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壹.起源:
1.公元前六世紀由波斯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創立。
2.他二十歲時棄家過隱遁生活,三十歲創教,後得大夏國王之助而興盛。
3.該教以信奉<<波斯古經>>為經典。
4.三至七世紀時波斯薩珊王朝奉之為國教,並傳入中亞。
二.教義:
1.善惡二元說
A)善端:火、光明、清凈、創造、生命
B)惡端:黑暗、汙濁、不凈、破壞、死亡
2.善神:阿胡拉.瑪茲達(AHURA MAZDA), 即智慧神、火神、全能的宇宙創造者,罪惡報應的主宰者,末日審判的裁決者。
3.惡神:安格拉.曼紐(ANGRA MAIRTN),為兇神或惡神。
4.在善惡鬥爭中,善最終會戰勝惡,人死後,會被進行審判而上天堂或下地獄。
5.教人們從善避惡,棄暗投明,認為火是光明,善的代表,故教人「善思、善言、善行」。
三.始傳中國
1.早於六世紀的南北朝時代.中國古籍曾記及西域各國信奉祅教之情況:
<<魏書>>卷壹零二雲:「波斯國俗事火神天神」
<<魏書>>、<<周書>>、<<北史>>、<<梁書>>提到康國、高昌、焉耆、滑國等均俗事天神或天神、火神。所謂火神、天神,指的就是瑣羅亞斯德教最高的天神。
2.中原地區,在北魏時已有拜火教之傳入:
<<魏書>>卷壹三<<靈太後傳>>載,太後:「幸嵩高山,夫人、九嬪、公主以下從者數百人,升於頂中。廢諸淫祠,而胡天神不在其列」,此胡天亦即拜火教之火神和光明神也。此事發生於北魏孝明帝神龜二年(520年),依此,則該教之傳入中國當在520年以前。
3.<<隋書>>記:「後(北)齊主末年,祭非其鬼,至於躬自鼓舞以事胡天」,「後(北)周欲招來西域,又有拜胡天制,皇帝親焉」。
4.瑣羅亞斯德教之被稱為祅教,最初應為<<魏書>>所載,該書卷壹零二謂:「康國......有胡律置於祅祠,決罰則取而斷之」。自此祅教壹詞被廣泛采用。
四.唐代祅教流傳概況
1.唐時西域多國均信奉祅教
據<<大唐西域記>>、<<往五天竺國傳>>、<<經行記>>、<<唐會要>>等所載,西域康國、疏勒、於闐及波斯等皆「俗事祅神」。
<<舊唐書>>卷壹九八雲:「波斯國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諸神。西域諸胡事火祅者,皆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和蘇塗須點額,及於耳鼻,用以為敬。又叛逆之罪,就火祅燒鐵灼其舌」。
慧超<<往五天竺國傳>>謂:「從大寔國已東,並是胡國。即是安國、曹國、史國、石騾國、康國。中雖各有王,並屬大寔所管。此六國總事火祅,不識佛法」。
2.唐政策不論來自何方之宗教,均兼收並畜,任其發展。故唐高祖立國之始,便已對祅教加以尊崇,如武德四年即置祅祠及官(稱為保薩)。
<<通典>>卷四十<<職官典>>:「視流內,視正五品薩寶。視從七品,薩寶府祅正」。其註有雲:「祅者,西域國天神。...武德四年,置祅祠及官。常有群胡奉事,取火咒詛。貞觀二年,置波斯寺」。
<<通典>>:「視流外,勛品。薩寶府祅祝,四品(流外四品)。薩寶率府,五品(流外五品)。薩寶府史」。(此乃低級官吏,不入流品)
3.唐代建立祅祠的地點和數目:
a)分布在長安、洛陽兩京和西北地區。
b)西京長安有祅祠四(布政坊胡祅祠、醴泉坊西北隅祅祠、普寧坊西北隅祅祠、靖恭坊街南之西祅祠)。
c)東京洛陽有祅祠二(會節坊祅祠和立德坊胡祅祠)。
張鷟<<朝野僉載>>:「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祅神廟,每歲商胡祈福,烹豬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酬神之後,募壹胡為祅主。其祅主取壹橫刀,利同霜雪,以刀刺腹。食頃,平復如故。蓋西城主幻法也」。
4.祅教主要為西域人所崇奉,較少向外傳播。然武宗會昌五年,它同景教、摩尼教等「三夷教」及佛教等均遭毀禁之厄。是年七月下令「大秦、穆護、祅僧皆敕還俗」,八月詔「顥明外國之教,勒大秦、穆護、祅三千余人還俗,不雜中華之風」。(穆護據說即祅教的祭司)
五.唐以後之祅教
1.自唐武宗會昌法難以後,祅教之勢力遭受沈重打擊,幾至壹蹶不振。不過祅教早從北朝時已傳入中國,其根基培植亦久,壹時不易完全禁斷,故在宋、元時期往往仍可覓得其縱跡。
2.據北宋末、南宋初人張邦基<<墨莊漫錄>>卷四載,「東京城北有廟。祅神本出西域,蓋胡神也,與大秦、穆護同入中國,俗以火神祠之。京師人畏其威靈,甚重之。」
3.除上述封城北有祅廟外,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雲:「大內西去右掖門祅廟」,又宋敏求<<東京記>>則載寧遠坊有壹所,似此則開封祅廟竟有三處,實不亞於唐之兩京矣。
4.及至元代,祅教仍有影響,故元代之戲曲中每見有關於祅廟之記敘,如<<西廂記>>雲「赤騰騰點著祅廟火」,元代甚至尚有直以<<火燒祅廟>>為名的曲。
5.明代,祅教雖不復如前代之盛,但不至於完全滅跡,如<<紅拂記>>猶有「只合藍橋水斷,祅廟延燒」。
祅教就是波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