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導言
古生物化石是鑒定沈積地層時代、研究沈積環境和生物起源演化的重要科學依據,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據估計,古生物能作為化石保存下來的不到1/10000,非常難得。
《山海經》也有“石魚”(即魚化石)的描述;南朝齊梁時期的陶弘景琥珀中有古昆蟲的描述。宋代沈括對螺蚌化石和萬度魚化石的起源有正確的認識。
化石對確定幾個巖層之間的密切關系有重要用途,微體化石作為指示化石對石油地質學家特別有用。
二、名字的由來
fossil這個詞來自拉丁語fossillis,意思是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研究地質時期動植物的生活史提供證據。我國古籍中已有化石的記載,如春秋時期的計然、三國時期的吳晉等,都提到產於陜西的“龍骨”,即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和牙齒。
三、形成條件
雖然壹個生物能否形成化石取決於很多因素,但有五個因素是基本的:
1.有機物必須有堅硬的部分,如貝殼、骨頭、牙齒或木質組織。然而,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蟲或水母,在非常有利的條件下也可以成為化石。
2.生物必須避免死後立即被毀滅。如果壹個生物體的身體部分被壓碎、腐爛或嚴重風化,就可能改變或取消這個生物體成為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須被能阻礙分解的東西迅速掩埋。這種埋藏物質的類型通常取決於生物的生活環境。海洋動物的遺骸通常可以成為化石,因為海洋動物死後沈入海底,被泥土覆蓋。在後來的地質時期,泥漿變成了頁巖或石灰石。
細顆粒沈積物不容易破壞生物遺跡。在德國侏羅紀的壹些細粒沈積巖中,壹些脆弱生物如鳥類、昆蟲和水母的化石保存完好。
4.被掩埋的生物屍體必須經過長期的化石化才能形成化石。有時候,生物雖然死後很快被掩埋,但被沖刷等各種因素破壞,無法形成化石。有壹些化石保存在較老的巖層中,由於巖層的變形變質而遭到破壞。
5.壓實和結晶作用會影響沈積物固化過程中化石的石化和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