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 吳月竹
摘 要在思想文化領域,“大壹統”思想和儒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政治制度領域,科舉制作為封建中國創造性的制度設計,在維護政權統壹和文化傳統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本文正是將“大壹統”思想、儒學和科舉制度這三者結合起來進行梳理和研究,目的在於通過探究三者的內在關聯來研討對現實教育的啟示。這壹探索過程的意義在於,不僅提升了我們教育人的文化自覺力和反思力,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更具理性地理解和分析當今教育的現狀和問題,以期獲得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科舉制度? 大壹統思想? 儒學? 禮? 教育
任何壹種思想,都是在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生長出來的,“大壹統”思想當然也不例外。
?1.從地理條件到大壹統思想的孕育 ?
起源於黃河之濱的華夏先民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西方文明的搖籃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不同。他們枕河據土,豐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農耕自然而然地成為唯壹的選項;同時為了應對惡劣自然環境和戰爭等生存危機,采用集體而不是個體的生產生活方式就成為先民們的必然選擇。由家族、氏族到部落乃至此後國家的產生,正是他們在環境面前對集體力量需要甚至依賴的結果。龍的圖騰的產生,代表了多個部落被兼並後新的統壹集團及其統壹的意識的建立。?
在這種生存需要中,逐漸積澱出 “集體本位”的思想,標誌了大壹統思想在大陸文明的母體中,已完成生命的孕育。
?2.大壹統思想的生長與成熟
?“九州”壹詞首先出現在《尚書?禹貢》壹書中,此書第壹次將中國大地分為了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個區域。九州的劃定,確定了夏民族的活動範圍和地理視野,而這種地理大視角也體現了先民們向往國家統壹的心理傾向。雖然當時九個州的劃定還不在政治上具備實際意義,但“九州”的概念卻代表了先民們壹種理想化的“大壹統”的政治藍圖。
公元前221年,“六王畢,四海壹”。嬴政所創立的廢分封、置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等立國之策,奠定了中華此後2000多年“大壹統”的框架模式。比照上文不難看出,秦結束紛爭而走向壹統,不能否認來自文化傳統深層的那個思“統”的力量;而國家政治統壹的需求又強化了“大壹統”思想並使之走向成熟。當然,真正走向成熟是在西漢的武帝時期。
武帝以董仲舒為喉舌,第壹次借助儒學將大壹統思想提高到了“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宜”的高度,尊之為宇宙的普遍法則。至此,大壹統思想最終走向成熟,成為了我國民族文化的底色。
筆者認為,關註這兩者的聯系,是打開民族文化和封建政體之門的鑰匙。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王綱失統,周喪其鹿,四夷交侵。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狀,孔子繼承了華夏文化傳統中的大壹統思想,以“禮”為核心,為亂局開出濟世之方。作為壹門學派,它對大壹統思想的繼承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壹:“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權力中心意識。這是孔子所認同的達到“大壹統”政治格局的前提。禮樂和戰爭是周代最重要的國家事務,這些事務都出於天子,意味著天子不僅僅是象征統壹的符號,而應該擁有掌握國家核心權力的威嚴,手握重器,理所當然地成為天下的中心並受諸侯眾星般的拱衛。所以無論諸侯在其封地擁有怎樣的自主權,都必須服從於天下***主。可見,孔子的權力中心意識可謂是“胸懷天下”的。
第二:“克己復禮”的政治理想。“禮”作為儒家的核心價值追求,主張君臣、父子、夫妻必須尊卑有序,有序必有尊卑;為了維護家國及社會之序,就必須遵守良序之準則。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壹生致力於恢復“禮”的秩序,這也是他及當時的儒家學派力求從政治倫理角度建構“大壹統”的政治格局所做出的嘗試。
第三:重視禮樂教化和學術傳承。如果說“禮”的秩序與規則是孔子對大壹統思想的繼承與政治藍圖的設計,那麽“樂”則用壹種牽動情感的方式讓“禮”的規範深入人心,是讓受教者發自內心地認同和踐行。而在學術傳承方面,孔子在結束了列國之遊後便用余生整理前代經典,匯成“六經”。“六經”之成,使儒家思想主張及其傳承有了書面的載體。後雖《樂經》散失,但後世儒門學者仍以“五經”為官方教材,壟斷學術,為達到思想上的“大壹統”奠定了基礎。
在孔子代表的春秋儒學的基礎上,董仲舒進壹步強調了“大壹統”思想與儒學的緊密關系。他同時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春秋》大壹統”,從而使大壹統思想和儒學水乳交融,成為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心理定勢。
接下來,開始探討科舉制度與上述兩者之間的關系。
?1.三者的定位
