有王、公、侯、伯、子、公等不同姓氏,但漢族人很少。到了清朝,官銜和太宗時壹樣,順治成了四年的榮譽稱號。乾隆元年,敏覺京旗尼哈凡被任命為子爵,阿什哈尼哈凡被任命為男爵,阿達哈凡被任命為輕車簡從的上尉,拜他為騎雲上尉,拖薩拉哈凡為騎雲上尉。八旗是按照旗的顏色登記的。壯丁原則上每三年編壹次,分為主戶、其他戶、其他檔及其家庭。八旗設立宗室學校和官學教育子女。八旗宗室的王子和軍官的婚喪嫁娶都有規矩。清朝初期禁止滿漢通婚,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解禁。事實上,人們已經結婚了。
八旗制度的興衰
清朝定都北京後,八旗兵大部分駐紮在北京附近,守衛首都的八旗按位置駐紮,稱為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另壹部分旗兵駐紮在全國各地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為八旗守備。駐京八旗負責皇宮和首都的安全,其實就是皇軍。清代有兩種軍事制度,即郎衛和魏兵。郎衛指的是禁軍侍衛,專門負責皇帝和皇後的護衛和服務。根據不同的具體任務,郎威設置了不同的機構,如警衛室、治喪隊、善救營等。禁衛軍初選時,會將三旗子弟中才藝出眾者分配到不同的班裏工作,手中會拿著三旗禁衛軍的政令,以備禁衛軍需要。欒義偉也是侍從武職,掌管皇帝、後駕等機構。宣彤元年(1909),溥儀名諱,改欒玉衛。順治初年,有擅長射鴛鴦、強弓、善撲的侍衛,各掌三旗。康熙八年,為了懲罰鰲拜的亂政,挑選了壹些年輕力壯的禁衛軍練習格鬥。當鰲拜看到它時,連衛兵都被打了耳光,於是出現了壹個良好的營地。這個營地專門從事雜技、射箭、賽馬等。,供皇帝邊表演邊取樂。兵衛指的是帝都和皇宮的護衛。根據不同的任務和防禦需要,有前鋒、警衛、步兵等不同的營制。
八旗入關前,八旗已駐防。清朝統治全國後,分為桂府守備、東北三省守備和直省守備。吉福駐軍是守衛首都附近的地區,包括保定、張家口、熱河、察哈爾和木蘭圍場。各省駐軍多為省會或重鎮。視每壹代而定,八旗的員額和士兵數量可能有增無減,但變化不會太大。清朝末年,全國駐軍有817名助理員。
八旗駐紮在全國各地,壹般沒有總司令。重要地區如盛京、吉林、黑龍江、江寧、杭州、福州、廣州、荊州、Xi、成都、綏遠等哪裏有將軍,哪裏就有副司令員。這位將軍是該地區的最高軍事官員,但他忽視民政事務。後熱河侯、察哈爾從副都督升為都督後,成為都督。
八旗的旗幟管理,無論是滿蒙漢軍,都是由孤山二鎮管理。順治十七年,孤山額改名都統。每個旗有壹名指揮官和兩名副指揮官。雍正元年,八旗下設衙門,由24名官員和48名副職官員組成,負責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政令,核對戶籍,經教養後,授予官銜,簡化軍職。在八旗定向的地方,京城和全國各地的守備、守墓、壯丁,會編判官,選子女作執事,派女青年,以授土地合法八旗事業,奴隸管理,地租定額,不動產購買,紅白t恤,派帥修到官學發考花名冊,會選旗營官,立功,勸退,攻廢職,收戶職,定兵數。
八旗的興衰八旗制度是在“兵民合壹”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入關前對士兵的俸祿沒有規定。天聰四年,皇太極曰:“吾國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未曾怠慢。”當時興靖(今遼寧新賓)內城是宗室所在地,外城是壹萬多名士兵的駐地。再加上遠處有十幾萬戶人家,分散在遼河東西兩側,沒什麽可耕可獵的,有什麽可征的,征時發放的糧食也很有限。清朝統治全國後,八旗兵餉的主要形式是坐糧,包括錢糧,壹部分從征時起發。八旗士兵按兵種可分為親軍、前鋒、近衛軍、領袖、馬甲、步兵、炮兵、養兵、工匠等,其俸祿數額也各不相同,時有增減。
清軍入關,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頓八旗官兵和閑散人口的生活,清政府* *從順治元末到康熙四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圈地運動(見地圖),分三次給八旗滿蒙漢軍官兵2335477畝旗地。八旗兵的土地是五天(每天六畝左右),到最後清朝也沒有大的變化。士兵的土地大多是自己和家人耕種,然後典當出去維持生計。清初規定旗民不交財物,反復數次。直到光緒三十壹年,禁令才最終解除。
