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今格言對聯選萃

古今格言對聯選萃

 格言(壹)

芳林新葉催陳葉

流水前波讓後波

這是摘句聯,摘自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對聯揭示了大自然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卻別寓深意。上聯頌壹代新人崛起,下聯贊前賢讓位於後哲。正因如此,壹代勝過壹代,似芳林繁花不斷,流水向前不停。聯中“催”、“讓”二字用得十分恰切。“催”者,狀“新葉”茁壯,寫出林間壹派生機;“讓”者,描繪“流水”波波相續,浩蕩汪洋,永不枯竭。對聯托物寓意,令人賞心悅目,遐想連翩。(施紹文)

格言(二)

楊士奇

不畏官司千狀紙

只怕鄉民三寸刀

楊士奇為明建文時人,曾任禮部侍郎、大學士等官。其子橫行鄉裏,楊得知其罪行,寫此聯加以告誡,然其子不知改悔,終於伏法。上聯說不怕訴訟案件多。下聯的“三寸刀”指“三寸舌”。《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毛遂)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後形容能言善辯,嫻於辭令為“三寸舌”。這裏“三寸刀”意思是指鄉民的“三寸舌”,百姓的議論好像刀子壹樣厲害啊。此聯對仗工整,尤以“千狀紙”對“三寸刀”為佳。“千狀紙”極言其多,“三寸刀”極言其小,壹多壹小,突出“三寸舌”威力之大。梁章鉅在《楹聯叢話》中說:“人謂此聯可為‘巨族藥石’。”(甘桁 殷有娣)

格言(三)

徐渭

任鐵任金,定有可穿之硯

日磨日削,從無不銳之針

此為作者題九山草堂之格言聯。上聯典出《新五代史·晉書·桑維翰傳》“(桑)鑄鐵硯以示人曰:硯弊,則改而他仕。卒以進士及第”。“任鐵任金”是喻硯之質地堅硬而耐磨,然而“定有可穿”是說韌勁的可貴、努力不懈是導向成功之路。下聯典出宋人祝穆《方輿勝覽》“世傳李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過小溪,逢老媼,方磨鐵杵,問之,曰‘欲作針。’李白感其意,還卒業”。是說恒心的效果,努力不怠的重要。“定有”對“從無”、“可”對“不”,正反相對,形式下變中有變,斬釘截鐵,鏗鏘有力。(鄭鳳森)

格言(四)

袁崇煥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

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

袁崇煥,明末大臣,屢有軍功,為人磊落方正。撰此聯以自警。

上聯講心術。《管子·七法》:“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這裏的“心術”指心地、思想意識,即應具誠實之心,外濟萬物,處事有度,寬以待人,雖萌之於心,卻天地可鑒,因此要加強自身修養,不做有負於人的事。言為心聲,行系言果,作者在下聯進而提出個人壹言壹行,應註意為後代楷模。聯語立意甚高,遣詞明白如話,而有籠括萬象之態。(施紹文、黃德金)

格言(五)

閻若璩

壹物不知,以為深恥

遭人而問,少有寧日

閻若璩(音qú)壹生勤奮好學,曾集陶弘景、皇甫謐語貼於楹柱自勉。意思是:即使壹事沒搞清弄懂,也算是自己的壹大恥辱;遇到學者有機會必請教,因此很少有空閑的日子。閻氏自幼口吃,天資愚鈍,但他刻苦學習,壹心專註於自己從事的研究工作,終於日積月累,成了有清壹代著名的考據家。聯語上句重在“學”,下句重在“間”,為意對。(施紹文)

格言(六)

吳敬梓

正身以俟時

守己而律物

此聯出自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荀玫在考試取得好成績後。去拜見老師的長生牌位,在堂屋中間墻上看到了老師的這幅親筆對聯。上聯本《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正身,即修身。俟時,是等待時機,有所作為.下聯是說為人處世要安分守己。守己,指安守本分。律物,對待萬事萬物。

對聯強調自身修養,上句表現了傳統儒家積極用世的生活態度,下句則含有道家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不過這兩種思想並不矛盾,在我國封建社會士大夫思想中,它們往往是互相補充的。  (丁儀)

格言(七)

錢灃

愛半文不值半文,莫謂世無知者

作壹事須精壹事,庶幾心乃安然

上聯“愛半文不值半文”,語甚尖銳。意謂貪財愛錢者不值半文,別以為世上沒有了解妳這種品德的人。下聯言做事要精益求精,做壹事要精通壹事,不能茍且粗疏,這樣心才能安然。庶幾,這裏有大概、也許可以的意思。對聯語言質樸,理易通曉,堪稱箴銘。

