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故意刁難妳,是該死的千度把所有非百度的網址全部屏蔽為廣告,答案也就發布出來了
————————————————————————
資治通鑒卷第七
始皇帝下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二壹九年)
初,韓人張良,其父、祖以上五世相韓。及韓亡,良散千金之產,欲為韓報仇。
————————————————————————
《戰國策》中說道: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屈子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韓國地方九百余裏,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結果,韓國卻是第壹個被秦所滅的。韓國的強弓勁弩為何人所造?
韓不似楚有歐冶子,又有宛的煉鐵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麽能組建壹支強大的弓弩部隊?
另外,韓國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懷疑,連年喪兵失地,這個又怎麽能說是“強弓勁弩皆出於韓呢”?韓的強弓勁弩的表現在什麽戰役中?
/question/9746977.html?si=1
————————————————————————
/view/3299.html?wtp=tt
————————————————————————
韓國名人:馮亭
戰國末期的大將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禦史大夫馮劫等。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系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上任後,也不願降秦。他率眾獻郡於趙國,意欲利用趙國的力量抗擊強秦,以保全韓國。趙孝成王喜出望外欣然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仍為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5萬趙軍接收上黨。
................................................
申不害(約公元前385~前337)
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今河南新鄭)人。戰國時期韓國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韓為相19年,使韓國走向國治兵強。作為法家人物,以“術”者稱,是三晉時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公元前337年,申不害卒於韓都(今新鄭)。其著作《申子》,已失傳,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別人引用的零章斷句,比較完整的只有《群書治要》卷三六所引《大體篇》。
鄭國滅國之時,申不害年歲約在20~30歲之間。作為壹個亡國之賤臣,申不害可能雜學諸說。因為在他之前的管子、李悝、慎到的學術理論中都有“術”的成份。有人根據申不害思想中有道家思想的痕跡,認為他是由道入法。這種說法有壹定道理,但不能把他的思想僅歸為道法兩家。
申不害相韓時,韓國已處弱勢。韓昭侯即位不久,頗具雄心,任用賤臣申不害即為壹例,申不害才華得有用武之地。
太多,貼不完,見諒
/view/77856.html?wtp=tt
................................................
韓非子/view/2770.htm
————————————————————————
韓國歷代君主列傳
/f?kz=20085069
————————————————————————
戰國之韓國疑惑(高手請進)
《戰國策》中說道:天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屈子傳》中也有類似的描述:韓國地方九百余裏,帶甲數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出於韓。
結果,韓國卻是第壹個被秦所滅的。韓國的強弓勁弩為何人所造?
韓不似楚有歐冶子,又有宛的煉鐵能力,土地小人民少,怎麽能組建壹支強大的弓弩部隊?
另外,韓國在守城能力上值得懷疑,連年喪兵失地,這個又怎麽能說是“強弓勁弩皆出於韓呢”?韓的強弓勁弩的表現在什麽戰役中?
————————————————————————
韓軍戰鬥力不錯,先在弱勢的情況下反敗為勝,滅掉鄭國.後大破楚軍,奪其重鎮宛(今河南南陽).宛,可是戰國五大重鎮之壹,又是煉鐵中心.對韓國非常重要.
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兩國處於晉、楚兩強之間,又是戰略咽喉要地,故有“春秋戰爭之多者莫如鄭,戰國戰爭之多者莫如韓”之說。鄭、韓兩國要生存,註重發展自己的兵器是理所當然的。韓國兵器很有名,有“天下強弓勁弩皆韓出”之美譽。鄭韓故城上世紀70年代出土壹批韓國青銅兵器,雖然在地下埋藏 2000多年,仍寒光閃閃,相當鋒利,好象剛剛鑄成壹樣。
第壹個被秦所滅是因為他距秦近,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韓王又不能采納韓非的正確建議。
墨陽,棠溪,宛的煉鐵能力不用質疑.韓國雖然地盤小,但地處今晉東南及豫中、豫西部,人口稠密.