清朝統治全國後,由於八旗制度的嚴厲束縛,八旗兵的生活日益貧困。八旗的生計問題主要是北京正體旗的生活問題。它出現在康熙、雍正時期,乾隆初更為嚴重,引起清統治集團的嚴重關註。康熙帝和雍正帝多次給銀,但很快就用光了,於是增加士兵數量,擴充糧食和俸祿。雍正第二年開始設立練兵,後來改名為練兵,給錢糧。光緒時有27408名士兵,晚清時有29407名。乾隆年間,駐京及外省的漢軍八旗被允許為民打旗,讓民自食其力。但直到清朝末年,八旗的生計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陷於貧困之中。
從八旗制度正式建立到辛亥革命後清朝崩潰191,* * *存在了296年。是清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它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積極進步的作用,為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統壹的國家,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隨著歷史的演變,八旗制度落後的壹面日益明顯,嚴重束縛了滿族人的發展,在戰役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八旗制度與清朝的命運息息相關,它經歷了由盛到衰、由衰到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附加備註
1.孤山:滿語GSA的音譯,意為‘旗’,即八旗體系中最大的組織單位。
2.賈拉:滿語jalan的音譯。它的意思是“段”和“節”,是鼓山和魯牛之間的聯系官員。
3.魯牛:niru在滿語中,為“大箭”解。
4.二珍:滿語鄂珍,為‘主’解。
5.梅勒:滿語仁美,原意為‘肩’,有兩面和副的意思。
正黃旗:三種旗幟之壹。
清朝末年,分領92人,次領2人,軍隊約3萬人(滿清八旗人口最多)。
總人口:約654.38+0.5萬人。
名人:納蘭明珠納蘭性德(康熙皇帝的寵臣)、索尼(重臣)
*黃旗:三面旗之壹。
駐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南。
清朝末年,有84個副將,2個副將,兵力約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小(嘉慶帝皇後)、慈安等。
正白旗:三種旗幟之壹。
駐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朝末年,助理都督86人,兵力約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郭不落萬榮,榮祿。
*正紅旗:下五旗之壹。
駐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
清朝末年,助理都督74人,士兵23000人。
總人口:約11.5萬人。
名人:小沈陽(乾隆叛徒)老舍。
*紅旗:接下來的五面旗幟之壹。
駐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
清朝末年,轄副將86人,士兵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甄妃(光緒皇帝最喜歡的公主)
*白旗:下五旗之壹。
駐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朝末年,助理都督84人,兵力約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曹雪芹、阿桂、山(太子蘇)
真藍旗:接下來的五面旗幟之壹。
