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人們作蔔居紀念屈原 後人為什麽要紀念屈原

人們作蔔居紀念屈原 後人為什麽要紀念屈原

蔔居屈原

《蔔居》雖然出自《楚辭》,卻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屈原的作品,而是在屈原死了之後,楚國的人們很想念他,為了紀念他而寫的。

屈原蔔居圖

《蔔居》編纂了壹個屈原詢問卦象的故事。在屈原被流放了好久之後,終於有壹天去找人算命,問算命師說自己不與世人同流合汙,這樣子做到底好不好,壹連問了八個問題。屈原問問也就罷了,還拿壹些美好的事物和不美好的東西舉例,最後成功的把占蔔師給說服了。占蔔師站到了屈原壹邊,說順從本心最好。

毫無疑問,屈原是忠誠於君王的,也是熱愛自己的國家的。司馬遷書寫歷史,對屈原尤其的能夠產生***鳴。因此,司馬遷在描述屈原的故事中絲毫的不吝惜筆墨。再加上後人或真或假的添加記敘,讓我們看到了壹個完整的屈原。

《蔔居》屈原,雖然不是屈原寫的作品,卻把屈原的政治理想描述的分毫不差,用詞也很華美,是楚辭的辭藻,中心思想也能發人深省,是壹篇值得閱讀的好文章。尤其是它向我們介紹的屈原,在它的字裏行間,屈原放佛活了起來,有血有肉,他也會抱怨,也會清高自傲,不再像是我們曾經學過的那樣孤芳自賞無人憐惜。屈原太可愛,他的主張又太理想化,失敗是必然,我們要學會的是向作為失敗者的屈原致敬。

《蔔居》屈原,是壹個完全不壹樣的屈原。

為什麽要紀念屈原

屈原生於公元前278年抱石自盡於汨羅江,是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中國五千年歷史悠長,名人層出不窮,為什麽要紀念屈原呢?

屈原畫像

這壹是紀念他出色的文學成就,二是紀念他高尚的品格。屈原嘔心瀝血作成的詩歌,開啟了楚辭這壹文體的先河,把賦、比、興巧妙融合在壹起,將借物明心、抒發思想感情發揮到了極致。屈原在楚懷王時代在官居高位,也曾在朝堂上大放異彩。他的骨子裏流淌愛國的血液,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的聯系在壹起,不因自己遭罷黜而怨恨不以個人處境悲涼而心有怨懟,壹心只想著自己能為楚國的強大添磚加瓦。

屈原壹生歷經三朝君主,在第二任君主楚懷王時得到重用。他能夠現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上預見未來政局的走勢,主張富國強兵抵禦秦國。無奈屈原他算的準未來卻看不清現在,受到其他各方勢力的排擠,最終與楚懷王之間產生嫌隙。即使這樣,在楚懷王死後,他仍對楚國王室抱有期許,不想自己滿身本事被白白浪費。隨著他再壹次被流放,他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終點。

不管屈原的結局如何,在他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是正義和忠烈的化身,他身上所帶有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情懷,值得每壹個人敬仰。尤其是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他身上的寶貴品格顯得尤為重要。

屈原流放

屈原壹生文采過人,當世難有敵手。並且不拘壹格,開創多個詩歌流派,堪稱浪漫派詩歌的鼻祖,如此才華出眾之人為什麽最後會選擇投江自盡呢?其實這與他被發配流放有關。

屈原畫像

春秋時期,各國廝殺紛爭不斷。不但有明面上的兵戈相見,妳死我活,還有暗地裏的爾虞我詐,挑撥離間。楚國雖然經過長久的發展,已經兵強馬壯,但是廟堂之上還是派別林立,各個派系之間的爭鬥相當之多。

這也讓在後世赫赫有名的縱橫家張儀有了可乘之機。張儀深知要想楚國衰落必須除掉屈原,但是屈原淡泊名利,不近女色,而且忠君愛國,根本是毫無破綻,想要使其腐化根本毫無可能。於是張儀把心思放在了楚國上官大夫身上,這個靳尚喜酒愛色,貪名圖利,簡直是拉攏的不二人選。於是張儀贈上黃金百兩加數十名美女。

靳尚開始在楚王面前不斷的說屈原壞話。自古文人多傲骨,屈原本來平時就直來直去,不喜歡阿諛奉承,所以偶有頂撞楚王。靳尚的奸佞之語說的久了,楚王也漸漸對屈原產生了反感。終於在又壹次耿直諫言後,楚王大發雷霆,惡狠狠的指著屈原:我楚地再無法留妳這般刻薄之人,從今之後,妳不要出現在朝堂之上。

這壹幕來的突然至極,屈原難以接受。他哪裏知道,在楚王面前已經有無數人說過他的壞話,張儀詭計多端,買通的怎麽會僅僅是大夫壹人?