上聯為否定句,所謂“愛半文”或“不值半文”均屬虛指;下聯為肯定句“作壹事須精壹事”是實指。上下壹反壹正,對得自然而又工巧。此聯壹作陶澍撰。(甘桁)

格言(八)

謝子修

知足知不足

韋為韋弗為

此聯集古人名言而成。出句“知足”指物質享受、權力地位的欲望,要有個限度,《老子》說“知足不辱”,知足可不受屈辱,即此意。“知不足”指學問、事業的進取心,因學問、事業都沒有盡頭,所以不能滿足。《禮記·學記》“學然後知不足”,必須虛懷若谷,前進不已。對句“有為”即有所作為,指以積極用世的精神匡時濟世,建功立業。《孟子·滕文公》“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將以有為也”,即此意。“有弗為”指對不合正義的事情堅決不做。《孟子·告子》“由是則可以避患而不為也。”《論語·子路》“狷者有所不為”,即此意。全聯意思是,對於物質欲望要知足,對於學問、事業的追求要永不滿足;對人類進步的事業必須積極參與,對於違反正義的事情堅決抵制。短短十個字,充滿辯證法,言近而旨遠,可為立身、處世、治學的座右銘。(蔣竹蓀)

格言(九)

陶順甫

莫對失意人而談得意事

從來有名士不取無名錢

這是壹副勸勉人們處世的格言。失意,指不得意而灰心失望,對這種人更應多加勸慰,設身處地為他們考慮,如果多說自己的“得意事”,就會使對方更加失意而難堪。下聯的“無名錢”,指來路不明的錢財。壹個愛惜名譽的人不會去取不義之財。聯語對仗工整,“失意人”對“得意事”,以“有名士”對“無名錢”,造成句中自對的強烈反差,使聯句更具魅力。(王國廷)

格言(十)

朱恂叔

厚性情,薄嗜欲

直心思,曲文章

上聯“厚性情”,本《老子》三八“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意謂為人應厚道,不可刻薄。“薄嗜欲”語本《國策·楚策三》“節身之嗜欲以百姓”,意謂不可貪欲無度.嗜欲深者天機淺。下聯告誡人們,做人貴在耿直,作文則貴在曲折有致。袁枚《隨園詩話》三:“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二句即由此化用。全聯“厚”與“薄”,“直”與“曲”反義相對,前呼後應,屬對極工,文意音節,俱颯爽協暢。(顧偉列)

格言(十壹)

陳寶璽

雖癡人可與說夢

惟至誠為能前知

癡人說夢,謂對傻子說假話。語見《冷齋夜話》卷九:“此正所謂對癡人說夢耳。”《五燈會元·道行禪師》:“癡人面前不得說夢。”意謂對蠢人說荒唐話,恐他相信。後比喻愚人憑荒唐想象說根本辦不到的事。上聯是反語,即使對方是愚癡之人,也不妨與他坦誠說話,意謂對人對事不抱成見。下聯說,如果妳有高度的誠心,就可以有預見。“至誠”句,《禮記·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即至誠的人,是禍是福,壹定有預感。(唐音)

格言(十二)

蔡福田

藏書萬卷可教子

買地十畝皆種松

這是清人蔡福田集黃庭堅詩句作出句,梅堯臣詩句作對句成聯。上聯認為教子當重視思想文化教育,以使開卷有益。下聯以賢者須具有青松不雕之堅貞節操。前人有聯“貧不賣書留子讀,老猶栽竹與人看”,亦同此意,只是取譬稍異。此聯則旨趣更為鮮明。

聯語以“萬卷”對“十畝”,喻教子讀書應多多益善;以“教子”對“種松”,形象地表明育人最重高潔不移之心誌。“可”,指讀書可能發揮之作用;“皆”,則必當如此,操守不能或移。此雖集句成聯,猶同己出,更見意趣。(施紹文)

格言(十三)

李有年

閱盡人情知紙厚

踏遍世路覺山平

壹般常識,紙總是薄的。“人情薄如紙”,以紙喻人情之薄;“命薄如紙”,以紙喻命之薄。然而作者在識破人情之後,竟斷言紙還是厚的,那麽,可推知人情之澆薄已遠不如紙。同樣,山路崎嶇不平是常識,而作者踏遍世路之後,竟斷言山還是平坦的,那麽,人生旅途之險峻坎坷,可以想見。“紙厚”、“山平”之說,屬於“反語”修辭法。其中“知”、“覺”都是感情判斷而非理智判斷。此種“以悖理言至情”往往能產生驚世駭俗的藝術效果。(商啟予)

格言(十四)

