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ì shè
2 英文參考Yìshè BL49 [中國針灸學詞典]
yìshè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49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BL49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意舍 漢語拼音 Yishe 羅馬拼音 Yishe 美國英譯名 Thought Refuge 各
國
代
號 中國 BL49 日本 49 法
國 莫蘭特氏 V44 富耶氏 德國 B44 英國 B44 美國 BI49
意舍為經穴名(Yìshè BL49)[1]。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太陽膀胱經[1]。意即意念,舍即宅舍,脾藏意,意指脾,穴與脾俞平列,如脾氣之宅舍,故名意舍[1]。意舍穴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脘腹膜脹,飲食不下,嘔吐,黃疸,腸鳴泄瀉,消渴,身熱,咳嗽,腰脊酸痛,惡心,腹脹,腸鳴,泄瀉,食不下,現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療胃炎,胃擴張,食道狹窄,消化不良,肝炎,膽囊炎,胸膜炎,糖尿病,腸炎,腹直肌痙攣,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
4 出處《針灸甲乙經》:消渴身熱、面目黃,意舍主之。
5 穴名解意即意念,舍即宅舍,脾藏意,意指脾,穴與脾俞平列,如脾氣之宅舍,故名意舍[1]。
意,《黃帝內經靈樞·本神》載:“心有所憶謂之意…脾藏營,營舍意。”舍,有宅舍之義。脾氣安寧,則心意自然聰慧也。本穴與脾俞平列,脾為藏意之所,意舍為脾俞之附屬,猶如脾氣休息留止之處也,因名意舍。[2]
6 所屬部位背部[3]
7 意舍穴的定位標準定位:意舍穴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4][5]。
意舍穴位於脊柱區,第十壹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壹說“除脊各三寸取穴”(《針灸資生經》)。
意舍穴在足太陽膀胱經中的位置
意舍穴在背部的位置
意舍穴在背部的位置
意舍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意舍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8 意舍穴的取法意舍穴位於脊柱區,第十壹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3寸。俯伏或俯臥取穴[1]。
俯臥位,平第十壹胸椎棘突下,脊中(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俯臥位,第11胸椎棘突下與肩胛骨內側緣之垂線交點處取穴[6]。
快速取穴:肚臍水平線與脊柱相交椎體處,往上推3個椎體,其下緣水平線與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交點即是意舍穴[7]。
9 意舍穴穴位解剖意舍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骶棘肌。有肋間動、靜脈後支。分布著第十、十壹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皮膚由第十、十壹、十二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重疊分布。(參看脾俞穴)
9.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背闊肌→下後鋸肌→豎脊肌[1]。
9.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第11、第12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及其伴行動、靜脈分布;深層有胸背神經和第11、第12胸神經後支的肌支及胸背動脈分支分布[8]。
布有第十、十壹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和肋間動、靜脈後支[5]。
10 意舍穴的功效與作用意舍穴具有健脾和胃,利膽化濕的功效。
意舍穴有健脾和胃等作用[1]。
脾藏意,意舍在脾俞之旁,故可調理脾胃,治療脾胃病[9]。
意舍穴有疏清濕熱、健脾運陽作用,治腹脹、背痛、大便瀉、小便黃、嘔吐、惡風寒、食不下等癥[10]。
11 意舍穴主治病證意舍穴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脘腹膜脹,飲食不下,嘔吐,黃疸,腸鳴泄瀉,消渴,身熱,咳嗽,腰脊酸痛,惡心,腹脹,腸鳴,泄瀉,食不下,現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療胃炎,胃擴張,食道狹窄,消化不良,肝炎,膽囊炎,胸膜炎,糖尿病,腸炎,腹直肌痙攣,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等。
意舍穴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脘腹膜脹、飲食不下、嘔吐、黃疸、腸鳴泄瀉、消渴、身熱、咳嗽、腰脊酸痛等[1]。
意舍穴主治惡心,嘔吐,腹脹,腸鳴,泄瀉,黃疸,飲食不下等[5]。
意舍穴主治腹脹、腸鳴、嘔吐、食不下[8]。
意舍穴主治脾胃病:嘔吐,腹脹,腸鳴,泄瀉。
現代又多用意舍穴治療胃炎、胃擴張、食道狹窄、消化不良、肝炎、膽囊炎、胸膜炎、糖尿病等[1]。
1.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腸炎,胃擴張,肝炎,食道狹窄;
2. 其它:腹直肌痙攣,胸膜炎,糖尿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
12 刺灸法 12.1 刺法斜刺0.3~0.5寸[5]。
斜刺0.5~0.8寸[6][1][8],局部有酸脹感[6]。
註意:意舍穴不可深刺,以防氣胸[6]。
12.2 灸法可灸[1][6]。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5]。
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用艾灸方法,每次灸意舍穴10~15分鐘,可輔助治療糖尿病[7]。
13 意舍穴的配伍意舍配期門、陽陵泉,有疏肝利膽,清熱除濕的作用,主治黃疸。
意舍配脾俞、胃俞、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裏,治糖尿病[6]。
意舍配天樞、足三裏,治吐瀉[6]。
意舍配脾俞、胃俞、肝俞、膽俞、足三裏,治腹脹、腹痛[6]。
14 特效 ***常按揉意舍穴,可助健脾[7]。
15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腹滿臚脹,大便泄。
《針灸甲乙經》:消渴身熱、面目黃,意舍主之。
《太平聖惠方》:胸脅脹滿,背痛惡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