正由於南陽是冶鐵富庶之地,就成為楚、秦、韓各國所爭奪的對象。 戰國後期,宛(南陽)被韓國占領。 宛馮(即南陽)和鄧師(鄧城)就成為韓國南北兩個重要的手工業冶鐵基地。 其著名的劍戟就有出於宛馮的。
棠溪是春秋戰國著名冶鐵鑄劍聖地。《資治通鑒》載:“棠溪之金天下之利。”《戰國策》曰:“韓之劍,出於棠溪”。《史記》載:“天下之劍韓為眾。壹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伯,四曰鄧師,五曰宛馮,六曰龍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幹將。”《中國通史》載:“河南西平有冶爐城,有棠溪村,都是韓國著名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堅利。”《史記·蘇秦傳》記載:“天下寶劍韓為眾,壹曰棠溪,二曰墨陽,三曰合柏。”
若無強弓勁弩,韓國焉能久存?韓氏系承武子 望出潁川南陽
韓姓的始祖,正是3000年前周室諸侯之壹的韓國。當時的位置,就是現在陜西的東部,以及河南的西北部。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韓姓本來是姬姓。春秋時代,周文王有壹位住在晉國的後裔武子,因功被晉獻公封於韓原,後來他的子孫也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地為氏,就此姓了韓。當時他們的封地韓原,就是現在陜西省韓城縣南邊的地方。
韓武子的子孫,以後世代都是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到了周威烈王的時候,幹脆“三家分晉”,與趙、魏二氏同時成為了戰國七雄之壹。這時的韓國建都在平陽,亦即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可見得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已經比過去擴張了許多。
後來,傳到韓景侯的時候,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縣;再傳到韓哀侯,又遷都於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由此可見,韓姓的繁衍,是從最初的陜西,然後擴展到山西、河南,最後才公布於全國各地的。
戰國時代曾經顯赫壹時的韓國,後來被秦始皇所滅,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到了西漢末年,韓騫為了躲避王莽之亂,舉族移居南陽,並且日益繁榮茁壯成為當地的望族。因此,以後的韓姓,以河南潁川和南陽兩地為最多,其他地方姓韓的人,也大多是從這兩地方分支出去的。
韓姓,自始就是壹個多采多姿,十分有名望姓氏。最早在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就是“九流十家”中,法家的創始祖韓非,他所著的《韓非子》五十余篇,迄今仍為治法者的必攻經典。
————————————————————————
韓國或韓是戰國七雄之壹,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戰國七雄。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厘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壹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壹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
韓國最著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想卻為秦國所用。
————————————————————————
實際上吳王何閭曾問過孫子類似的壹個問題,但是當時並不說韓和秦,那時還是在五霸時期,吳王所問的是以今天晉國的形勢,智氏,韓、魏,趙氏妳說哪家先被滅,而後又誰歸哪壹家呢?孫子的回答是,智氏為先,韓魏其次,趙無失其法,晉可歸趙也。他的分析是這幾家的隴畝制度,和取稅的制度。結果沒想到智氏壹出趙氏孤兒,三家分晉,不過這並沒有改變韓國的被滅的壹些根本原因。
韓國的地理位置實際上非常的不利,他的周邊都與諸侯國接壤,是壹個處在極端不利的地理環境,韓國的貿易是相當發達的,這也與其交通的便利有關,而就因為此,所以其防守外國入侵的能力也相當薄弱。隨著戰國時期不斷的合縱連橫。韓國的立場不是歸了強秦便是從了強楚,實在是壹個不知該如何自處的國家。位置是在秦國的出關之口上,而國內又人才外流。這就更加的麻煩了。哎,他不被先滅誰被啊。
————————————————————————
妳們都誤解"強弓勁弩皆出於韓"的真正意思了,表面上看是說韓國善造利器其實質是說韓國有非常有利的地勢,易守難攻.因為地勢的原因韓國在防守戰時常使用弓箭,所以現在的人們誤認為韓國的弓箭十分厲害.
還有在當時齊.楚.趙.三國實力較強,所以要入主中原只能選擇韓或魏了.若避開韓去取魏的話齊會認為這是有目的的侵略所以壹定會出兵,如果趙協同韓再插近來斷了秦的後路,楚又左右不定誰敢擔保那家夥不會偷襲秦軍.那麽秦軍只好在魏地四面受敵了.
