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早,梳妝頭發對三亞市婦女來說必不可少的。她們先把頭發梳平梳順,然後以少量蓖麻油滴在手心,雙手調劑均勻後,就向頭發後反復多次塗抹,接著以梳子反復來回梳妝,最後盤結出門勞作。更多的崖州少婦則從野外采來香草,以其葉浸蓖麻油塗發,不僅增加頭發的潤色,更有壹股泌人肺腑的清香。
三亞的苗族,古稱荊蠻、苗黎。苗族的先民是明代作為士兵從廣西征調而來,爾後在三亞落藉,世居深山,具有自己獨特的服飾、歌舞、節慶及婚喪嫁習俗。苗族傳統節日有“三月三”,還頗見妙趣的“姐妹節”,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八日,苗家姑娘吃完飯後,身穿民族服裝歡天喜地前往遊方(男女青年自由戀愛的代名詞),遊方唱山歌、吹蘆笙,跳蘆笙舞。此時不僅本族青年可以與向傾慕的對象暢抒愛情,就是素不相識的異族青年也可以毫無拘束地攀談對歌,族人不得加以幹涉。
苗族在婚姻方面實行壹夫壹妻制,婚姻的締結多數由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自由戀愛,但都要經過問蔔、算命和送禮等手續。有些因家無子而招女婿接嗣,有的是男家貧窮交不起聘金而到女家做幾年工。如今苗族也與漢族、黎族通婚。苗族婦女身穿無領衣,腰間綁壹條綢袋,下穿短裙,頭頂束發,包紮壹塊四方形繡著花紋圖案的頭由,很有特色。
苗族的舊年和漢族的春節相似,農歷十二月下旬,家家舂糯米,買年貨,出嫁的女子也隨同丈夫回娘家,到正月初七才能回夫家。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子祭奠。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
三亞市聚集著漢、黎、回、苗等多個民族。至今,很多村莊的少數民族仍保留其特有的文化和風俗。濃郁有鄉土氣息,多姿的民族風情,多彩的民族藝術,吸引大批中外遊客前來探訪。
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他們的居住、飲食、服飾、婚姻、節慶等方面都有獨特的風情。早期的黎家用茅草、泥巴、竹木仿船形建造居室;物色的飲食竹筒飯、山蘭糯米酒、甜糕等;服飾壹般用手工編織的黎族織錦做成,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上衣和筒裙加戴貝殼、珊瑚、銅鈴、珍珠等飾品;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了。黎族的大竹編帽也很有特色。黎族的傳統節日為“三月三”,傳統舞蹈有“打柴舞”、“舂米舞”、“錢鈴雙刀舞”等,富有濃郁的民族物色,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黎族是我國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之壹。在我國歷代古籍中,對海南島上漢族以外的原住居民有許多不同稱呼,西漢時稱為“裏 ”、“蠻”。隋、唐時代則稱“俚”、“僚”。但這些名稱大都是當時對我國南方壹些少數民族的泛稱,並不是專指黎族。"黎"這壹族稱最早出現於唐代後期的文獻上。
為何稱為“黎”?有人認為這是由於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黎”或“黎母山”而得名。又有人認為“黎”是從古代的"俚"音轉化而來的。黎族內部由於分布地區不同和方言、服飾等差異而形成不同的方言區,有各自不同的稱謂,如孝、杞、美孚、潤、賽等五種稱呼。但黎族在與漢族和其他民族交往時,都普遍稱為“賽”。黎族名稱的演變,可能與黎族的自稱“賽”在不同時代裏讀音發生變化有關。隋代以前可能音似“俚”,到中古時音近“黎”。“俚”之所以訛為 “黎”,是古時人們根據當時黎族自稱的實際讀音而對“俚”字的改正,由此“俚”和“黎”都是黎族自稱的音譯。
黎族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黎族在海南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或更早壹些。黎族歷來都以土著自居,稱島上其他民族為“美”(客人的意思)。黎族與我國南方操漢藏語系壯侗語族諸語言的壯、侗、水、傣、布依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是從古代“百越”族發展而來的,特別是與“百越”的壹支“駱越”有較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