朱歸愚

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

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慚衾

上聯集自《列子·力命》:“鬻熊語文王曰:‘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自長、自短,是自以為是、自以為非的意思。如果加以引申,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把自己說得過分好,不見得有所增長,把自己某些缺點說出來,也不至於損害自己。劉向說得更徹底壹些:“自損者益,自益者損”(《說苑·敬慎》),意謂自認為不足,便可加以改進,得到裨益。壹個人自以為了不起,就會陷於盲目,遭受損失。下聯集自《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晏聞之,君子獨立不慚於影,獨寢不慚於魂”,意思是壹個人不幹壞事,當他獨自站立,獨自安寢時都不會感到內心慚愧。在獨處中謹慎不茍,就是儒家所講的“慎獨”。從兩部不相幹的古籍中,摘句成聯,不僅題旨明確,而且對仗工穩,洵屬不易。(甘桁)

格言(十五)

於伍雲

天下奇觀看盡,不如書本

世間滋味嘗來,無過菜根

上聯說,雖然看盡了天下奇觀,可以增長見聞,但不如掌握書本。下聯說,嘗遍世間滋味,覺得五味雖然適口,卻不如菜根之香。

古人說“性定菜根香”,非性定者,不能領會菜根之香,即濃艷損誌,淡泊全真之意。聯語鼓勵世人認真讀書,過淡泊生活,用對比手法突出了題旨。(甘 桁)

格言(十六)

鄒齋中

不打通義利關頭,且莫輕言學問

能參透聖賢語默,還須實力躬行

上聯指出擺正“義”與“利”的正確關系,是做學問的關鍵。《論語·裏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強調不義莫近,“見利爭讓,聞義爭為”,明乎此,就能打通義利關頭。下聯說“參透聖賢語默”後,進壹步提出要“實力躬行”。躬行,親自實行。這裏辯證地說明了“知行”的關系,“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明王守仁《傳習錄》上)。聯句樸質平實,但義真理切。(甘 桁)

格言(十七)

張大千

立腳莫從流俗去

置身宜與古人爭

此為集《張黑女墓誌》字聯。上聯大意,要堅定地站穩自己從藝的立腳點。不能被當前社會潮流、風氣所動搖、轉移。下聯大意,對古人留下的文化遺產,要善於去粗取精,把有益的部分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營養,從而創立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流派。要與古人比高低並超過古人,不能拜倒在古人腳下。此聯是作者壹生治學寶貴的總結,它從如何對待社會風氣和古人遺產兩個方面指出藝術工作者應走的正確道路,非常概括、精辟,讀之極為有益。(蔣竹蓀)

格言(十八)

浮躁壹分,到處便招尤悔

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

“浮躁”與“因循”,從來就是壹對矛盾。“浮躁”容易引起輕舉妄動,往往招致後悔,“因循”則易守舊、拖沓、暮氣沈沈,雖可避免大錯,但缺乏銳氣,也成不了大業。《顏氏家訓》雲:“因循面墻,亦為愚爾。”因此要成就事業,既要有進取心,也不可浮躁。《論語·先進》:“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冉求,由,仲由。進,使其進取;兼人,指膽量有兩人之大。盡管是講因人施教的問題,但實際上也涉及到了“浮躁”與“因循”之間的辯證關系。聯語以“到處”對“從來”,突出“浮躁”與“因循”的後果,目的是起警戒作用。(朱惠國)

格言(十九)

任人須知人,友人須客人,人和事就

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為

這副格言聯指明對人對事應取的態度。上聯寫對人。要任用壹個人就要對這個人有所了解,與人交友要能寬容,這樣才能達到“人和事就”的目的。《資治通鑒·漢紀》雲:“舉大事者不忌小怨”。下聯講對事。無事不自尋煩惱,有事要勇於承擔,應有“事在人為”的氣魄。聯語明白曉暢,頗能發人深省。上下聯反復嵌入“人”、“事”二字構成對仗,可謂別出心裁。(朱迎平)

格言(二十)

每聞善事心先喜

得見奇書手自抄

此聯盡管也是談道德修養和讀書治學,但與同類對聯比較,顯得更為平易親切。上聯談為人之道,並不從立名立節的高處著眼,而是從“聞善心喜”這樣為人應有的品性談起;同樣下聯談讀書治學,也是從“見奇書手自抄”這樣易見易為的日常情事入手。因此本聯盡管平平淡淡,卻是勸人為善和培養高尚情趣的名言。聯語提倡心善手勤,文字通俗易懂,質樸自然。(朱惠國)

格言(二十壹)

