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樂乎的意思是“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
出處是《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擴展資料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該句話中壹些字的解釋:
壹、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二、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三、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壹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壹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