駐地: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南部。
清朝末年,有83個分領,11個分領,士兵26000人。
總人口:約654.38+0.3萬人。
名人:崇啟(1864中的1號)。大臣之書。同治皇帝皇後,阿魯特之父)
*藍色旗幟:接下來的五個旗幟之壹。
駐地: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
清朝末年,共有副將87人,副將1人,士兵27000人。
總人口:約13.5萬人。
名人:後(相聲演員),慈禧(鹹豐帝的貴妃),和(財政部尚書,在政變中被處決)。
八旗:清朝的八旗分為滿族八旗、蒙古族八旗和漢族八旗,其中滿族八旗和蒙古族八旗的主體是騎兵,其普通士兵分為騎兵、戰兵、守兵三個等級,薪酬依次遞減。普通的滿族八旗和蒙古族八旗男子,從十歲開始,每三年可以考壹次。如果他們符合標準,他們將被駐軍,並享受薪酬。之後,他們可以每三年參加壹次晉升考試,通過考試後將晉升壹級,工資也會增加。無論妳是否騎馬,騎士、戰士和守衛者都是等級。漢軍八旗又叫烏鎮朝哈(重兵),以火炮為主。八旗的最小單位是魯牛,它既是壹個社會組織,也是壹個戰時編制單位。每個魯牛有300戶人家,每戶都有壹個壯丁。當全軍出動時,每個魯牛只有300人。壹般來說,每頭牛只有幾十個人。八旗由滿清八旗的300頭牛記錄組成,其中已經滿清的蒙古牛記錄約100頭,純滿清牛記錄只有210頭。蒙古八旗129魯牛和漢族八旗167魯牛。清末牛的記錄數量並沒有太大的增加。滿族八旗:* *有黃旗、黃旗、白旗、藍旗、白旗、紅旗、紅旗、藍旗八個部分。請註意,上面的順序不是隨便寫的,是滿清八旗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另壹種排列方法是分左右兩翼,左翼鑲嵌黃、白、藍、白,右翼鑲嵌黃、紅、紅、藍。這壹點在老沈陽城的八旗駐防地圖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白旗藍旗,西方是黃旗白旗,東方是紅旗,南方是黃旗藍旗。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麽是這樣的安排。這與滿洲八旗的形成有關。清太祖努爾哈赤首先帶著父親的13甲出發,征服了家鄉周邊的滿族部落,建立了旗軍(黑旗)。後來,他接收了大量的鄰近部落,組成了新的旗幟(紅旗)。努爾哈赤把他原來的軍隊(黑旗)交給了他的兄弟舒哈其,他指揮了壹面新的旗幟(紅旗)。後來由於權力鬥爭,舒爾哈齊、楚英相繼被殺,白旗分為正藍旗(21牛記錄,此數均為滿清牛記錄,下同),旗主為努爾哈赤第五子芒庫爾臺,以兇殘著稱。皇太極用莽庫爾臺殺母來說明他的殘忍。正白旗(18魯牛),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白旗(15牛錄),旗主是杜杜,儲英的長子。黑旗分三部分:正紅旗(25),旗主為努爾哈赤次子戴珊,帶紅旗(26),旗主為戴珊長子嶽托,帶藍旗(33),旗主為舒哈其之子阿敏。被皇太極殺死後,旗主改為舒哈其之子吉拉郎;努爾哈赤親自指揮的紅旗也分為兩旗:黃征(45魯牛)和黃邊(20魯牛)。起初努爾哈赤親自掌控兩黃旗,晚年將兩黃旗的大部分分給自己的三個小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多)各15魯牛,剩下的作為親軍由自己指揮。有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公開宣布多爾袞是繼承人。因為這個分配方案,阿齊格、多爾袞、多多三兄弟指揮下的兵馬優勢很大。沒有其他兄弟能和他們相比。但這種溺愛並不好笑。也使得其他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聯合起來反對他們的三個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多多。這個時候多爾袞和多多,壹個9歲,壹個8歲,都不是他們勇猛的兄弟侄子的對手。努爾哈赤死的時候,已經把白旗旗主杜杜轉讓給紅旗,準備送給多爾袞。