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人類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吃“鹽”的?

人類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吃“鹽”的?

在古代中國,鹽被用作調味品。《史記》中有記載:“做湯,只尋鹽梅”,說明商代的人已經知道用鹽作調料來配制美味的湯。那麽,《尚書·龔宇》中就有青州“爵龔燕”的記載,也就是在商朝之前的夏朝,就有奴隸主國的鹽“進貢”了。這種鹽是用來調味的,極其珍貴。這是作為貢品上交的。因此,中國最早的食用鹽記錄可以追溯到至夏王朝。到了周朝,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甜)之壹,用來治病。《李周天官冢載》中有“鹽養脈”的記載,這是周代對鹽的藥用功能的新認識。戰國末期,秦丞相呂不韋編著了《呂春秋》,這是壹群人寫的。提出了“物以類聚,必苦必苦,多少相同,各有淵源”和“鹹而不減”[① a],更具體地講了鹹味的調理方法。此後,人們越來越重視鹽的調味功能。漢代王莽稱鹽為“飲食烹飪之將軍”[② a],進壹步凸顯了鹽在飲食烹飪中的地位。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歷史記載或考古資料來解釋人類最早開始吃鹽的確切時間。但是,可以想象,和火的使用壹樣,鹽的發現和消費也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時期。遠古先民在“食動植物,飲其血,似其發”的蒙昧時代[3A]時,不知道什麽是鹹味,什麽是鹽。後人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湯不來”[④ a],以示對古代禮儀的遵從。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也記載了這種古禮:“大食之禮,尚玄酒與腥魚,大湯不諧,有遺。”古籍中的這些記載,可以看作是古代先民不認識鹽或鹽的證據。因此可以推斷,古代先民確實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對食用鹽壹無所知。

人類的飲食文化是從品嘗壹切開始的。在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所有東西中,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都是通過人自身的味覺積累而獲得飲食經驗的。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我不認為這是古人毫無根據的捏造。正是遠古先民無數次的大膽品嘗,為人類飲食文化的進步搭建了階梯。古代先民無數次隨機品嘗海水、鹹湖水、鹽巖、鹽漬土,嘗到了美味的鹹味,並在食物中加入天然存在的鹽,發現有些食物比原來的味道更鹹更香。經過嘗試,他們逐漸用鹽作為調料。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不再滿足於僅僅通過大自然的饋贈而獲得的天然存在的鹽,開始從海水、鹽湖水、鹽巖、鹽土中摸索。地球上最大的鹽儲備是海水。中國最早的產鹽記錄是關於海鹽生產的。據古書記載,炎帝(神農)時的軍閥蘇莎首創用海水煮海鹽,稱為“蘇莎作食用鹽”[① b]。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過蘇莎尚不確定,但可以說這個諸侯是中國用海水煮鹽智慧的體現。事實上,蘇莎不可能用海水制鹽,但生活在海邊的古老祖先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制作工藝。目前沒有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古籍證明,“蘇莎烹鹽”可以視為中國海鹽工業的開端,蘇莎是中國海鹽工業的奠基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鹽的成因早有探索,並有先入之見。他們認為鹽的形成與水汽有很大關系:“水是潮濕的,潮濕是鹹的”[② b]。這是長期觀察湖鹽形成的結論。湖鹽又稱“池鹽”,是內陸鹽湖(池),由於氣候幹燥的影響,可以自然生成結晶鹽。中國歷史上最著名、最古老的河東鹽池(又名解池,今鄆城縣南、中條山北麓)通過風吹日曬蒸發自然產鹽,史稱“謝衍”、“魯鹽”或“河東鹽”。《山海經北山景》中最早有“歇池”的記載,其中有“南三百裏,京山,南望鹽販之澤”壹句。據阿津學者郭璞說,鹽販就是“鹽池”。(〔③b〕目前,我國青海省的察爾汗鹽湖和茶卡鹽湖富含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1.600平方公裏,是我國最大的鹽湖。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性。晉王在《羅杜甫》壹書中寫道:“河東鹽池清鮮,不勞而獲自然。”也就是說,池鹽不用煮沸就可以自然制成。“斜池”位於黃河流域,可想而知,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遠古先民很早就接觸到了這種天然的池鹽。

通過上面的考證,我們很難確定池鹽和海鹽的發現和消耗哪個先來,因為海鹽也可以從停滯淺灘的海水中蒸發自然結晶。生活在海邊的遠古祖先也很早就發現並食用了這種由自然結晶生成的天然海鹽。總之,只要這些天然鹽產生的地區有人類活動,古代的先民遲早會發現、認識並食用它們。但由於歷史久遠,可利用的資料較少,所以不太容易判斷其發現和消費的時間順序。當然,有壹點是肯定的:天然鹽被發現並食用後再烹飪海鹽。因為烹鹽是壹種先進的制作工藝,需要有壹定的炊具,比如漢代烹鹽用的“獄盆”。但這種器具是什麽材料做的,怎麽煮等壹系列問題無法考證。但有壹點可以總結:自然發生的天然海鹽、池鹽、巖鹽、鹽泉、土鹽的發現和消費,是人類食用鹽的開始。這對世界上所有國家應該都是壹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