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承載的文言文

關於承載的文言文

1. 杜鵑鳥在古文中承載的情感

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淒涼哀傷的象征.

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子規啼聲哀怨動人,聽起來好像在說:“不如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也就成為淒涼、哀傷的象征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子規鳥即杜鵑鳥.起句寫即目之景,在蕭瑟悲涼的自然景物中寄寓離別感傷之情.有如: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李商隱《錦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白居易《琵琶行》

2. 承載什麽意思

承 chéng

在下面接受,托著:承重。承受。 擔當,應允:承擔。承當。承包。承做。承認。 受到,蒙受:承蒙。承恩(蒙受恩澤)。 繼續,接聯:繼承。承平(指社會比較持久安定的局面)。承前啟後。 順從,迎合:奉承。承顏候色(順著別人顏色辦事)。 姓。 啟 筆畫數:8; 部首:手; 筆順編號:52111534

載 (載) zài

裝,用交通工具裝:載客。載貨。載重。載體。裝載。滿載而歸。 充滿:怨聲載道。 乃,於是(古文裏常用來表示同時做兩個動作):載歌載舞。 姓。

承載是壹個漢語詞匯,讀音為chéng zài,指承受支撐物體。《詩·大雅·綿》"縮版以載" 唐 孔穎達 疏:"以繩束其版,版滿築訖,則升下於上,以相承載,作此宗廟。"

3. 有哪些文言文

什麽是文言文?

[編輯本段]

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壹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壹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壹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壹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麽說的麽?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壹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壹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4. 簡短的古文

孫權勸學

初,權謂 呂蒙曰:“卿 今 當塗 掌事,不可不學!”蒙 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妳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太多為借口推辭。孫權說:“我哪裏是要妳成為研究經書,傳授經學的學官呀!只不過是要妳粗略地瀏覽群書,了解歷史罷了。妳說妳事務多,能像我(有那麽多事務)壹樣?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讀書對我)十分有效益。”呂蒙這才開始從事學習。(後來)等到魯肅經過尋陽,跟呂蒙談論商議(時),(魯肅)大吃壹驚說:“(從)妳如今的才幹和謀略(來看),(妳)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現指學識尚淺的人)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於有才華的人)士別三日,就應該重新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兄長怎麽知道這件事(的變化)這麽晚呢?”魯肅於是就拜見了呂蒙的母親,(並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告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才,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傷仲永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的時候,不曾見過書寫工具,有壹天忽然哭著要它們。他的父親對此感到詫異,借鄰居的書寫工具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這首詩把贍養父母、和同壹宗族的人搞好關系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此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對他父親以賓客之禮相待,還有的人用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裏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才能已經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達聰慧、領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遠遠地超過有才能的人。最終成為壹個平凡的人,則是因為他後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普通人也難了吧!"

5. 有關自強不息的文言誰知道的趕快回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乾象》天體運行強健有力,君子應該發奮圖強而不停息。●男兒立身須自強。

唐·李頎《緩歌行》男子漢做人應當發奮圖強。●君子之道,始於自強不息。

宋·王安石《易家論解》君子做人的原則,首先是自己發奮圖強而不停息。●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

唐·劉禹錫《問大鈞賦》體:根本。●生無所息。

《列子·天端》活著,就要自強不息。●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宋·佚名《名賢集》將相並不是生下來就已註定了的,有誌的男子漢應當自強不息。●生命幾何時?慷慨各努力。

三國·魏·阮籍《詠懷》幾何時:有多少時日。慷慨:意氣激昂。

●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多自強。 唐·李鹹用《送人》難甘事:本指艱難和甜密的事,實指艱難的事。

勉勵男兒要發奮自強。●自強為天下之健,誌剛為大君之道。

清·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天下之健:國家具有活力的體現。大君之道:成就王業之所在。

●世上英雄本無主。 唐·李賀《浩歌》本無主:本來就沒有限定是誰人。

●淩霜不肯讓松柏,作宇宙由來稱棟梁。 唐·史俊《題巴州光福寺楠木》作宇:建築樓房。

比喻氣節剛毅不畏 *** ,抱負不凡要作棟梁之才。●傳名於不朽,在事業,不在子孫。

清·史襄哉《中華諺海》壹個人流傳下不朽聲名,在於建立事業,不在於子孫後代怎樣。●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

《荀子·天論》君子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老天沒有僥幸的想法,所以天天進步。●博聞強息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禮記·曲禮上》知識廣博,自強不息而謙讓,重視做好事而不懈怠,這就稱做君子。●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闕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漢·司馬遷《報任安書》拘:囚禁。厄:遭受厄運。

