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文開頭的第壹句話,莊子提出了壹個很多人都會感到驚訝的觀點:“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的知識也是有限的。有了極限,就沒有極限,也差不多已經有了;這只是壹個知道的問題!“妳這是什麽意思?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們的知識是無限的。用我們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會傷害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失去理智。既然知道會這樣,那麽去做豈不是壹件很危險的事情?這句話看似不可思議,實際上卻反映了莊子的養生觀:外物無重於命。
接下來,莊子從整體上闡述了他的養生觀,即:順自然之道,以順物為常法。什麽是自然的正道?莊子在文章中認為:做世人稱之為善的事不貪圖功名,做世人稱之為惡的事不面臨行刑之辱。這是自然的正道,自然的正道就是做完全符合自然的事情。做順應自然的事,就不會貪圖名利,遭受懲罰,所謂善與惡,就是天壤之別。此外,莊子認為,只要能以“觀天命”的方法做事,就能自保,保全本性,不會給父母留下任何後顧之憂,也能安享余生。
後來莊子用懂得如何對待牛的故事來解釋養生要順應自然:大廚為文宰牛時,動作嫻熟,聲音如音樂,文驚嘆不已。放下刀後,大廚說:“我是按照牛的自然生理結構,用刀沿著肌肉和骨骼之間的大縫隙解剖牛的,從來沒有碰到經絡交匯、骨肉緊密相連的地方,更別說大骨頭了!”優秀的廚師每年都要換壹把刀,因為他們在用刀切肉,而普通的廚師每個月都要換壹把刀,因為他們在用刀切骨頭。其實牛的關節和其他部位是有縫隙的,刀刃也不是很厚,我做起來很順手,所以我的刀用了19年了,但是刀刃看起來還是像剛磨過壹樣。每當遇到筋和關節聚在壹起的不對勁的地方,我都會格外小心,不敢大意。眼神專註,動作緩慢,刀勢輕微。"
在這個故事中,廚師19年不換刀,是因為他在宰殺牛的時候,沿著牛的自然結構進行了解剖。莊子借此機會表明,養生的關鍵是順應自然規律,人為幹預絕不能破壞自然規律,否則就會像優秀廚師和普通廚師手中的刀壹樣難。另外,廚師遇到難以解剖的地方,會謹慎專註,動作緩慢輕微,這也說明養生不是壹朝壹夕的事情,需要靜下心來,走壹條符合自然的正道。
然後莊子舉了壹個天生只有壹只腳的右老師的例子,為了說明人的長相是上帝給的,不是人給的。另壹個例子是壹只生來生活在沼澤邊緣的雉雞被關在籠子裏。即使吃飽喝足,精力充沛,但終究是不快樂的,以此說明在後天的人為改變下,即使物質條件得到改善,最終也會影響先天的精神本性。通過這兩個例子,闡述了人最初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在以後的生活中遵循自然是合理的。追求外在的名利沒有意義,反而會傷害自己的本性。
最後,莊子講述了朋友秦時在老聃死後前來吊唁的故事,說明養生既要順應自然,又要忘記情感這個主題。老聃的朋友秦時前來吊唁,哭了幾聲就走了。老聃的門徒對此感到迷惑,問道:“妳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時答道:“是。”門徒又問:“妳能這樣悼念妳的朋友嗎?”秦時曰:“好。”並解釋道:“剛才,我看到那老頭在靈房裏哭。他哭得像他的父母和孩子,那個年輕人哭得像他的孩子。喜生厭死是違背常識和真情的。他們都忘了,人是自然遺傳的,是天定的。古人把這種行為稱為背離自然的過錯。妳的老師應該生在對的時間,死在對的時間。這就是順應自然的原則。內心不需要悲傷和喜悅。古人稱之為自然解脫。”在這個故事中,莊子解釋了人的生死在於順應自然,沒有必要對生死感到悲喜。忘記情緒,順應自然才是真正的出路。
文章最後以莊子為照明之物的燭薪終會燃盡,但火永不滅的例子,說明人體終會消失,只有順應自然,才會長久。
綜上所述,莊子在文章的開頭就闡述了全文的主旨,養生之道就是順應自然的正道。後來的《我的巧師父》《我的獨腿老師》《籠中野雞》《秦喪》等故事都詳細論述了這壹點。在莊子看來,所謂養生,其實就是養好自己的自然本性,忘記情緒,不被外物所困,這樣即使身體消失,自然本性也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