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經常大量出汗,虛弱的原因是什麽?

經常大量出汗,虛弱的原因是什麽?

與氣候、運動、情緒或藥物無關的出汗、出汗,多是由於機體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身體開合不利所致。《蘇文陰陽別論》說:“陽加於陰,意為汗。”《蘇文評論發熱》說:“陰虛則陽必補之,故氣虛則熱汗。”出汗有很多種。根據出汗量,可分為出汗和輕微出汗。出汗過多稱為出汗;排汗量少而持續,稱為微汗。根據出汗的感覺,可分為自汗和盜汗。自汗是指由於勞動和天氣過熱而出汗,稱為自汗,多因陽氣虛弱、表衛不穩所致。盜汗是指睡後出汗,醒後停止,多由陰虛、陰不斂陽、陽出汗引起。按部位分類,可分為汗、心汗、半身汗、手足汗。還有壹些特殊的出汗,如出汗(也稱發汗)、黃汗、戰汗等。絕對出汗是指大量出汗,或汗如油,四肢冰涼,稍有休息。黃汗、戰汗是外感發熱的特殊癥狀。常見證候:全身出汗,發熱惡風,頭脹鼻塞,苔薄白,脈緩。陽明熱盛:全身出汗,汗出過多,熱盛或潮熱,喜冷飲,面紅,舌苔黃燥,脈強。暑熱傷氣津液:周身頻繁出汗,伴有煩渴、胸膈脹滿、口渴喜飲、氣虛乏力、神疲乏力、舌質紅、苔黃、脈沈細或數。濕熱蒸:全身、頭或手足出汗,口中黏苦,口渴,體熱不安,四肢困倦,惡心,小便不利,舌苔紅膩,脈滑數。陰虛火旺:睡覺時全身出汗,醒後停止,或心、胸、手、足出汗,有虛勞、失眠、潮熱、顴骨紅、心悸、咳喘、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數。人體出汗與溫度等環境條件密切相關。現代保健醫學將人體出汗分為不明顯出汗和有效出汗。當溫度低於20攝氏度時,休息的人會出汗,但這種汗很小,人體感覺不到,所以叫無汗。當人體活動或溫度高於25攝氏度時,不出汗的比例並不大。人體為了散熱,會通過排出和蒸發汗液來散熱,很容易感覺到,所以稱為有效汗。因此,出汗是人體調節體溫並保持體溫穩定的重要功能。需要註意的是,健康人的出汗量除了與溫度、活動量有關外,還與風、濕度、氣壓等氣象因素密切相關。氣溫高、濕度低時,人體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風速低,濕度和氣壓高,即使溫度高,人體也會出汗不暢。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更容易中暑。能不能出汗往往預示著妳是否會病愈。比如有的人偶爾覺得冷,喝完姜湯就壹直賴在床上,給自己蓋被子。壹旦出了汗,基本就好了。這是因為感冒的人,汗腺被寒冷堵塞,無法通過出汗散熱,導致體溫升高;喝完湯被,汗腺因熱而松弛,從而排汗,散發體熱,降低體溫,真可謂“發汗除疾”。出汗量也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壹般來說,炎熱的夏天出汗多是正常的,但如果出汗太多,對身體不好。出汗過多會減少人體血液循環的流量,使循環變慢,減少人體的散熱,導致體溫升高。大量出汗還會造成人體內鹽分的流失,細胞因缺鈉而發生熱痙攣。因此,在夏季,人們應該及時補充液體和適當的鹽。中國傳統醫學著作《內經》也列舉了許多用出汗來診斷疾病的例子。比如糖尿病患者出汗少,但排尿多;肝腫大(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黃色,略帶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風的前兆;體質較弱的人,睡覺時容易盜汗;高熱出汗後,常導致體溫降低、四肢發冷等癥狀。妳好,首先需要進壹步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比如詢問是否有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神經創傷、用藥史和疾病,以及多汗或肺結核引起的盜汗等。排除器質性疾病後,再考慮腎陰虛或體虛引起的癥狀,缺鈣也可引起。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六味地黃丸、黃芪精顆粒來改善,必要時可以通過化驗來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