放逐:被流放。闕:和。

臏腳:古代削去髕骨的酷弄。臏:同髕。

遷:貶謫。意謂聖賢的偉大成就都來自於逆境中的發憤自強。

●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肩負重大的責任,並要經過長期的奮鬥過程。

●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 《莊子·庚桑楚》厭:嫌惡。

高:高空、高山。深:深水。

常用以喻人應立誌遠大追求高深。●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孟子·盡心上》九軔:同“仞”,古以七或八尺為壹仞,此極言深。●君看構大廈,何曾壹日成。

唐·聶夷中《客和追嘆後時者作詩勉之》請妳看看建築壹座大廈,哪會有壹天就建成的。●能周小事,然後能成大事;能積小物,然後能成大物。

《關尹子·九藥篇》周:周密。積:積累。

意即不忽視小事小物,要持之以恒,然後成大事大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跬步:半步。大立:建立大事業。

壹個人沒有寬宏度量,只有謹小慎微,是不可能幹壹番大事業的。●跬步而不休,跛鱉千裏;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荀子·修身》跬步:半步。跛鱉:腿有毛病的鱉。

輟:停。丘山崇成:小丘陵變成高嶺。

●積壹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 《晉書·虞溥傳》勺水積起來可成江河,微塵積起來可成峻嶺。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 唐·劉禹錫《唐故監察禦史贈尚書公神道》山積累起來便崇高,水積累起來便流長。

●壹日壹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壹天積累壹文錢,千日便是壹千錢;麻繩堅持鋸木可以斷木,水滴長久可以滴穿石頭。

●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清·曾國藩《致吳竹如》國家大事應當從全局考慮,從小處下手做起。

●人誰不善始,鮮能克闕終。 三國·魏·阮籍《詠懷》鮮:少。

克:完成。闕:其。

人們做事如果不是良好開始,那就很少能有好的結束的。●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靡:沒有。人們開始做事時,沒有不打算好的,但能堅持到底的人卻很少。

●行百裏者,半於九十。 《戰國策·秦策五》百裏行程,走完九十裏才算走了壹半。

喻事情成敗的關鍵往往是在最後。●為山九仞,功虧壹簣。

《尚書·旅獒》堆很高的山,能差壹筐土也不算成功。喻做事、辦事要善始善終。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唐·魏征《論時政第二疏》開始做得好的人很多,但能堅持到最後的人就很少了。

●太山之高,非壹石也,累卑然後高。 《晏子春秋·內篇》泰山的崇高,不是靠壹塊石頭構成,而是積累很多小丘才能高大的。

太山,即泰山。●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

《遺教經·辰十》應當勤奮精心進取,比如小水常流,石也能穿。●任重則道遠者,不擇地而息。

漢·韓嬰《韓詩外傳》謂肩負重擔的人,只求奮進,而不擇地休息。●誌行萬裏者,不中道而輟足。

《三國誌·吳書·陸遜傳》輟足:停止不走。立誌行萬裏的人,是不會中途停止的。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處著腳。 明·洪自誠《菜根譚·修身》著腳:立足點。

要使自己建立功業,做任何事都要腳踏實地。●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大戴禮記·勸學》沒有堅持連續不斷地幹事情,就沒有顯赫的功業。●涓流雖寡。

6. 關於古文自強不息的故事

任重而道遠。 ——《論語·泰伯》

為山九仞,功虧壹簣。 ——《尚書·旅獒》

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 ——《莊子·庚桑楚》

太(泰)山之高,非壹石也,累卑然後高。 ——《晏子春秋·內篇》

行百裏者,半於九十。 ——《戰國策·秦策五》

涓流雖寡,浸成江河,燭火雖微,卒能燎原。 ——《後漢書·周紡傳》

誌行萬裏者,不中道而輟足。 ——《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積壹勺以成江河,累微塵以崇峻極。 ——《晉書·虞溥傳》

無綿綿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大戴禮記·勸學》

任重則道遠者,不擇地而息。 ——漢·韓嬰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三國(蜀)·諸葛亮

盈手萬鈞,必起於錙銖;竦秀淩霄,必始於分毫。 ——晉·葛洪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唐·魏征

男兒立身須自強。 ——唐·李頎

淩霜不肯讓松柏,作宇由來稱棟梁。 ——唐·史俊

千裏始足下,高山起微塵。 ——唐·白居易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 ——唐·劉禹錫

君看構大廈,何曾壹日成。 ——唐·聶夷中

君子之道,始於自強不息。 ——宋·王安石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宋·佚名

壹日壹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宋·羅大經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處著腳。 ——明·洪自誠

天下事當於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清·曾國藩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清·金纓

凡人貴自立。 ——清·史襄哉

7.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有那些

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壹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壹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