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裙、衫之外,唐朝婦女都穿戴“帔”。唐代的帔像壹條長圍巾,還可以稱為“帔帛”或“帔子”,常用輕透的紗、羅制成,披搭在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帔帛往往印有花紋或加泥金銀繪畫,十分美觀,在唐朝的壹些小說文獻總常有“帔服鮮澤”、“紫銀泥羅帔子”等描繪帔帛華麗色彩的記錄。中晚唐的帔子裝飾越發華麗,除了印花、泥金外,還有刺繡、彩繪、夾纈、暈襇等多種裝飾工藝。也有較為厚重的夾帔子,晚唐還常見“禮巾”“令巾”等同屬帔子類服飾。帔帛並不是漢族固有的服裝,在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也均不見用帔帛。孫機先生認為帔帛大概產生於西亞,後來被中亞佛教藝術所接受,又東傳至我國。
在上述這些基礎服飾之外,唐代女裝往往還有壹件稱為“半臂”的短袖上衣。孫機先生考證“半臂”也稱為“半袖”,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在隋代已經開始流行,唐代男女都會穿著,相對來說,女性穿著半臂的更多壹些,半臂常用質量較好的織物制成。在唐永泰公主墓的壁畫上,所繪仕女,就是上身在衫襦之外又加半臂,中等以上唐墓出土的女俑也常有穿著半臂的形象。不過半臂在只在唐代前期的女裝中較為流行,唐代中晚期明顯減少。這是因為唐代前期女裝上衣狹窄,適合套上半臂,中唐以後,隨著女裝日趨寬大,漸漸不適應套上半臂。
壁畫中的大袖襦裝
我們現在還可常見身著大袖上衣的唐代女性畫像。這種唐代的女性大袖上衣也被成為“襦”,漢晉時期“襦”指短外衣,到了唐代,“襦”這種服飾開始有了盛裝化的發展。唐代文獻中出現襦時,更多冠以“大袖”指代宮人禮裝、舞女裝等華麗的大袖上衣,稱為“彩大袖裙襦”、“廣袖之襦”。民間隆重的盛裝也可用“襦”,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中有“春深嫁女家,紫排襦上雉”,便將婚服稱之為襦,其上還有象征禮服的雉紋。不過“襦”除了大袖的特點之外,領口式樣、穿法都與衫子沒有多大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