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長城的現存遺址

漢長城的現存遺址

玉門漢長城

玉門境內的這段漢代長城,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蝕,雖然失去了原有的雄偉風貌,但仍依稀可辨其大致輪廓。玉門境內的漢代長城,全長70多公裏,保存較完整的壹段約20公裏。最高部分有2.3米,最低部分只有0.3米。現存的漢長城,若以紅柳層計算,最高部分有7層,最高處約2·5米,最厚處約4米,每層紅柳厚約0·2米,砂石和土層最厚處約2米,紅柳層上下有芨芨草,厚約0.1米,最頂部的積砂層厚約0.4米。它是河西走廊漢代長城遺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之壹。這段以砂石、紅柳、芨芨和黃土為主要用料的古長城雖然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雨侵蝕,失去了原有的雄偉風貌,但大致輪廓仍依稀可辨。

敦煌漢長城

敦煌漢長城 的結構並無磚石,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敦煌北湖、西湖壹帶,生長著大片紅柳、蘆葦、羅布麻、胡楊樹等植物,修建長城時,就用這些植物的枝條為地基,上鋪土、砂礫石再夾蘆葦層層夯築而成。以此分段修築,相連為墻。長城內則低窪地鋪蓋細沙,稱為“天田”,以觀察腳印之用,是壹種防禦措施。長城沿線,每隔十華裏許築有烽隧壹座。這就是古籍中所寫的“十裏壹大墩,五裏壹小墩”的烽火臺。每座烽隧都有戍卒把守,遇有敵情,白天煨煙,夜晚舉火,點燃報警,傳遞消息,所燃煙火遠在三十華裏外都能看到。敦煌境內現存烽隧八十多座,玉門關西湖壹帶保存得最為完整。漢代烽隧多呈底寬上窄的方柱形,主要建在長城內側。築造結構主要有三種:壹是用黃膠土夯築而成;二是用天然板土、石塊夾紅柳、胡楊枝壘築而成;三是用土坯夾蘆葦砌築而成。烽隧大都建在較高的地方,壹般都高達7米以上。有的殘高10米左右。烽隧頂部,四邊築有不高的女墻,形成壹間小屋。有的頂部現在還可以見到屋頂塌陷的遺跡和殘木柱等。

承德漢長城

漢長城在承德境內主要分布於豐寧、灤平、隆化、承德四縣,以相當於縣、都尉治所形成的城址為中心,輔以亭、障設施,與沿河川修築的多路烽燧相聯綴,僅少數地段築有長城墻體,長城墻體與多路烽燧結合,形成了壹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金塔縣漢代長城遺址

甘肅金塔縣博物館2010年1月新發現的這段漢長城遺址和烽燧、城障遺址,位於金塔縣大莊子鄉北山南麓的山脈間,長城呈東西走向,東起花莊墩烽火臺,西至北海子烽火臺。成縣文物普查組發現的古棧道遺址,位於該縣蘇元鄉董家壩村南約1公裏的兩河交匯處的三角地帶,分布在長80米、寬20米、面積達1600平方米的範圍內,***有棧道孔7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