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吊死的那棵樹為什麽被裁了?
崇禎自縊於景山,遺址至今猶存,且有石碑為證,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已是常識。但事實上,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1644年,李自成兵臨城下,壹場突發的瘟疫嚴重削弱了守城明軍的戰鬥力,據史料記載,20萬大軍能登城的不過6000,且多為羸弱之卒。明北京內城墻12公裏,外城墻14公裏,就算皇城不布防,每名士兵平均也要守50米左右,絕無堅持的可能。 19日,農民軍入城,遍搜皇宮無果,直到22日才在煤山(即景山)發現壹具屍體,左手寫“天子”二字,經太監辨認,系崇禎無疑。然而,對此說法,史家壹直有爭議,比如黃雲眉先生認為崇禎自縊於北海公園,俞平伯先生則認為崇禎死於管園人的小屋。 “巍巍萬歲山,密密接煙樹,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處。”這是清人哀悼崇禎的詩作,其中透露了兩點疑問,首先,北海公園瓊島上也有壹座“萬歲山”,第二,自縊遺址,當時的人已經“不知處”。 至於“找到”自縊遺址,並“指出”究竟是哪棵樹,甚至繪聲繪色地稱這棵樹為“罪槐”,這是清政府為籠絡人心幹的事。清軍以“為崇禎報仇”的名義入關,當然要做做樣子,但並沒有勒石立碑。 1931年,故宮博物院始立“明思宗殉國處”碑,沈尹默先生題寫碑文,正值抗戰前夜,故將“明”左半邊故意寫成“目”,以示對“日”不屑。此碑“文革”時被砸成兩段,拉到原北京少年宮當井蓋,北京少年宮即原景山壽皇殿,也有說法崇禎自縊於此。2003年,此碑回到原地。 1931年時“罪槐”已非原樹,此時距崇禎自殺已280多年,從照片上看,那棵槐樹胸徑不過壹尺,怎可能生長得如此緩慢?60年代中期,“罪槐”枯死,1971年伐去,1981年,栽了壹棵小樹,1996年,為渲染氣氛,公園找了壹棵樹齡150年的歪脖老樹,移栽於此,原本是建國門壹帶的道邊樹,就此成了“罪槐”。 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此處又立壹碑,傅增湘撰文。傅是著名的教育家、藏書家,北洋政府時出任教育總長,在他的維護下,蔡元培得以施展“兼容並包”的教學理念,蔡元培辭職後,他也辭職了。1938年,傅參加日本人操縱的東亞文化協議會,並任會長等職,為時人所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周恩來派陳毅持親筆函,專程拜訪。陳毅未到,傅已抱憾長逝。傅增湘撰文的石碑曾於1955年被移走,後又在原地復立。 總之,“崇禎自縊處”不過是個象征,以表達後人對歷史的壹份敬畏而已,如果信以為真,未免貽笑大方。 本文資料引自《北京誌·故宮誌》等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