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的壹些詞語a有的現在已經不用了

文言文的壹些詞語a有的現在已經不用了

1. 文言文的壹些詞語a有的現在已經不用了必遊的現在仍然在用單壹四個

以《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例來分析。

A、有的意義現代已經不用,盡管別的意義還用。例如:修(長)、服(穿、戴)、謂(對……說)、其(他的;“其余”“其中”“其壹”裏的“其”是“那”的意思)、公(尊稱)、及(比得上)、君(尊稱)、也(助詞;現代的“啊”只部分地與“也”相當)、旦(“旦日”,“明日”,這裏作“次日”講)、之(他)、若(比得上)。還有壹個“尺”字,似乎應該屬於古今通用的壹類,可是這裏說鄒忌身長八尺有余,顯然比現在的尺小,嚴格說,“尺”的意義也已經改變了(漢朝的壹尺大約合現在七寸半,這裏的尺大概跟漢朝的差不多)。

B、有的意義沒有改變,但是現在不能單用,只能作為復音詞或者成語的壹個成分。有的構詞的能力還比較強,如:形、貌、衣、鏡、北、何、自、信、日、外;有的只在極少數詞語裏出現,如:麗 (美麗、壯麗)、朝(朝霞、朝氣、朝發夕至)、窺(窺探、窺測)、妻(夫妻、妻子)、甚(欺人太甚)。

C、有的意義沒有改變,可是使用受很大限制。例如:作為連詞的“而”“與”,只見於壹定的文體;表示從屬關系的“之”只用於“百分之幾”“原因之壹”等等;起指代作用的“者”只用於“作者”“讀者”等等;“美”現在不大用於人,尤其不用於男人 (“美男子”口語不說,也不能拆開);“有余”現在能懂,但不大用,“八尺有余”現在說“八尺多”。

2. 初壹上冊文言文的有哪些詞"壹詞多用"

古今異義: 1.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扁鵲見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古:只有,只要。

今:轉折連詞。 3.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古:經常。今:平常,壹般。

4.少時,—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蒲松齡《狼》) 古:離開。

今:到某—地方稱“去”(古稱“往”)。 5.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出處同上) 古:大腿。今: *** 。

6.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出處同上) 古:多少。

今:數學中的壹門學科。 7.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陶淵明《桃花源記》) 古:鮮艷美麗。今:食物新鮮,味道好。

8.復前行,欲窮其林。(出處同上) 古:極,盡。

今:資財缺乏(古時用“貧”) 9.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出處同上) 古:交錯相通。

今:交通運輸。 10.問所從來。

(出處同上) 古:從哪裏來。今:從過去到現在。

1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出處同上) (1)妻子,古:妻子兒女。

今:男子的配偶。 (2)絕境,古: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12.無論魏晉。

(出處同上)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今:連詞,表無條件關系。

13.便扶向路。(出處同上) 古:沿著,順著。

今:扶持。 14.詣太守,說如此。

(出處同上) 古:像這樣。今:這樣。

15.欣然規往。(出處同上) 古:計劃。

今:規則,成例。 16.願為市鞍馬。

(《木蘭詩》) 古:買。今:集市。

17.木蘭不用尚書郎。(出處同上) 古:不願作。

今:沒有必要。 18.當戶理紅妝。

(出處同上) 古:窗戶。今:門 19.坐我西閣床。

(出處同上) 古:坐具。今:臥具。

20.出入無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

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

(出處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將來的光景。

22.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古:這樣。

今:量詞。 23.會賓客大宴。

(林嗣環《口技》) 古:適逢,正趕上。今:會見。

24.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出處同上) 古:在這時。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魏學 《核舟記》) 古:特別手巧。

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

(彭端淑《為學》) 古:雇船。今:買船。

27.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出處同上) 古:及,到。

今:過了。 28.邑人奇這,稍稍賓客其父。

(王安石《傷仲永》) 古:漸漸。今:稍微。

29.孟嘗君特雞狗盜之雄耳。(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古:只不過。

今:特殊,超出壹般。 30.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愚公移山》) 古:山崗高地。今:把持和獨占。

[註:隴同壟] 31.然而不能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這樣卻。

今:轉折連詞。 32.人恒過,然後能改。

(出處同上) 古:這樣以後。今:副詞,表接著某種動作或情況之後。

33.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古:淺陋。

今:粗俗,低下。 34.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出處同上) (1)犧牲。古: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今:為正義而獻出生命。 (2)加。