先打韓國就不同了:1.避免孤軍深入 2.少了楚和齊國的牽制 3.趙國不會獨自與秦叫板 4.打下韓後可以威懾四方 韓國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5.打下韓後威懾到楚就讓楚的立場明確了
韓國歷代君主列傳
韓起又稱韓宣子,是韓厥之子,宣字徙居州。
晉平公十四年,吳季劄使晉,曰:“晉國之政卒歸於韓、魏、趙矣。”
晉頃公十二年,韓宣子與趙、魏***分祁氏、羊舌氏十縣。晉定公十五年,宣子與趙簡子侵伐範、中行氏。宣子卒,子貞子代立。
................................................
貞子:貞子卒,子簡子代;韓簡子:簡子卒,其子韓莊子代;韓莊子:韓莊子卒,其子韓康子。
註:由於史記多無簡子、莊子,而雲貞子生康子。所以小生只有簡要的說,請見諒。
................................................
韓康子:韓莊子的兒子。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余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智氏最強,智伯瑤專擅晉國國政。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據後,於前455年(周貞定王十四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只有絳城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命韓、趙、魏三家為侯國。前376年,韓哀侯、趙敬侯、魏武侯瓜分晉國余土,廢晉靜公,晉完全為韓、趙、魏三家所取代。
................................................
韓武子:韓康子的兒子。武子二年,伐鄭,殺其君幽公。十六年,武子卒。
................................................
韓景侯(?—前400) 戰國時韓國國君。名虔。晉卿韓武子之子。公元前408—前400年在位。韓景侯元年(前408),攻鄭,取雍丘(今河南杞縣)。次年,為鄭敗於負黍(今河南登封西南)。五年,與趙、魏合兵攻齊入齊長城,,三晉聲威大震。六年,被周天子正式冊命為諸侯。
................................................
韓列侯:韓景侯的兒子。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
................................................
韓文侯:韓列侯之子。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伐宋,到彭城,執宋君。七年,伐齊,至桑丘。鄭反晉。九年,伐齊,至靈丘。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
................................................
韓哀侯:韓文侯之子。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韓滅鄭,哀侯入於鄭。三年,晉桓公邑哀侯於鄭。是韓既徙都,因改號曰鄭,故戰國策謂韓惠王曰鄭惠王,猶魏徙大梁稱梁王然也。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而子懿侯立。韓嚴遂弒哀侯,國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韓廆為相而愛嚴遂,二人甚相害也。嚴遂令人刺韓廆於朝,廆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韓廆,兼及哀侯。
................................................
韓懿侯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九年,魏敗我澮。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
................................................
韓昭侯(?-前333) 戰國時代韓國國君。前358-前333年在位。戰國七雄之中,以韓國最為弱小。韓昭侯在位期間任申不害主持國政,使韓
國致治,諸侯不敢侵韓。
越權與失職
有壹次,韓昭侯因飲酒過量,不知不覺便醉臥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擔心君王著涼,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
要了壹件衣服,蓋在韓昭候身上。幾個時辰過去了,韓昭侯終於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誰還給他蓋了壹件衣服,他覺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揚壹下給他蓋衣服的人。於是他問身邊的侍從說:“是誰替我蓋的衣服?” 侍從回答說:“是典冠。”
韓昭侯壹聽,臉立即沈了下來。他把典冠找來,問道:“是妳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說:“從典衣那裏取來的。”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妳給他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韓昭侯嚴厲地批評典衣和典冠道:“妳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面面相覷,還沒完全明白是怎麽回事。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妳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妳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幹自己職權範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妳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麽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妳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妳們壹個越權,壹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妳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妳們,讓妳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
於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壹起降了職。韓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過分,但他嚴明職責、嚴格執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有壹定的積極意義。
................................................