有客德乃大

無欺心自寬

上聯語出《書·君陳》,說待人寬容,其德行才算正大,是從正面講;下聯說做人要真誠不欺,其心胸才寬闊,是從反面講。壹有壹無,壹正壹反,自然成對。“德乃大”、“心自寬”則是以寬容、真誠態度立身處世的結果,標誌著品德修養的新境界。全聯對仗工穩,短小精悍,可作為人們修身律己的座右銘。(朱迎平)

格言(二十二)

擇友須求三益

克己宜守四箴

上聯講人際關系。交友應該選擇三種有益的朋友,即能直言、待人信實、見聞廣博的人。三益,《論語·季氏》:“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下聯講自身修養。不要傲慢,不要縱欲,不要自滿,不要樂極生悲。四箴,宋人張方平以《禮記·曲禮》中之“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為立身之道,名曰“四箴”。程頤亦以《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為四箴。四箴,即四種規戒。此聯融合古人擇友與律己兩種格言為聯,言簡意賅,可發深省。(張壹)

格言(二十三)

安能盡如人意

要當無愧我心

上聯以反詰自慰。人生在世,難免有不順利的時候,豈能時時事事稱心如意?求全責備,其結果往往壹事無成,於人於己都無益處。下聯從正面自勉。凡事臨頭,當盡力而為,哪怕是只有壹分希望,也應用十分努力去爭取,即使未能成功,也無愧於心。這副對聯采用“欲收先縱”的手法,上聯放縱,下聯收攏,重心落在事事盡力、心安無愧上面,寫出壹個深刻道理,反映了壹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俞紀東)

格言(二十四)

反觀自己難全是

細論人家未盡非

常言有“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語。本聯說的正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的道理。上聯的“反觀自己”,指的是以責求他人之心責求自己。壹個人若能時時反省觀察自己,就有自知之明,發現自身的不足。句中“難”字,用以強調人誰無過,貴在自察。《論語·裏仁》:“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賢,賢人;齊,看齊。胡宏《胡子知言·天命》:“從人反躬者,鮮不為君子”。可見,“反觀自己”是知過改過的要諦。反之,文過飾非,自恕己過,只能貽誤自己上進。下聯由上聯的責己轉到待人。“細論人家”指的是看待別人不能以偏概全,而應充分肯定別人的長處。壹個人只有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才能不斷完善自己。韓愈曾在《原毀》中指出:“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責己嚴,待人寬,察過則改,見善則遷,是古人立身行事之道。本聯以淺顯的語言,總結了這壹修身處世之理,給人以有益的啟示。(顧偉列)

格言(二十五)

俯仰不愧天地

褒貶自有春秋

這副對聯告誡人們:立身行事要剛直坦蕩,不可俯仰隨俗。上聯語本《孟子·盡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意在表明為人之道在於心底無私,廉正自重,坦如砥石。下聯提煉範寧《春秋谷梁傳序》稱譽《春秋》語:“壹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孔子撰《春秋》,善用曲筆表明自己的愛憎,所以人稱壹字之中寓褒貶的寫法為“春秋筆法”。聯系上句看,下句進壹步強調了只要端正行為,品行高潔,問心無愧,則是褒是貶,歷史自有公論。全聯化用古語,構成巧對,勻稱凝重,筆力勁健,而音節鏗鏘,讀來尤有敲金振玉之感。(顧偉列)

格言(二十六)

書從疑處翻成悟

學到窮時自有神

讀書、治學之方,前代學人已多有闡述,此聯從“疑”“窮”兩字入手,去熟出新,頗有獨到之處。上聯強調“疑”。朱熹《讀書八要·七》:“節節是疑,群疑並出,以至廢寢忘食,才是融會貫通”。

所謂融會貫通就是“悟”。下聯突出“窮”字,強調治學須追本溯源,窮極端涯,方可左右逢源、觸類旁通,達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化境,也即“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句或系從中化出。此聯語句樸實自然,不事雕琢,而抑揚頓挫、音節鏗鏘。其中“翻”、“自”兩字,在“疑”和“悟”、“窮”和“神”之間翻轉銜聯,平中有奇,直處見曲,令人回味。(朱惠國)

格言(二十七)

友如作畫須求淡

文似看山不喜平

這副對聯言交友與作文之道。上聯以“作畫”狀交友。交友求淡,則不為勢利所惑,友誼可以長存。《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恰如作畫,貴淡雅清新,濃墨重彩之作,未必能產生藝術魅力。.下聯以“看山”狀作文。人們看山,總喜懸崖絕壁,峰回路轉。文亦宜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引人人勝,而忌平直呆板。故言“不喜平”。聯中“友”“文”二字均用作動詞,即交友、作文,屬虛寫,而以具體的“作畫”、“看山”喻之,以實寫虛,形象生動,可以啟人聯想,頗有新意。此聯化用清翁照《與友人尋山詩》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施紹文)

