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舒夢《詩經》
《舒夢石經》又名《鄭光石經》、《蜀地石經》、《蜀地石三經》、《蜀地石三經》,是五代十國後蜀地鄭光初年創制並刻制的。它由蜀國宰相吳發起並主持,是我國最早的壹部完整的儒家十三經註釋匯編。
《舒夢詩經》是儒家十三經的第壹部總集,也是儒家經典體系第壹次獲得十三經之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二、文物的歷史
《舒夢石經》因刻於鄭光時期,故又稱《鄭光石經》。它是在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統治者孟昶早年雕刻的,由後蜀宰相吳主持。鄭光七年(944),刻入《孝經》、《論語》、《爾雅》,由建州(今四川簡陽)平泉縣縣令張德昭撰。鄭光十四年(951),又刻成石矛、李記、李逸,由刺史張紹執筆。
《易經》是由郭子的孫博士寫的。《尚書》是周德政所撰,校書郎。《李周》是孫寫的書單,校書郎。《左傳》前十七卷,沒有寫名字。在後蜀的鄭光,* * *被刻成九經。明代曹學佺的《蜀名勝記》和趙扁的《成都記》被引為“刻左傳,十經皆石”。
前蜀後蜀地處西南,比中原穩定,文化繁榮。蜀國前丞相王鍇藏書數千冊,文學藝術壹度繁榮。後蜀丞相趙出書刻經。趙聘請著名書法家,根據修訂後的《開成詩經》鐫刻出版。《鄭光十經》刊行千余石,列為益州國學,即漢代文翁石室和今成都石室中學。
宋代繼《孟蜀十經》之後,又補三經(合稱“十三經”),續《左傳》卷18至30,刻《孟子》。即以蜀匡刻本為主的《左傳》(壹記為《春秋》集),輔以18至30卷的《公羊傳》、《轂梁傳》,完成於隋煬帝元年(1049)。晁的《古文尚書》和《石經考證》完成於大道六年(1170)。
《孟子》為蜀公、所撰,成書於宣和五年(1123)。《尚書》與《中國古代文學》為壹類,合為十三經(孝經、《論語》、《爾雅》、《石矛》、《禮記》、《李逸》、《周易》、《尚書》、《李周》、《左傳》、《楊公傳》、《樞紐梁傳》、《孟子》)。
還有壹種是對石經的考證,加上兩種尚書,* * *十五典。《石刻描述》詳細記錄了每本書雕刻者的姓名和人物。雕刻師的名字可以在石矛找到,殘石是“張延”。為了保護這些大型石刻文物,蜀國守衛者胡修建了壹座“石經館”來收藏。《舒夢詩經》是宋代校勘經典的重要版本,與五代的《鑒本》齊名。
孟淑石經的被毀,大約是在宋末元初。據說是用來修城的。如今,這堵墻還沒拆,也不成立。據說是抗元時用來打擊入侵者的炮石,但在城邊只發現十多塊,也值得懷疑。《十三經》正文64.75萬余字,註釋比原文還多。壹定有近萬塊石碑碎成炮石,十多塊石頭。因此,其毀滅的原因還有待探究。
明代宋拓本《詩經》極為珍貴。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為人們所記錄和珍藏。學者們稱贊他“徹底而真誠”;
“嚴格而險峻”。蜀石經刊刻整理,各有序號,條條分明。註釋在每句話下用雙線小字公布,方便閱讀和使用。南宋人寫文章多以《詩經》為藍本,南宋著名哲學家朱引自此書。堪稱石井中專的精品典範。他的書法和篆刻都是當時的名家,也是藝苑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