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法是中醫常規治療八法之壹。是清代醫家程鈡齡總結歸納歷代中醫常用治療八法,分別是汗、和、下、吐、溫、清、補、消。八法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有精準的含括性、指導性,具有裏程碑式的地位。
撰於1732年清·程國彭(字鐘齡)的《醫學心悟》中書中明確提出辯證八綱、施治八法理論,並對傷科及內、外、婦、五管疾病做了全面論述。其論全面中肯,語言簡明平易、治法切於實用實效,故自清代以來,成為中醫入門者的必讀之書。程鐘齡苦心孤詣撰著的《醫學心悟》,用於臨床,多有實效,用以入門,不失法度,誠為醫界津梁,患者福音。
簡約介紹完補法出處的古籍聖典,大家感興趣的還是如何“補”,每次患者就診都自我說“腎虛”、“脾虛”,可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影響力已經融入到了日常生活。
究竟“虛”了如何補呢?
先看看五臟六腑如何虛《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篇第十壹》指出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所以遇到人體機能失衡之時五臟常虛,六腑多實。
如何補呢?是有科學辨證論治與禁忌癥的。我們這裏簡約重點介紹壹下生活中常遇見的禁忌。(圖片選自壹些輕癥舌象照片,重癥可能會引起讀者感覺不適。)
1)虛不受補:大病之初、大羸之狀、平和之人不可大補,補則氣大臃、補血滋膩、補陰浮腫、補陽上浮。大補氣則壅中助濕,見鼻衄、頭痛、頭暈、失眠、口幹苦、;大補陽氣則助火傷陰,口幹、頭暈、胃熱嘈雜;大補血則滋膩脾胃納呆少食;大補陰則礙脾膩胃傷陽,癥現水腫痰多。
2)濕不受補,補則閉門留寇,補氣則濕壅,補血則濕實、補陰則濕盛、補陽則濕熱。生活中可以見到濕氣重的人吃羊肉、大棗、枸杞都會出現鼻子出血。
3)淤不受補,補則強寇為孽,補氣則血淤,補血則淤結,補陰則濕淤,補陽則淤熱。
補虛藥的靶向歸經、四氣五味?
補虛藥多糾正人體氣血陰陽,助弱補虛,如大餓之人,尚不能大進平和之食物,所以多辨證論治,尋醫者診之,補虛藥藥味多甘、性分溫、寒。靶向歸經中,補氣藥多歸肺、脾經。補血藥多歸心、肝。補陽藥多歸腎經。補陰藥多歸肺、胃、肝、腎。
配方壹定遵循辨證論治,君臣佐使!
補虛藥需要辯證使用,氣虛和陽虛之人,身形活動能力外現衰退和減弱之象,古人稱之為“形不足”,陰虛和血虛之人身體津液精血外現枯耗竭損之象,古人稱之為“精不足”。《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具體應用要做到扶正驅邪,還要補祛兼施,補益不當又會出現誤補益疾、陰陽失衡、氣血不和、閉門留寇等弊端。
需要指出的是,治療疾病,患者心理、六欲、作息、飲食、環境(居住環境和人文環境)等私人生活範圍需要參考醫生建議,這些非醫生與藥物所控制,會對療效有壹定影響。
現代藥理研究,補虛藥對機體蛋白質的合成有促進作用,還有降低高脂血癥,提高學習記憶能力,調節內分泌等功能;補虛藥還具有抗腫瘤、抗氧化、延緩衰老、增加心肌收縮力、促進造血功能、抗應激、抗疲勞、改善消化的作用。
服用補藥,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版權/解釋權歸維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