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針灸治療常用的對穴

針灸治療常用的對穴

臨床中,常常選用兩個穴位組成壹組對穴,針對壹類“癥候結構”配伍其他腧穴靈活運用,收到較好效果。

合谷---太沖

合谷與太沖相配稱四關穴,二穴均為原穴,前才為手陽明大腸經,後者為足厥陰肝經。五臟有疾,取之十二原。肝與膽相表裏,太沖疏肝利膽,清利肝膽濕熱,理氣止痛,合谷調和氣血,氣調痛止。

合谷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或以壹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壹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太沖穴位置:位於位於足背側,第壹、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功效作用:鎮痛、鎮靜、鎮痙,疏肝利膽的作用。

內關---足三裏

內關為心包經的輸穴,又為該經之絡穴,八脈交會穴,與陰維脈 相通,寬胸理氣之功為主。而足三裏為胃經之合穴,合治內腑,疏通中焦氣機,健脾和胃止痛。

內關穴位置: 位於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足三裏穴位置: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壹橫指( 中指 )。

作用功效:健脾和胃,寬胸理氣,降逆止嘔,寧心安神

氣海---三陰交

氣海位置: 是任脈穴位名稱,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直線連接 肚臍 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三陰交穴位置: 用度骨同身寸的方法在 內踝尖 上直上3吋,自己的手指,4指幅寬,按壓有壹骨頭為 脛骨 ,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作用功效:通調下焦氣機,調沖任補腎澀精的作用

中渚---足臨泣

中渚穴位置: 位於手背部,當第4掌指關節的後方,第4、5掌骨間凹陷處

足臨泣穴位置: 位於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取穴時,可采用仰臥的姿勢,足臨泣穴位於足背外側,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作用功效:疏肝膽之氣滯,解少陽之郁熱

魚際---復溜

魚際穴位置: 在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或取側掌,微握掌, 腕關節 稍向下屈,於第1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即是。

復溜穴位置: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太溪上2寸,當跟腱之前緣處取穴。取穴時,患者應正坐或者仰臥。復溜穴位於人體的小腿裏側,腳踝內側中央上二指寬處,脛骨與跟腱間。(或太溪穴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作用功效:清熱瀉火,生津止咳。

外關---後溪

外關穴位置: 取此穴位時應讓患者采用正坐或仰臥,俯掌的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 內關 相對。(或當 陽池穴 與肘尖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後溪穴位置: 位於人體的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作用功效:疏風清熱,調氣止痛,通經和絡

太溪---太沖

太溪穴位置: 取穴時,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臥的姿勢,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沖穴位置: 取 太沖穴 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壹、二趾 跖骨 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 拇趾 、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映手,即是太沖穴;或者拇趾、次趾夾縫向腳背方向二橫指後,即是太沖穴。

作用功效:平肝降壓,補腎瀉肝,調氣止痛

陽谷---俠溪

陽谷穴位置: 在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中。取法:俯掌,在三角骨後緣,赤白肉際上,當豌豆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取穴。

俠溪穴位置: 該穴位於人體的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功效:清熱瀉火,消腫止痛,通經和絡

曲池---上巨虛

曲池穴位置: 屈肘成直角,當肘彎橫紋盡頭處;屈肘,於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取穴。

上巨虛位置: 在 犢鼻穴 下6寸,足三裏穴下3寸。

作用功效:清熱 利濕,行氣止痛,制止瀉痢

命門---委中

命門穴位置: 人體命門穴位於腰部,當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委中穴位置: 委中穴位於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裏側中央。

作用功效:補腎益精,舒筋活絡

百會---湧泉

百會穴位置: 人體百會穴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中點處。

湧泉穴位置: 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壹處。

作用功效:湧泉為腎經井穴,腎水涵養肝木,如腎陰不足肝陽偏亢,發為頭昏眩暈,頭痛易怒,用湧泉有“病在臟取之井”之意。百會為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之交會穴,本穴屬補穴,與湧泉瀉穴同用,壹補壹瀉,補不戀邪,瀉不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