努爾哈赤壹死,他的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王位。由於以上原因,阿齊茲、多爾袞、多多三兄弟失敗,母親被殺。多爾袞沒有得到皇位,但他保留了他的65,438+05魯牛,這是他的兄弟阿齊茲的旗幟。而是正白旗的主人皇太極做了皇帝,皇太極趁機占領白旗,和兒子豪格做了旗。不僅不能拿走,皇太極還當眾發誓,不能沒收其他旗主的牛記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下屬的耕牛記錄,交出的耕牛記錄也只能分給本旗內的其他旗主貝勒。前面的描述已經提到,黃旗和黃旗是最沒有力量的兩個旗。所以皇太極不可能在南方受人尊敬,為所欲為。為了壯大實力,壓制大地兄弟,才華橫溢的皇太極不僅沒有殺掉同母異父的阿濟格、多爾袞、多多三兄弟,而是想盡辦法拉攏這三個小兄弟,因為他們指揮的正白旗和鑲黃旗(原黃征和鑲黃旗)勢力強大,尤其是多多繼承了父親的軍隊之後,成為了最強大的正白旗旗主,但他只是壹個10。後來皇太極用計策,殺了藍旗主阿敏和藍旗主莽庫爾臺,吞並了藍旗。他把藍旗和自己的黃旗混合後,壹分為二,形成新的黃旗和黃旗,由自己指揮。由此,他也把魯牛的壹部分力量給了他的兒子豪格,以壯大自己的力量。豪格的黃旗改名為正藍旗,改的結果是新的黃旗威力最小。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皇太極采取了正白、白起之分的方法。首先,他廢除了阿濟格的旗主地位,阿濟格是壹個有著很高戰功的老人,而使用多爾袞這個14歲的少年作為旗主。多爾袞和多多長大後,找了個茬把正白和白起混在壹起,多爾袞當旗主,多多當旗主。但此時由於歷史淵源,正白旗和白旗相對團結,實力為八旗第二和1。多多管轄的黃牛記錄太多了。他到那面旗的時候,是八旗裏面最大的壹面旗。皇太極死的時候,正是他家天下大計進行的最關鍵時刻。他和他的兒子霍格有16544。多爾袞和哆哆有98魯牛,八旗第二大勢力,而老戴山(他兒子嶽托死了,所以戴山轄兩個紅旗)和吉拉爾朗有96魯牛,八旗中間勢力。皇太極死後,形勢險峻。多爾袞和豪格準備拼死搶皇位。多爾袞勢力強大,詭計多端,具有壹定的實力優勢。但豪格在皇太極時期壹直是第二勇將(第壹勇將是阿齊格),他並不好欺負。缺點是黃亮和正藍旗並不完全支持他。他們怕豪格即位後改旗易色,使自己利益受損,也迫於後宮皇後的壓力,才強調太子即位。霍格是普通公主所生,與女王沒有血緣關系。他比多爾袞年長。女王和她的侄女(莊妃)不想在豪格掌權後被關在冷宮裏養老。他們的態度決定了兩個黃旗的態度。在緊張的皇帝選舉上,戴珊和吉爾哈朗總是模棱兩可。阿齊格和多多想選多爾袞,卻被兩個黃旗的勢力給頂住了。霍格曾期望戴珊和吉爾哈朗會選他。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說話,憤怒地離開了,但詭計多端的多爾袞抓住了這個機會,並選舉莊妃的兒子福臨繼承王位。從此多爾袞掌權。他壹直恨八哥皇太極搶了他的帝位,找機會殺了豪格拿出來,並吞並了豪格的正面藍旗,和自己的正面白旗混在壹起,形成了新的正面白旗和鑲白旗。至於原來的白嵌旗,改名為正藍旗,多多的兒子(多多此時已經死了)是旗主。多爾袞和多多雖然只是略好,軍政皆通,入關建立大清,但生活卻很亂。多爾袞在兒子皇帝福臨執掌帥印後被清算,但按照滿族習俗,如果沒有兒子,丈夫死後的軍隊歸妻子的統帥,多爾袞沒有親生兒子。從多多的兒子養子被皇帝福臨否定了,所以他的軍隊當然屬於他的妻子棗莊太後,將軍們也壹致認為福臨是莊太後的獨子,所以正白旗自然就成了旗(由皇帝親自統帥)。由於上述歷史,形成了八旗的順序:黃旗、黃旗、白旗、藍旗、白旗、紅旗、紅旗、藍旗。由上可知,正黃旗並不是親努爾哈赤的部隊。
正黃旗:
/view/86604.htm
黃色旗幟:
/view/86601.htm
正白旗:
/view/366094.html
白旗:/view/86606.htm
鄭紅旗:/view/86598.htm
危險信號:
/view/86595.htm
正藍旗:/view/23614.htm
藍色旗幟:/view/86584.htm
參考資料:
/view/5491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