古:虛誇,以少報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出處同上) 古:案件。

今:監獄。 36.然後嘆借者用心專,而少年之歲月為可惜也。

(袁枚《黃生借書說》)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 古: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今:言行惡劣,不道德。 38.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出處同上) 古:眼淚。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嘗不嘆惜痛恨於桓靈也。

(出處同上) 古:遺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1)若。古:妳。

今:像。(2)毒。

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質或事物。

41.則久已病矣。(出處同上) 古:困苦不堪。

今:疾病。 42.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古:可惜,可嘆。今:值得憐憫。

湖北省京錢場壹中(431818) 1、親戚:今義:旁系親屬;古義:指父母兄弟,統指家裏親人。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妻子:今義:愛人(女方);古義: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諸人各顧妻子…… (《赤壁之戰》) 3、中國:今義:中華人民***和國;古義:中原地區。

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赤壁之戰》) 4、非常:今義:很、大(副詞);古義:意外事故(名詞);例如: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鴻門宴》) 5、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古義:①緣故(名詞);例如:余叩所以。(《獄中雜記》)②表原因的虛詞。

例如: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③用來,靠它來。

例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說》) 6、不過:今義:轉折連詞,古義:不超過。

例如: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 (《赤壁之戰》) 7、用心:今義:讀書用功或對事肯動腦筋(褒義);古義:思想意識的活動(中性)。

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 (《勸學》) 8、無論:今義:。

3. 求列舉出壹些常用的文言文(古文)詞語及解釋(期中文考復習中)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十則》)

②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宋定伯捉鬼》)

⑤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讀孟嘗君傳》)

⑤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頃之,賊二十余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大鐵椎傳》)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誌。

①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壹、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又”“而且”“也”等,有時也可不譯。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十則》)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譯作“然後”“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十則》)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4、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

①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馮婉貞》)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敏而好學。(《十則》)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②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他。(《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黃生借書說》)

4. 文言文趙普中哪個詞語是現在已經常用的成語

手不釋卷 ( shǒu bù shì juàn )

解 釋 :

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 處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註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指十分勤奮好學。

示 例

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凡嗜好的讀書,能夠~的原因也就是這樣。” 閔象南老好觀書,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籌,手不釋卷。(清·王晫《今世說·德行》)

近義詞

學而不厭、愛不釋手

反義詞

不學無術

5.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齊之國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貧.自宋

(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理解詞語的含義時要註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壹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能結合具體語境來準確辨析即可.①句意為:他聽明白了國氏獲取外物的話.喻:明白;②句意為:於是翻墻入院,鑿洞入室.逾:越過;③句意為:來種植我的莊稼.殖:種植.(2)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壹詞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理解詞語的含義,並且能辨析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含義.A.其:前句:代詞,“他的”.後句:副詞,表疑問;B.而:前句:連詞,表轉折.後句:連詞,表承接;C.之:前句:結構助詞,“的”後句: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D.也:都是句末語氣詞,表判斷.故選:D(3)本題考查翻譯句子.解答時壹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被動句、反問句等.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義為輔.①句中重點詞語有:“及”,拿到,夠到;“亡”,通“無”,沒有.句意為:(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沒有不偷的.②句中重點詞語有:“若”,妳;“獲罪”,被判罪;倒裝句式.句意為:妳盜竊這些東西而被判罪,怨(恨)誰呢?(4)本題考查的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旨.根據題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理解即可.國氏借助自然條件,利用自然資源,勞動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為.答案:(1)①喻:明白;②逾:越過;③殖:種植.(2)D.(3)①(他)手能拿到的,眼能看到的,沒有不偷的.②妳盜竊這些東西而被判罪,怨(恨)誰呢?(4)國氏借助自然條件,利用自然資源,勞動致富,是遵循公正之道的行為.。

6. 文言文中哪些詞語不需要翻譯

文言文翻譯的標準——信、達、雅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留、換、補、略、調、貫

文言文中詞語不需要翻譯詞語為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中的“留、略”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壹些基本詞匯及專有名詞。其中專有名詞包括人名、地名、民族名、謚號、廟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官職名、年號名、器物名等。

略——就是略支文言文中某些詞語。有些文言虛詞在句中只起其語法作用如“夫”“蓋”,襯音助詞,如“之”,陳述語氣助詞,如“也”,提頓語氣詞,如“者”,某些承接連詞,如“而”“以”等,在翻譯時不必也不能落實,就可以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