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修靜簡介
陸修靜(公元406年——公元477年),字元德,號簡寂,自稱三洞弟子。吳興東遷人(今中國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南朝劉宋時期的著名道士。其年輕時即結婚生子,後來為了專精道門教法,而遺棄妻子,展現他學道虔誠的決心。曾遊歷九嶷、羅浮、巫峽、峨嵋等道教著名勝地,訪仙求道,並廣搜道書。宋文帝元嘉(公元424年——公元453年)末年,陸修靜在京城賣藥,文帝命左仆射徐湛之(公元410年——公元453年)請他留在京城講道,但被拒絕。同年,發生太初之難,陸修靜為了避難而南遊。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年),陸修靜在廬山東南瀑布巖下建立修道場所,名「簡寂觀」。宋明帝即位後,於泰始三年(公元468年)派江州刺史王景宗敦請陸修靜到京城,禮遇甚厚,並在京城北郊建「崇虛館」,請陸修靜安住,又另外為他設置「通仙臺」。不論朝野官員或修真人士,紛紛登門拜訪,令道教興盛壹時。元徽五年(公元477年),陸修靜卒,謚號「簡寂先生」。北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七月壹日封「丹元眞人」。
陸修靜的作品頗豐,大多與靈寶經和道教科儀有關,元代劉大彬《茅山誌》說他著有齋法儀範百余卷。他對道教科儀的卓越貢獻,使他被尊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師」之壹。現存於《正統道藏》的科儀書,如《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洞玄靈寶五感文》、《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太上洞玄靈寶法燭經》,以及散見於幾部道書的《塗炭齋儀》、《解考齋儀》、《三箓齋儀》 、《九幽齋儀》、《古法宿啟建齋儀》、《然燈禮祝威儀》、《靈寶步虛詞》等,都是陸修靜的傑作。另外,《陸先生道門科略》,以及被收入唐代沙門釋法琳《辯正論》和《破邪論》的《必然論》、《榮隱論》、《遂通論》、《歸根論》、 《明法論》、《五符論》等,則是偏向理論性的著作。
陸修靜對於道教的重要貢獻,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
壹、改革南方天師道的組織:
漢末五鬥米道的組織型態,到了南朝已松散崩壞,甚至利用道教組織農民起義、叛亂,陸修靜在《陸先生道門科略》就譴責這樣的行為,他試圖整頓當時的道教。為了整合信奉道教的人,要先確立「錄籍」,道民不必出家,但須「編戶著籍」,也就是以戶為單位登記男女人口,而每戶都有所屬的「治」(天師道的組織單位)。每年三元日(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道民都向自己所屬的「治」報告人口變化,如新生、死亡或嫁娶等情形,「治」的道官據此編造新的「錄籍」。陸修靜還規定生男生女、結婚嫁娶的入籍儀式。
在當時社會階級的觀念影響之下,陸修靜為了鞏固道教內部的等級制度,規範不同位階的人該穿何種樣式、顏色的服裝;又制訂壹套完整的升遷制度,使道教組織可以自上而下管理道民,使其不得犯上作亂。
二、整理道教典籍,為道藏的編纂結構奠定基礎:
在陸修靜之前,晉朝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遐覽》羅列道教典籍的名稱和卷數,並按「經」、「符」等形式分類,但尚未出現道派的觀念。東晉末葛巢甫造構靈寶經時,已提出「三洞」之說。陸修靜把搜集來的道教經訣集中存放在崇虛館,沿用「三洞」的觀念將其整理、分類,泰始七年(公元471年)撰成〈三洞經書目錄〉呈給宋明帝閱覽,可惜今已亡佚。洞有通達的意思,三洞即通達神仙境界的三條道路,「洞真」為上清經系的典籍,「洞玄」是靈寶經系,「洞神」則是三皇經系,乃當時江南盛行的三種主流道經。
另外,陸修靜在編撰〈靈寶經目〉時,將靈寶經分為十二個品類:本文、神符、玉訣、靈圖、譜箓、戒律、威儀、方法、眾術、記傳、贊頌、表奏。稍晚於陸修靜的孟智周法師,在三洞的基礎上,增加太玄、太平、太清和正壹等四部,謂之為「四輔」,而三洞、四輔合稱為「七部」;孟安排《道教義樞》則將靈寶經的「十二部」文類擴及三洞經書,三洞各有十二部,發展出三十六部尊經的概念。從此之後,「三洞四輔十二部」成為道教經典的分類系統。換句話說,陸修靜正式確立三洞經書的分類體系,也為道教典籍的編纂結構奠定基礎。其影響之深遠,隋唐以後編修道經,乃至明代的《正統道藏》、近年的《中華道藏》,都沿用這樣的分類法。
三、制訂齋戒儀範,使之完善:
就靈寶經的成立史來看,陸修靜是相當關鍵的人物。《雲笈七簽》卷4留有〈靈寶經目序〉,詳細敘述靈寶經的神話及源流,並且運用道教神學為靈寶經的出現賦予合理解釋。陸修靜在整理時,除了辨別靈寶經的真假,摒棄疑偽經外,還加以綜合整理,做了定名及分類,這個方式也擴及到儀式文本,《洞玄靈寶五感文》附列的「洞神齋」、「太壹齋」、「指教齋」、「塗炭齋」便是成果之壹。此外,陸修靜劃分儀式節次,確立各階段的名稱,讓靈寶科儀的結構得以定型;又根據古靈寶經,編成各種靈寶科儀的「立成儀」,讓道士可按照程序、儀規進行儀式活動,例如將雜亂的投簡儀整理成《太上洞玄靈寶眾簡文》,將傳授儀的規定和文書整理為程序詳備的《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總而言之,陸修靜將靈寶經整理周備,大幅提升靈寶科儀的影響力,陸修靜並非只進行編修文本的工作,他也有能力親自實踐操作。宋明帝泰始七年(公元471年),他在崇虛館為生病的皇帝舉行齋儀,有上百人觀看齋法,皆目睹現場出現的吉祥征兆,不久後,皇帝的病就痊愈了。
陸修靜批評當時的人不知道如何修齋,也不懂齋法的意義和宗旨。他認為齋戒是入道的根本門戶,成仙得道都要從齋戒開始。行齋持戒時,要感謝父母養育之恩,也要感謝太上眾尊大聖真人開道教化及師長開度之恩。例如《洞玄靈寶五感文》結合儒家孝敬父母師尊及佛教的因果觀念,讓人知道禍福的緣由,體會修齋和報恩的深意。他之所以立齋戒規儀,目的在於使奉道之人合乎「道德」及「禮法」,心無雜念,身無妄行,而與「道」相合。人之所以遭到禍害,根源於身、口、心,他把「禮拜」、「誦經」和「存思」作為齋戒的基本內容,其意義在去除邪念,檢束身、口、心三業,心神安靜,壹心歸道。此雖受到佛教影響,卻為道教的成仙之說提出更寬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