科舉制度作為國家政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制度設計上不可能不體現統治階級“大壹統”的政治需要及思想原則,而儒學便是最佳的選擇。
?概而言之,“大壹統”思想是屬於文化傳統中的觀念性的認識,處在思想和價值觀層面;而儒學作為壹派學說,它具有明確的主張和社會秩序的設計——圍繞“克己復禮”而展開;科舉制度則是國家制度的組成部分。三者由高到低,由務虛到務實,逐步地從思想的“大壹統”到學術的“大壹統”,最終通過制度保障落實到現實的“大壹統”。
? 2.三者的發展
其中,最具有主動性和推動力的當然是科舉制度了。是制度,讓觀念落地,讓學術生根。大壹統思想和儒學,因為科舉制度而走向豐富和繁榮;反之,兩者又不斷地增強了科舉制度在實踐中的正當性與合法性。於是,三者相得益彰,***同為服務於“大壹統”政權。
科舉制與之前的選官制度相比,最顯而易見的優勢就在於它可以使“寒士”群體通過考核獲得功名和晉身上流社會的機會,而統治階級的權力範圍也從貴族門閥延伸到了廣大的普通民眾。權力滲透所帶來的結果是思想的滲透,儒學體系中“禮”的價值追求正是通過植根於人性親情的“孝悌”來確保發自內心的忠君。儒家文化中所推崇的綱常倫紀,海內壹統的思想觀念再也不僅是學術上的陽春白雪,再也不僅是政治正確的道德口號,而通過風聲雨聲讀書聲,真正為大眾所理解認同。在廣泛的群眾基礎的支撐下,科舉制度作為壹種以儒學禮教為核心的選官制度,完成了以思想統壹促進政治統壹的制度創舉。
?3.“大壹統”思想與儒學及科舉制度的內在關聯
綜上所述,關於三者的內在關聯,可概括為:“大壹統”思想既是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思想觀念,也是具有於深厚文化積澱的政治取向;而儒學的禮的設計,回答了大壹統具體是什麽的問題,即按照禮的高低尊卑(金字塔式的)建構的秩序確立的規則才是最合理的;科舉制度則是解決怎麽樣的問題,即將政治目的和教育選拔相結合(禮治和禮教壹體化的政教合壹),從而達到以道統促政統的目的。三者外呼內應,形神兼顧,讓大壹統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傳統伴隨著民族文明史而綿延不絕,生生不息 。
?四大文明古國同屬“大陸農耕文明”的範疇,但今天唯有華夏文明作為僅存碩果,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別具風色。其秘密就在這三者的內在關聯之中,而儒學作為內在關聯及其核心思想的有效載體,在今天的教育領域,仍有著它不朽的價值。“教育即生長”是杜威最深得人心的論斷之壹;而生長是需要土壤的。任何離開自己民族文化土壤的教育設計,不管藍圖有多新奇、壯觀,壹旦落地,既不能生根,也不會發芽長葉,更不要說開花結果了。
所以,植根自己的民族文化土壤,追求生命的現代成長,是我們今天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和策略。
用民族文化來養育民族精神,用世界的文明成果來開闊我們的視野。自信而不自閉,開放而不媚外,融通而不自失,這是現代公民精神應有的品格。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們的民族文化在教育領域至少有三個方面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其壹是家國情懷。愛國愛家愛生養著我們的土地,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深入國人血脈的最真切而高尚的情感,這壹點,連壹些西方政治家和學者都羨慕不已,我們沒有理由忽視它。維護國家的強大統壹和家庭幸福,傳統使然,情感使然,何錯之有?何樂不為?
?其二是修德為公。儒學所倡導的修身,貴在修德,修的是私德,但目的指向很明確,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為公,為高尚的使命而來:讓人民太平和樂。私德是起點而公德才是歸宿,其中的精神成長歷程,就是留給教育人的空間。我們不該缺位。
其三是秩序規範。任何壹種文明的確立,都是從秩序與規範開始的。我們的民族文化傳統,始終將秩序的維護和規範的遵守同個體人格的修行結合在壹起,最終為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服務。如此推理可知,做人的教育和個體人格的培養自然是教育事業的第壹要務。
有了這樣教育底蘊和前提,我們再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融入其中,做到謙恭而能獨立,和合而能自由,敬長而不失平等,誠如是,我們的教育離民族性與世界性融和的原則與策略所期待的夢想肯定是不遠了。
參考文獻: ?
(1)易中天著:《文明的意誌與中華的位置》,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第1-2頁 ?
(2)葛兆光著:《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第8頁 ?
(3)司馬遷著:《史記?秦始皇本紀》,長沙:嶽麓書社,1988,第52頁
(4)司馬遷著:《史記?孔子世家》,長沙:嶽麓書社,1988,第408頁
(5)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352頁
(6)張惠芬、金忠明編著:《中國教育簡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第225頁
(7)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中國文化史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