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從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汲取營養為現代設計服務?

如何從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汲取營養為現代設計服務?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設計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21世紀,設計藝術的發展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設計藝術的交流密如河流,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湧現讓我們目不暇接。雖然設計師對設計元素的運用豐富多彩,但由於思維模式的潛在影響,他們總是習慣於將當代視覺元素作為設計創意的敲門磚,從而忽視了傳統元素對現代設計藝術的啟示。

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文化遺產,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每壹個傳統元素都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都鐫刻著深深的民族烙印。這些文化構成的美好元素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國人民博大精深的智慧結晶。有人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雖然這種說法還在不斷的爭論中,但不可否認的是,世界各國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挖掘和重視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狀態。在當今“文化快餐”、“文化滲透”等無國界的環境下,各國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傳統元素越來越顯示出珍貴的價值。

在中國現代設計領域,由於各種外來新思潮的湧入和滲透,隨之而來的新思想、新觀念動搖了我們固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使我們失去了話語權,設計作品離民族個性越來越遠。如何理解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關系,從而使其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和深入;如何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藝術合理結合,既尊重民族藝術的獨特性,又反映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還反映現代人內在的精神追求,是新壹代設計師追求和面臨的重要課題。

1,現代設計藝術的創意思維與設計元素

創意在設計藝術中是不可或缺的,創意是壹個心智感知的過程。“設計創意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它貫穿於整個設計活動。‘創造’的意義在於突破已有事物的束縛,體現人類以獨創性、新穎性的新思想或新形式積極改造客觀世界、開辟新的價值體系和生活方式的有目的的活動。”[①]

創意的過程是對設計元素的壹系列重組和創新思維。設計師在接到設計任務時,首先想到的是設計目標,然後考慮如何實現確定的目標,通過創意的醞釀和頓悟,實現設計的超越和升華。設計的創作過程往往不是壹帆風順的,經常出現“山窮水盡”的現象,甚至到了“腰包越來越寬,憂國憂民憔悴”的境地。【2】我們在設計實踐中經常總結,設計師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也就是設計師如何超越自己,突破自己的思維定勢。

在2007年的中國武漢藝術教育高峰論壇上,中央美術學院的徐平教授指出了壹種不健康的社會邏輯:“設計是工業的,工業是西方的,西方是現代的,現代是科學的,科學是進步的”。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設計發展水平落後是因為西方設計傳播受阻”等等。在我們國內的平面廣告設計中,經常會出現英文的廣告和文案。有些設計師片面地認為用中文的設計作品會很土氣,而有些作品則是明知故犯地面對中國觀眾,或者堆砌壹些英文單詞或字母的組合,有的甚至加上壹些漢語拼音嘩眾取寵,以為通過這種方式,作品就可以是外國的了。其實我們還在到處找錢,很多時候國外設計師都是從東方和中國元素中尋找靈感。

剛剛在央視黃金頻道播出的壹部古裝劇電視劇,我特別註意到在演員名單的字幕裏,壹位中國著名演員的名字後面加了壹個括號,括號裏特別註明了“英國國籍”。與之前很多有該演員出演的節目相比,這個小小的變化在這部沒有“外賓”的劇中顯得格外引人註目。暫且不去分析演員是否真的因為某種原因加入了英國國籍。這種“外賓”的出現也反映了壹種社會現象——崇洋媚外。在設計領域尤其如此。我們身邊的人經常通過學習日本設計來炫耀自己的設計風格,把某些日本設計師當成老爺爺,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了解日本設計師的文化背景或者深受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習慣於在西方美學思想的鏡子裏反映自己的模仿風格,無奈的是當下設計創意思維的困惑。

我國現代藝術教育家陳之佛在《關於工藝美術設計的幾個問題》中提到:“壹切藝術創作或工藝設計,都不能擺脫舊陳規的束縛,不能突破陳規,風格獨特,熟而不生,這是不符合藝術創作要求的。”[3]我們正處於壹個高度現代化和信息化的時代,新材料、新發明和新技術的不斷湧現讓我們目不暇接。在這種形勢下,我們面臨著如何理解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的關系,如何在現代藝術創作中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元素的問題。以全新的視角,擺脫理性、邏輯、線性思維,擺脫思維慣性,將中國傳統元素重新組合,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即舊元素、新組合、新思路、新突破。

2.設計語境中的中國傳統元素。

尹定邦教授在他的《設計導論》的序言中提到:“自古以來,人類智慧的基點不外乎兩個方面:壹是材料,通過造型設計來實現;另壹種是非物質的,通過思想、制度、輿論、禮儀來實現。如果有第三個方面,那就是兩個方面的結合。”【4】通過以上三個方面,材料是基礎,需要通過設計來實現,足以看出設計對整個世界文明及其發展的巨大影響。

近年來,從平面設計、工業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到建築設計,中國傳統元素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什麽能在設計語境中代表中國傳統元素?從某種意義上說,元素是符號,符號是裝載和傳遞信息的媒介,是認識事物的簡化手段。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元素自然浩如煙海。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是人類活動的各種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包括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藝術生產的範圍,即包括人類在社會中能動形式的全部豐富性。”[5]人類學家弗朗茨·波阿斯曾從文化結構的角度將文化分為三類:

