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五女山城,才知歷史上還有壹個名叫高句麗的國家
如果沒有 在 吉林省集安市 親歷五女山高句(gōu)麗(lí)王城遺址,我甚至不知道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扶余古國的存在,也壹直把高句麗王朝和高麗王朝混為壹談,甚至把這些當成了朝鮮歷史。 壹 說到五女山山城,就不能不提到朱蒙,其原本為扶余國王子,所以有必要先說壹下扶余國。 扶余國,古國名,公元前2世紀立國,公元494年被高句麗滅國,歷時約700年,是居住在中國東北部的古老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國家。後世的高句麗,百濟都是扶余國的延續,扶余人也是今天韓國和朝鮮兩個國家的先民之壹。 而朱蒙則是扶余國的庶出王子,史料記述其祖籍"出自北夫余"。因王族內部的權力爭鬥,朱蒙因庶出而屢遭排擠陷害,迫不得已棄國南逃,與其隨行部屬建立高句麗國,築王城於五女山峰頂。此時為公元前37年,即漢元帝建昭二年,朱蒙二十二歲,為高句麗國第壹代王。 建於五女山頂的高句麗王城,又作"紇升骨城",而這種依山建城的形式也創立了中國城池史上的先例,並深刻影響了東北亞(即亞洲東北部地區)的大部分地區。 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明王"遷都"凡都山城",即如今吉林省集安市。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麗第壹代王城紇升骨城的部分遺址 公元427年,高句麗國遷都朝鮮平壤,建大城山城。公元6世紀初,隋唐兩代與高句麗戰爭不斷。公元645年,唐軍渡遼水,收回遼東土地。公元668年,唐軍攻克平壤,高句麗王國覆滅。經28代王,歷705年,在盛唐的光芒中,黯然謝幕於歷史舞臺,雨打風吹,唯有渾江壹水湯湯東流。 二 作為高句麗最重要的歷史遺存之壹,五女山山城因此備受到國內外歷史和考古學者的青睞。而這壹段歷史,中韓學界有所爭議,我國學界認為,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國,這是中華民族歷史融合的壹部分。與朝鮮半島上的王氏高麗(建立於公元918年)是兩個除了名稱,在主體民族等各方面都有著重大區別的國家。 長期以來,高句麗和古扶余國壹樣,只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地方民族割據政權。而韓國學者則從民族淵源上,認為高句麗是獨立於中國歷史的韓國歷史,這多少有些民族狹隘。 從這個意義上說,五女山高句麗遺存就是壹個鮮活的歷史見證。因為,縱有千般說辭,白山黑水之間,它就在那裏,搬不走,拿不去。 三 從桓仁縣城北望,五女山起勢並不突兀,但半山腰處峭拔而起的崖壁猶如刀削斧劈,形成壹座平頂之峰,如同靴筒,十分的巍峨。 倘若能高空俯瞰,山頂南北兩端向東部凸出,中部內凹,猶如壹個巨大的腳掌,拓印在桓仁的山水之間,留下高句麗王朝在這片土地上第壹枚歷史足跡。五女山山城就憑借著這天造地設的自然屏障築於山頂。 五女山山城城墻遺址 從桓仁縣城到五女山腳下大約八公裏,沿著九曲回環的盤山公路可以抵達山腰,由此可以通過壹條陡直的石階到達五女山城的西門。山城除了山間陡峭的懸崖或凸起的山脊直接作為屏障,還在各個隘口築有人工城垣。墻體就地采用石材,外壁用大石條起基,上用楔形石逐層疊加壘築,墻內以楔形石錯縫疊壓,與外墻犬牙交錯相互咬合,和中國其他城池以城磚和夯土壘砌相比,這些城墻顯得粗糲而原始,但它足夠堅實,所以歷經兩千多年風雨,這些城垣屹立不倒,成為山城的最重要的實物遺存。 有城必有門,以內外通達。 我從西門上山,其門築於壹條山谷的上口,山谷底寬上窄,兩側山崖聳立,形成了壹道天然關隘。門道寬3米,尚存有門階,樞礎石,門內左右兩個哨位,門與崖縫隙處以楔形石封堵。 山頂地勢相對平緩,南北長約壹千五百米,東西寬約三、五百米,其上有壹些遼東山區常見的樹木,植被茂盛。 部分遺址只剩下了壹些石基 山城古時的地表建築已經無存,只有散落各處的殘留礎石和基坑,其中較大的建築基址有三處,還有哨所、兵營、瞭望臺、蓄水池等遺址。從基坑可以看出這裏的建築多為半地穴式建築,類似本地早年山間獵戶所建的壹些地窨子,有折尺形火炕。 遺址有大有小,由此可推測當初建築的規模和等級。我們可以想象出當初山城的基本情況,說是王城,這裏實在看不到壹點奢華的印記,遙想高句麗建國之初,也許據險自保才是要務,也就不難理解這王城的簡陋。 然而,高句麗政權也就是據此而逐步發展壯大,並為華夏文明增添了重要的壹筆。 四 山城之上,除了緬懷古跡,壹些自然景觀也非常值得壹賞,如月牙關、飛來峰、壹線天、楓林坡、好漢松、五女松、太極亭、點將臺等。 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卻是從山頂四下俯望,向南,桓仁縣城山水回環盡收眼底,北顧,渾江水庫青山碧水如遊龍戲珠,在這裏,人文古跡與自然景觀互映生輝,不禁讓人懷古惜今,境界大升。 五女山城有三座城門。東門砌於兩墻之間,僅有豁口,門已無存,依稀遺跡,遍布苔草之間。下山走的是南門,路上有幾處極其狹窄,有壹處兩崖相夾,中間不過壹米,仰頭上看,天光壹線,"壹線天"的稱謂名不虛傳。 仰望五女山南門位於山城東南角,寬約2米,壹側為楔形石鋪砌就的城墻垛頭。另壹側斷崖深谷,原本有壹條羊腸小道,如今為便於遊人行走而修了鐵欄和棧道,自山頂蜿蜒垂下到谷底。 可見當初,縱有千軍,若想於此破城,也是難於登天。山城三處關隘,都算是"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 據說在唐代,有五女屯兵其上,這也是五女山名字的的由來。 下山比較輕松,也有閑情回望這五女山,恰好春夏之交,疊翠之間山花爛漫,突兀的山崖在藍天的映襯之下線條分明,使得這山溫厚之中凸現壹種雄渾的陽剛之美。 壹抹夕陽間,悠悠山城早已隱沒於視線,就如蒼蒼的歷史,慢慢的煙塵散盡,只留下後人依跡憑古的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