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艾灸作為自然療法,流傳千年,古籍醫典均有記載。
艾灸療法簡稱 灸法 ,是運用 艾絨 或其他藥物在體表的穴位上 燒灼 、溫熨,借灸火的 熱力 以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起到溫通 氣血 、扶正祛邪,達到 防治 疾病的壹種治法艾灸能溫經通絡、驅寒散瘀、扶陽補正、回陽救逆、行氣活血、消瘀散結、補中益氣。多用於虛、寒、陰癥為主的疾病,適宜寒性體質(手腳冰涼、精力不濟、易受寒、怕冷、腹瀉等),男女老少都可以。
艾灸還可治療因受濕寒或寒邪而導致的病痛,如類風濕、女性疾病、肩頸椎病等。
中醫將陽氣比作太陽,認為陽氣溫煦全身就像太陽照耀大地。
陽氣不足則惡寒喜暖、血液運行不暢。長此以久脈絡瘀阻、寒濕凝滯,會導致關節炎、腰腿痛、胃脘痛、腹痛腹瀉、痛經等疾病。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中醫對痛癥的解釋,而艾灸可以溫煦氣血以散寒,加快氣血運行以通絡,是很好的散寒、止痛的綠色療法。
中醫認為,中氣不足、陽氣下陷可導致多種疾病,如久瀉、遺尿、遺精、陽痿、崩漏、帶下、脫肛、內臟下垂等。
同時,陽氣不足還會導致體內陰寒偏盛,出現手足冷,皮膚怕冷,即便穿再多衣服,也覺得不暖和。這往往是身體抵抗力下降的表現。
艾灸可以激發體內陽氣。充盈的陽氣,能提升我們的臟器的運轉能力,並宣發到體表以抗寒。
如果妳覺得最近精力下降了,又或是比平時怕冷,這估計是陽氣不足的緣故,那就做做艾灸吧,補充陽氣,精力無限。
? 《扁鵲心書》:保命之法,艾灸第壹,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可見古人對其重視。
《扁鵲心書》:人於無病時,長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
常灸中脘、足三裏,可使胃氣常盛,氣血充盈。
常灸氣海、關元,可以振奮壹身陽氣,使人精力充沛,增強抵抗力。
命門為人身之根本,最為重要,中醫將命門比喻成壹個小火爐,火爐旺則生命力旺盛。所以,時不時以艾灸為其添把火是不是很重要呢?
綜上所述,艾灸多用於虛癥、寒癥、陰癥為主的疾病,真可謂是先輩賜給我們的瑰寶,正確的使用艾灸可以防治疾病,永葆青春。
? 雖然古載艾草:“通十二經,主灸百病、殺鬼邪。”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大家還是要註意壹些艾灸禁忌,不然不但無功,反而會責怪祖宗亂誇海口,或者是怪艾灸技術無效,甚至是給自己帶來不適、或者更大的傷害!
1、體質虛弱的人宜頻灸,而且每次艾灸火量要溫和,時間宜短,每個部位用艾條艾灸五分鐘左右;或用灸大夫隔物灸儀艾灸30分鐘即可。
2、體質壯實的時間可以長些,可用艾條灸15分鐘左右,隔物灸儀灸60分鐘,溫度可根據皮膚耐受度,控制得稍高些。
3、頭、面、胸、背部皮膚較薄,艾灸時間宜短,腰、腹和四肢時間可以長些。
4、初次艾灸宜溫和,以後可逐漸加量。壹般取穴宜少而精,每次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不宜起皰。
艾灸的順序先灸上部,後灸下部先灸背部,後灸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先灸左側,後灸右側艾灸最佳時間艾灸時間以:上午10-11點,下午2-4點為宜。艾灸常用保健穴中脘、 神闕 、關元、 氣海、 足三裏、三陰交 、風門、 命門 、腎俞、 湧泉。
具體的穴位怎麽使用,妳們可以去百度搜索清晰的穴位圖,或則關註擺渡人-葉小依,我將為您分享更多的穴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