郁郁不得誌的屈原只得收拾行李,遠赴江南。這壹刻,無疑是他悲劇壹生的壹個重要伏筆。

屈原和司馬遷

屈原,辭賦傲絕天下。壹生為國為民,從無二心,然而卻遭佞人排擠,被流放到邊遠之地,滿腔郁郁,憤而作出《離騷》。壹詩既出,神州皆驚。後來敵軍壓境,山河破碎,國不在,人何存?屈原縱身壹躍,沈入滔滔江水之中。

屈原雕像

司馬遷,文筆當世無雙,自幼刻苦異常,十余歲時即讀遍書籍無數。然而仗義執言,替冤臣說話,讓他慘遭宮刑。尊嚴全無,重病纏身之後著成《史記》。洋洋灑灑,十數萬字,乃中國史書之翹楚。

壹個是詩歌界的開創人物,遭受誹謗時,不卑躬屈膝,不搖尾乞憐。身處逆境時,化憂愁為力量。國破家亡之際,不留戀人世,用毅然赴死來昭顯誌氣。後世有錢謙益,在國家滅亡之時說出,水太涼,不宜殉國。想比之下,屈原先生這是這是何等的白玉無瑕,何等的文士氣節。

壹個是史書界的集大成者。正直慷慨,為正義不惜得罪國君。死罪將至,大誌未完,匆匆壹死,必然輕如鴻毛。於是棄尊嚴,放面子,忍辱負重,只為完成先父遺誌。堂堂七尺男兒,未完成理想忍受去勢執行,這是何等決絕的決心,何等慷慨的誌氣。

屈原,司馬遷,人生截然不同的兩個境界。面對死亡時兩種相反的應對方式,他們壹個生,壹個死,卻同樣萬古流芳。這是值得人們世世代代銘記的兩個偉人,他們的偉大精神,他們的偉大選擇值得我們萬世景仰。

屈原洞中苦讀

屈原出身楚國沒落貴族家庭,雖然家境不比鼎盛時期,但也衣食無憂生活優渥。家中長輩滿腹經綸,對屈原的家庭教育很是重視。屈原深知自己身上流淌著楚國王室血脈,從小對待自己的要求也非常嚴格。

屈原故裏圖片

離他們家不遠處有壹座山,山中環境空幽寂靜,除了獵戶到此打獵,平時裏鮮有人跡。屈原在家中讀書,冬日裏火盆燒的很旺盛,屋子裏非常暖和,不壹會兒屈原就感覺昏昏欲睡。他想起古籍中記載讀書人吃苦學習的故事,便想到去家後面的山洞裏讀書,這樣既能鍛煉自己的心智,還能不打盹把書讀下去。

他把想法告訴家裏人後,遭到了家裏人的壹致反對。但是屈原不顧家人阻攔,帶著書本只身來到山裏,找了壹處背風的山洞,開始讀書。山中氣溫本來就低,洞中更是寒冷潮濕,沒過多久就把屈原的手腳凍腫了。他起身跺跺腳搓搓手待身體暖和過來就又開始坐在地上讀書。家人看到屈原這麽小就能吃苦也就不再阻攔了。屈原在山洞裏堅持了三年,終於把《詩經》讀懂讀透了。這也為後來他開創楚辭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

其實,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經驗中有壹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肯吃苦肯努力,做壹件事付出的努力和汗水遠比其他人要多的多。屈原能夠取得政治上和文學上的巨大成就就與他的吃苦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壹點非常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屈原的貢獻

屈原空有滿身才學和抱負,最後也沒能落得善終。長久以來,人們想到屈原,第壹感覺他是壹個歷史悲劇人物,而忽略了他在政治上的作為和文學上的成就。

屈原雕像

屈原生不逢時,趕上了中國大壹統的歷史洪流。他是沒落的楚國貴族,對楚國王室絕對是“死忠粉兒”,他提出對內變法圖強對外聯合抗秦的主張。楚懷王剛剛從楚威王手中接手楚國時,政治局面渙散,兵不強馬不壯,朝廷內部貴族勢力橫行,這邊境還時不時的被其他國家騷擾壹下。楚懷王重用屈原,采用了他壹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主張,壹下子就扭轉了楚國內外的困頓局面。槍打出頭鳥,這樣壹來,受到排擠和打壓的封建勢力集團和反動勢力便將矛頭壹致對向了屈原。加上屈原說話剛直不阿,很多場合沒有照顧到楚懷王的面子,久而久之,楚懷王就逐漸遺棄了屈原。

屈原在政治生涯中倍感壓抑,將滿腹委屈統統抒發在了文學創作上。他借助於鬼神的口吻發問,看看這世上還有沒有公道人心。特別是他在詩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創作出楚辭這壹不拘壹格的文體。《離騷》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先河,後世再也沒有那部作品可超越此詩的文學地位。

只是屈原這文人的習性用在政治上多少有些不合時宜,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變換起來也並非那麽容易。即便如此,屈原在政治上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