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氣不攝血簡介

氣不攝血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註解 4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氣不攝血的方劑 2 治療氣不攝血的穴位 3 治療氣不攝血的中成藥 4 氣不攝血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氣不攝血 1 拼音

qì bú shè xuè

2 英文參考

QI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qi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註解

氣不攝血為病機[1]。是指由於氣虛不足,統攝血液功能減退,以致血不循經,逸出脈外,從而導致各種失血的病理變化[2]?。

參見氣虛不攝、氣陷血崩、脾不統血:

氣虛不攝泛指臟氣虛統攝失職,可見自汗、遺精、泄瀉、遺尿、崩漏、便血等癥。治宜固澀,並補其臟氣[3]。

氣陷血崩屬血崩證型之壹[4]。多因素體虛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以致脾虛氣陷,血隨下脫,沖任失固,發為血崩[4]。癥見出血色淡,質稀,困倦乏力,怠惰嗜臥,動則氣短血下更多[4]。治宜補氣升陽為主,方用舉元煎,或補中益氣湯等,重用人參、黃芪,再加烏賊骨、棕櫚炭、煆牡蠣等,以固澀止血[4]。若見汗出肢冷,昏不知人,脈微欲絕者,為氣陷血脫之危候,急煎獨參湯,或加附子,以回陽救逆,但均需頻服[4]。

脾不統血是指脾氣虛弱,運化失常而致血不循經的病機[5]。《血證論》:“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乎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主要表現為諸失血證,如皮下出血、便血、溺血,同時伴有面色淡白少華,神疲,氣少,脈虛弱,指紋淡,舌質淡等[5]。治宜補脾攝血。用歸脾湯加減[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