韓宣惠王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八年,魏敗我將韓舉。十壹年,君號為王。與趙會區鼠。十四,秦伐敗我鄢,斬首八萬。十六年,秦敗我修魚。虜得韓將宧、申差於濁澤。韓氏急,謂韓王曰:“與國非可恃也。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以壹名都,具甲,與之南伐楚,此以壹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將西購於秦。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之。陳軫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壹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韓。韓之南交楚,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谷國雖小,已悉發之矣。原大國遂肆誌於秦,不谷將以楚殉韓。”韓王聞之大說,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伐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已有伐形,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韓王不聽,遂絕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大戰,楚救不至韓。十九年,大破我岸門。二十壹年與秦***攻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於丹陽。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為襄王。◇
................................................
韓襄王
韓襄王,宣惠王的兒子。襄王四年,與秦武王會臨晉。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陽。五年,秦拔我宜陽,斬首六萬。秦武王卒。六年,秦復與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嬰朝秦而歸。十壹年,秦伐我,取穰。與秦伐楚,敗楚將唐眛。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於楚。蘇代謂韓咎曰:“蟣虱亡在楚,楚王欲內之甚。今楚兵十余萬在方城之外,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虱而內之,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韓咎從其計。
楚圍雍氏,韓求救於秦。秦未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出兵於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為果乎?”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楚威王攻梁也,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其狀陽言與韓,其實陰善楚。公待秦而到,必輕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與公相支也。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施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竊為公患之。司馬庚三反於郢,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其言收璽,實類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柰何?”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齊楚必委國於公。公之所惡者張儀也,其實猶不無秦也。”於是楚解雍氏圍。十四年,與齊、魏王***擊秦,至函谷而軍焉。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襄王卒,太子咎立,是為厘王。
................................................
韓厘(xi,壹聲)王
厘王三年,使公孫喜率周、魏攻秦。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五年,秦拔我宛。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裏。十年,秦敗我師於夏山。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齊敗,湣王出亡。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閑。二十壹年,使暴倿救魏,為秦所敗,倿走開封。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願公雖病,為壹宿之行。”陳筮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夫冠蓋相望,告敝邑甚急,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公無見王,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敗趙、魏於華陽之下。 是歲,厘王卒,子桓惠王立。
................................................