(1)物質文化——食物、房屋、衣服、制造工藝、產品、交通法等的獲取、保存和加工。

(2)社會關系——壹般經濟地位、財產權、戰爭、和平時期的部落關系、個人地位、部落、氏族、家庭組織、交往形式、部落內的性別和年齡。

(3)藝術、宗教、倫理——裝飾、繪畫、雕塑、歌謠、故事、舞蹈、與自然狀態和存在的神聖狀態相對照的態度和行為。[⑥]

從以上語境來看,設計語境中的中國傳統元素可謂鱗次櫛比。傳統文化元素自然涵蓋的範圍很廣,我們只能列舉壹小部分元素如:

中國畫、中國書法、篆刻、敦煌壁畫、文房四寶(硯、筆、宣紙、墨);

秦磚、漢瓦、兵馬俑;京劇臉譜、皮影戲、武術;

中國結、紅燈籠(宮燈、紗燈籠);

木刻水印、鐘鼎文、漢簡、甲骨文、鐘鼎文、漢簡、豎線裝書;

唐裝、龍鳳紋(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文紋、巴紋)、祥雲紋、華繡(刺繡等。);

中國漆器、剪紙、風箏、筷子;

彩陶、茶壺、瓷器;

對聯、門神、年畫、鞭炮、燈謎、石獅、舞獅;

華表、牌坊、長城;

中秋月餅,餃子,粽子,冰糖葫蘆;

金元寶、玉石、如意、八卦等等...

每個地方也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很難舉壹個例子。幾千年的文明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寶庫。在中國如此深厚的文化背景下,設計師可以從中獲得取之不盡的設計源泉,往往可能會給妳壹種意想不到的設計感悟。

3.設計語境中的中國傳統元素對現代設計藝術的啟示。

中國當代藝術家張先生曾說:“張騎著驢倒著走,回望千百年,各種各樣的東西,通過比較來鑒別,通過現象來分類,想出了壹個思路。驢在發揚光大,走向新時代,不是拘泥於老壹套的迂腐,而是造物主在開辟未來。”[⑦]

作為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傳統元素,如何讓它們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利用,成為了對現代設計藝術的有益啟發,這些東西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積澱下來的文化,帶有濃厚的東方色彩。我們可以在現代設計中找到很多使用它們的地方,通過智能的創造性思維,它們已經演變成新的設計元素,為我們的現代藝術設計服務。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將為中國設計師帶來千載難逢的設計機遇。在普通人的潛意識裏,為奧運會做的系列設計,壹定是具有國際視野,符合國際設計潮流的設計風格。當國際奧委會認可的設計項目逐漸浮出水面時,我們突然發現,為奧運會設計的系列作品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從陳紹華和韓美林為北京申奧設計的標誌“太極傳”開始,北京奧運會的系列設計已經成為中國元素的試驗場。

北京申奧的標誌采用了奧林匹克五環的典型顏色。用生動的圖形展示了壹個人打太極拳的動態姿勢,也是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圖案,即“同心結”或“中國結”。以其簡單流暢的線條,寓意著美、和諧、運動,寓意著全世界人民的團結、合作與交流。(見圖1)正是這部作品中的中國元素,深深打動了奧組委的每壹位官員,成為申奧成功的最大視覺英雄。也導致了中國人空前熱愛“中國結”的社會潮流。

接下來,在億萬人民的期待中,北京2008年奧運會“舞動的北京”的標誌——中國印誕生了。該標誌以獨特的五千年中國印的形式,結合中國傳統書法的魅力,將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相結合,充分體現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內涵,這壹設計也讓“中國印”從中國舞向世界各地。

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的設計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中央美院設計團隊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探索和構思,最終確立了中國玉配的形式,獲得了奧組委和社會的壹致好評。

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創意也是中國文化符號在現代設計中成功應用的典型案例。這款火炬由聯想集團創新設計中心集體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歷史非常悠久的“祥雲”圖案。祥雲代表著“起源、和諧、和諧”,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符號之壹。火炬的造型設計靈感來自中國傳統的紙卷軸。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隨著紙的出現,人類文明得以傳播。

“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就在那裏,燈火闌珊。”【8】沒有“千百度”的搜索,就不會有突然的頓悟和領悟。以上設計之所以能在設計中體現民族文化內涵,並將中國元素巧妙地融入設計中,在於設計師對民族文化的知識背景和理解能力,以及理解民族文化後自然的情感表達,同時體現了中國元素給設計領域帶來的文化啟發。

國際知名汽車設計大師喬治·亞羅(George Yarrow)說過:“設計的內涵就是文化”。設計語境中的中國傳統元素對現代設計的啟示不應該僅僅體現在設計作品的外觀上。設計、生產、制造、消費、使用體驗的全過程都要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存在。這個過程需要的是經驗的積累,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對主題的透徹理解和新穎獨特的思考角度。

中國傳統元素在設計語境中的借鑒和運用,並不是機械地照搬原有的形式,而是用現代構成原理解構後的重組和搭配。對傳統元素和事物的重新認識和重新理解,可以帶來新的思維方式,從而提高現代設計師的設計思維和創作能力。我們深信,在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中成長起來的當代設計師,只要在設計中持有中國人智慧和能力的顯性基因,憑借對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壹定能在不遠的將來站在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