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很多中國人喪失了對中國文明的希望。認為中國必須完全西華,才能生存。而中國文明的最大載體是中國文字(繁體字),因此,消滅中國文字是西華的最佳途徑。這就是漢字拼音化的又來
於是很多支持西華的學者紛紛創造字母文字。後來,他們聯合起來,作出了漢字拼音化的途徑。
漢字拼音化有先例,那就是日本。日本早在古代就發明了假名來表示部分漢字。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規定,只允許使用2000個常用漢字,其他漢字必須用假名表示。
朝鮮、越南,古代也把漢字當作通用文字和官方文字。但二戰後,他們都受漢字拼音化的影響,大刀闊斧的廢除了漢字,使用了拼音文字。
我黨是國際主義者,深受俄羅斯等西方國家影響,看到日本、朝鮮、越南在使用拼音文字時沒有什麽障礙,因此非常支持漢字拼音化。
於是,在解放後,我黨出面,組織主張漢字拼音化的專家來策劃漢字拼音化。但中國文明底蘊深厚,廢除漢字不是那麽容易。這些專家們想出壹個辦法,就是逐步簡化漢字,把同音的漢字盡量簡化為同樣的字型,之後逐步變為拼音文字。
在專家的計劃中,漢字拼音化的步驟為:繁體字-簡化字-二簡字-同音同型的簡化字-拼音文字。
在50年代中期,我黨推廣簡化字,雖然受到很多阻撓,但通過各種途徑,基本推行。成功的割斷了漢字和中華文明之間的主要聯系。達到了會簡化字但看不懂中國古籍的目的。
在60年代,我黨推行二簡字,卻受到了各方面的阻礙,造成了非常大的混亂。
改革開放後,我黨不得不廢除二簡字,漢字拼音化的途徑中斷!漢語拼音僅僅作為學習漢字的輔助工具而已。
可以看出,漢字簡化的最終目的是廢除漢字。至於簡化字的好處,筆劃少,容易學等,都是次要的。現在用電腦輸入漢字,根本不在乎筆劃多少。而簡化字的害處卻很大,最大的害處就是割裂了現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聯系,中華文明也許會因此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