韓桓惠王
桓惠王元年,伐燕。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十四年,秦拔趙上黨,殺馬服子卒四十余萬於長平。十七年,秦拔我陽城、負黍。二十二年,秦昭王卒。二十四年,秦拔我城臯、滎陽。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三十四年,桓惠王卒,子王安立。
................................................
韓王安
王安五年,秦攻韓,韓急,使韓非使秦,秦留非,因殺之。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為潁州郡。韓遂亡。太史公司馬遷曰:韓厥之感晉景公,紹趙孤之子武,以成程嬰、公孫杵臼之義,此天下之陰德也。韓氏之功,於晉未鷪其大者也。然與趙、魏終為諸侯十余世,宜乎哉!
————————————————————————
滅韓之戰
如果說秦、趙之戰打的驚天動地的話,這秦、韓之戰可就屬微風細雨了。本來我們大秦的戰略是“先取韓以恐他國”,即以韓國為主攻方向,控制中央戰略地帶,切斷六國之間的策應,再兩翼。可戰爭卻先是從趙國打起的,固然有在“壹”中,可不是“壹中”全會啊,所寫的機不可失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出於秦國的戰略需要。
此韓國可不是處在38線以南三面環海的半島上,而是恰恰位於“L”的拐角上,是當時的交通樞紐,北去趙國,東往魏、齊,南下楚國的通衢大道均從從地伸往他處,類似今日的北京了。那壹橫的黃河就穿韓而過奔流到海,其戰略的重要性嗎,會下象棋吧,臭棋簍子沒關系,楚河漢界總是知道的吧,就是這個地方了。秦占領韓國,就可以水陸並進,運糧調兵,來去自由。寫來說去,您也發現有了矛盾了。秦吃多撐著了,不先滅韓去擊趙。
嘿嘿,出了差頭,還得自己圓。壹嗎,就是要吃著壹個、夾著壹個,當然眼裏還要看著壹個,誰說的?類似:吊著平津,打淮海,要不然渡江戰役會有些麻煩,今天要是劃江而治的話,那就、、、。二則擊弱強救,在生死關頭,誰能保證趙國不發兵?五年前,公元前241年,也是趙國挑頭玩了最後壹把“合縱”。三是打草驚蛇要不得,誰能把自己的意圖掩蓋到最後,大概他就是笑的最舒心的那位了。這第四條理由,會寫在下面的。
我們韓國雖然也曾經地跨山西、河南兩省,“帶甲數十萬”。並於公元前375年韓哀侯的時候威風過壹回,滅了鄭國並把國都搬到河南的新鄭。但在戰國七雄中,我們是最弱的了,而且四面強敵。秦、魏、趙、楚都是爺爺。所以您翻《史記-韓世家》最常見的字句就是“秦拔我”、“楚伐我”、“魏敗我”、“趙攻我”啦。我們韓國只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幹活。到今天就剩下新鄭周圍方圓約兩百公裏的地方了,跟秦相比,“不過其壹小郡”。故我們韓國的是此“ 熊”,非彼六國的那“雄”。
要說這韓國確實不爭氣。從三家分晉直到韓國滅亡,將近二百年間,韓國就沒有雄起過壹把,您可別拿世界杯裏進過四強,創造了亞洲記錄來駁我,哈哈。故司馬老人家怎麽也是看不上韓國。當然個別的屬於例外,比如申不害為相時,“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司馬老人家還是很公正的。眾人皆知的人物,應該算是韓非了吧,這可是壹面鏡子,照出了我們李斯大人的陰暗那半啦。不過最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還是那--留侯張良!只是此時正年輕,是屬於嘴上沒毛、飛鷹走犬、對亮麗淑女更有心得的浪蕩公子,與國事無補啊。
由於韓國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故當導火索的事情沒少幹。最有名的壹次,就是公元前262年韓割讓上黨郡先允秦、後給趙,壹女聘兩家,引爆龍虎相搏的長平大戰,此戰對在下的意義:是否要換標題;對我們韓國則是“韓王入朝” ,降級嘍。
我們始皇帝選擇的滅韓時間是公元前231、230這兩年。即在秦、趙會戰接二連三吃敗仗的第二年、第三年的整修期。壹是要恢復士氣,但不能象山姆大叔那麽傻,韓戰沒贏,拿越戰找面子,結果卻脫了層皮,不過現在學乖了,專挑軟柿子吃。我們始皇帝奸著呢,開始就拿面瓜祭旗,壹舉兩得,二寫過了。三嗎,此時的趙國連戰之下,已經被打殘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其它各國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主義,采用的是鴕鳥政策,太好啦。
說來也巧,公元前231年九月韓國的南陽假守騰請降,南陽這塊地不費吹灰之力就到手了。我們始皇帝自然封官許願了,次年就命令“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置為潁川郡”。看見“韓奸”的好處了,學著點吧,治理國家用不上,經商同樣啊。您瞧,兀術就學的不到家,結果有黃天蕩之敗。大清可就長壹智了,靠三個漢奸蕃王,袖手旁觀,唾而得了天下。日本的才智可就毛病大去了,所以只能品嘗下原子彈的味道了。
太使公曰:韓國所以能“終為諸侯十余世”,是由於韓厥子使趙氏香火不滅,積下了“陰德”,去看壹下“趙氏孤兒”吧,故“宜乎哉”。總之,公元前 230年,我們大秦滅了韓國。方式是:集中優勢兵力,以韓滅韓,搞突然襲擊,打殲滅戰。占領了“天下之樞”的戰略要地,從此來去自由了。我們大秦從此撕下了假惺惺的面具,露出滅六國壹統華夏的雄心了,韓國成了我們的第壹個犧牲品。用這個黑幽默結尾吧:起初,他們抓***產黨員,我不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後來,他們抓猶太人,我不說話, 因為我是亞利安人。後來他們抓天主教徒,我不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最後他們來抓我,已經沒人能為我說話了。”孟德斯鳩曾說過:“對壹個人的不公就是對所有人的威脅”,國家不也是壹樣嗎,壹個“眾”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