格言(二十八)

修身豈為名傳世

作事惟思利及人

此聯是集唐代顏真卿《爭坐位帖》字而成。“集字聯”並非襲用其成句,構思頗不易,在用字方面拘束較大。此聯集字,語若己出,毫無拼湊之跡。上聯說提高道德修養難道是為了傳名於後世?下聯說做事總得隨時隨地考慮他人的利益。修身行事如果排除了個人名利的目的,其品德修養自可達到較高境界。“豈為”,加強了否定意味。“惟思”,加強了肯定意味。用語樸質無華,合乎格言要求。(甘桁)

格言(二十九)

勤浴無病勤欲病

學道無憂學盜憂

上聯告誡人們要凈潔自處,清心寡欲。勤浴,意為勤沐浴,同時含有不斷清除私心雜念之義。勤欲,指放縱情欲。作者認為節制私欲,清凈淡泊,才是根本的養生之道。下聯中的“學道”是指追求“仁”、“義”的道德實踐。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士誌於道”,主張個人應該“內省”、“修身”,重義輕利。本聯下句即告誡人們要加強修養,守道不移,不可貪婪,貪婪學盜。只能貽害自己。全聯論修身制欲之道,意極警策。聯中“勤”、“病”、“學”、“憂”四字重出,為同字同義相對,“浴”與“欲”、“道”與“盜”四字則是同音異義相對,經排比成聯,讀來尤覺筆轉意繞,文情跌宕。(顧偉列)

格言(三十)

水惟善下方成海

山不矜高自極天

上聯從俗語“水往低處流”蛻化而來。“水”之所以能成“海”,以其“惟善下”,做大學問、成大事業者,須不恥下問,廣搜博取才能多方汲取教益,有所成就。“惟”、“方”二字指明了必要條件,確切不移。下聯從“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蛻化而來,“山”自“極天”,因“不矜”,做大學問成人事業者,當虛懷若谷,謙遜待人。矜,自誇。聯句把水、山等無情之物變成有意,啟迪人不斷進取,不滿足於既得成就。取譬喻理,形象生動,開人胸襟。(施紹文)

格言(三十壹)

大本領人當時不見有奇異處

真學問者終身無所謂滿足時

上聯言技藝。《老子》說“大巧若拙。”壹個傑出的發明家,當他在構思、聯想、收集材料、反復實驗過程中,往往是平凡瑣碎的,但是當量變轉為質變,主觀思維與客觀規律符合時,驚人的奇跡出現了。下聯言學問。《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對知識的學習和研究,永遠沒有完結的時候。壹位大學問家畢生研究的成果。只能是人類知識領域中壹個極小的部分,所以永遠沒有滿足之時。聯語勉有大誌者要甘於寂寞,做旁人所不能做、不願做的事;有成就者要不矜其才,永遠奮進。聯語系集《聖教序》字。(蔣竹蓀)

格言(三十二)

無求便是安心法

不飽真為卻病方

出句,人生於世,衣食住行,不能無所需求。所謂無求,應指對財富、物質享受、地位權勢等方面,隨緣隨分,不作非分或分外的追求,做到這壹點,自然心安神泰。對句,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

《呂氏春秋》:“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謂五臟之葆。”吃飯不貪食,達七、八成飽即止,不使腸胃有過重負擔,做到這壹點,可以卻病延年。寡欲以安心,節食以卻病,確是養生保健妙方。(唐音)

格言(三十三)

貪、嗔、癡,即君子三戒

戒、定、慧,通聖經五言

此是養生的座右銘。上聯謂,佛教所講的貪欲、嗔恚、愚癡三毒,就是君子應守的戒色、戒鬥、戒得三戒,必須徹底戒除。三毒:《雜譯阿含經》雲:“能生貪欲、嗔恚、愚癡,常為如斯三毒所纏,不能遠離獲得解脫。”嗔恚:生氣;怒。下聯謂,概括佛教全部內容的戒律、禪定、智慧三學,和《大學》所講的“定”“靜”“安”“慮”“得”五個字是息息相通的,應該認真恪守。三學:道安《比丘大戒序》:“世尊立教法有三焉,壹者戒律也,二者禪定也,三者智慧也。”聖經五言,《禮記·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作者把佛教、儒教經典中的重要道理糅合壹起,勸人從消極和積極方面進行修養,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寫法上以單字領起,亦具特色。(商啟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