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又稱敦煌文獻、敦煌文書、敦煌寫本,是對1900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17號洞窟中的壹批書籍的總稱,指敦煌所出4至11世紀的古寫本及印本。
總數約6萬卷,其中佛經約占90%,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館、巴黎國立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東方研究所等。
1910年入藏京師圖書館時,只余8000余件,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16000余件,為該館“鎮館之寶”之壹(另三件分別為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和趙城金藏)。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以14塊馬蹄銀騙取走24箱遺書﹑遺畫及5大箱其它文物。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用大量銀子騙取了6000余件寫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畫與絲織品。伯希和還在第464窟發現壹批元代回鶻文遺書。
他當時率領壹支探險隊在我國新疆進行考古發掘,當他看到長庚將軍送給他的壹卷佛經是唐代寫本後,便迫不及待地問明來源,於1908年3月趕抵敦煌。伯希和是學識淵博的漢學家,他憑著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考古知識,把藏經洞中所有的遺書通檢壹遍。他自己說:“洞中卷本未經余目而棄置者,余敢說絕其無有。”
有壹張伯希和盜竊藏經洞遺書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裏,面對堆積如山的經卷,正在蠟燭下壹件件、壹頁頁地翻檢他在藏經洞裏待了3周,“不單接觸了每壹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壹張紙片”。他純熟的漢語基礎和中國歷史知識,使他選走藏經洞裏的全部精華。
他盜走的經卷是最有價值的與最精華的。比如有關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盜走了,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註。比如《論語》,只有壹種本子,即何晏註的本子。藏經洞發現了皇侃註的本子,收錄了兩漢和魏晉之間所有人講《論語》的要點,都被伯希和盜走了。
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詡說,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裏幾乎都是最有價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譯而忽略的更珍貴的經卷和語言學、考古學上極有價值的6000多卷寫本和壹些畫卷。
裝滿10輛大車,運往巴黎。1905年,俄國人奧布魯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壹郎,1914年俄國人鄂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盜買走了大量的經卷。這些文物至今流散至海外的達3.5萬件,約占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
敦煌遺書對社會的意義有:
每個去過敦煌莫高窟的人,都會為這壯麗震撼的景色折服。但震撼之余,也不免有些好奇,這些空空蕩蕩的洞穴裏是做什麽用的,所謂恢弘壯麗的敦煌文化,和專門在此設立的敦煌文化研究所。
提及壹個概念:敦煌遺書。敦煌遺書是指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中發現的壹批書籍。這批書籍數量巨大,有六萬多冊,在發現時堆滿了整個藏經洞。除了寫卷,還包括絹畫、刺繡等各種文物。但由於種種,這些敦煌遺書原因散布世界各地,目前我國藏有其中壹萬六千余件。
陳寅恪就曾為此感嘆:“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壹般意義上所指的敦煌文化,除了包括莫高窟及周圍洞窟、壁畫外,就是指這批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