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神童的故事(快)跟初壹課文有點關系的(傷仲永)

神童的故事(快)跟初壹課文有點關系的(傷仲永)

晏殊,14歲賜同進士出身

張居正,還有壹個明朝的楊某

李東陽,四歲名滿天下。在雪白的宣紙上,工工整整的寫壹尺見方的大字。景泰帝朱祁鈺熱情接見,把他抱在懷裏餵水果吃。

據說在得到景泰帝親切接見時,皇帝陛下心血來潮,出了壹個上聯:螃蟹渾身甲胄。小李東陽眼皮都不眨壹下,脫口而出:蜘蛛滿腹經綸。登時滿場皆驚,景泰帝當場拍案叫絕道:這小孩有前途,將來肯定當首輔。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裏。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麽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

孔融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壹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裏用了壹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壹時語塞。壹個十歲的孩子,壹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

司馬光

有壹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壹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壹不小心,掉到缸廠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壹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壹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沈著冷靜,從小就是壹副小大人模樣。這就是流傳至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馬光出了名,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畫成圖畫,廣泛流傳。

中國古代八大著名神童

項橐 : 七歲為聖人師的神童

u 江湖生平:

曾被大聖人孔子叩拜為師。《三字經》記述:“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後世尊項橐為聖公,山因而得其名。

u 主要事跡: 項橐三難仲尼.

據古籍記載,孔子在魯國設壇講學,門下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聽說莒國之東,南海邊有紀障城,周圍百姓淳厚且皆博學。壹日孔子與弟子計議東遊,待數乘車馬風塵仆仆來到今碑廓地境,但見山川秀麗,地坦禾豐。正當與弟子縱興談笑,策馬東行,見前邊大道上幾個戲耍的玩童躲於路邊,唯有壹玩童立於路中不動,此童正是項橐。子路見狀,停車呵斥,還是不動。孔子在車上探身問道:“無知頑童阻車於路中,是為何意?”項橐見老者出言不遜,心生不快,決計要戲弄壹下這些人,就說:“城池在此,車馬安能過去。”孔子道:“城在何處?”“築於足下。”孔子見這孩童不亢不卑,氣質非凡,便屈尊下車觀看,果見小兒立於石子擺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禦車馬軍兵。”“小兒戲言,車馬從此過,又待如何?”“城固門關,焉能過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這地方的人果真聰慧,連小兒果真如此伶俐乎,待吾詳察。於是孔子又問道:“卻又如何?”,小項橐毫不驚慌,從容應對:“從昔至今,只聽說車避城,哪裏聽說過城避車呀?”孔子聞之,無言而對,只好繞“城”而過。孔子與弟子受此戲弄,怏怏不快。見路邊壹農夫鋤地,子路便蓄意戲問道:“農家做何?”農夫答道:“鋤地。”“看妳忙忙碌碌,不知手中之物日擡幾度?”見農夫答不出,師徒正欲竊喜,項橐從後趕來答道:“我父年年鋤地,自知手中之物日擡幾度,先生行必乘車馬,想必知馬蹄日擡幾度?”子路啞然。孔子見小兒聰穎機敏,列國少見,非神童莫屬,便下車細察。“觀妳孩童才智過人,今妳我各出壹題,互為應對,勝者為師,如何?”項橐道:“不可戲我”。“童叟無欺”。孔子接著說:“人生於世,皆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養眾多生靈,且問小兒,天有多少星辰,地上多少五谷?”。項橐道:“天上星辰計數三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個,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無差無誤矣。”稍頓,項橐問:“人之體比地小,目之眉比天低,二眉生於目上,天天可見,人人皆知,夫子可知二眉有多少根?”孔子無對,依適才君子之約,正要問如何拜師,項橐已縱身跳入旁邊水塘中,孔子不知何故,項橐浮出水面道:“沐浴後方可行禮,夫子也來沐浴”。孔子道:“吾不曾學遊,恐沈而不浮。”。項橐道:“不然,鴨子不曾學遊,反而浮而無沈。”“鴨有離水之毛故而不沈”。“葫蘆無離水之毛,也浮而不沈”。“葫蘆圓而且內空,故而不沈”。“鐘圓且內空,何又沈而不浮”。孔子面赤語塞。 項橐沐浴畢,孔子設案行禮,拜項橐為師。後來便有了“項橐三難孔夫子”的傳說。後世尊孔子為聖人,這小項橐也便因之被尊為“聖公”。

人氣指數 :★★★★★

甘羅 : 十二歲拜相的神童

江湖生平:十二歲就被封為上卿。

主要事跡: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卷71樗裏子甘茂列傳,以他的春秋筆法對甘羅十二歲拜相的事跡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述。

“甘羅者,甘茂孫也。茂既死後,甘羅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

他祖父甘茂,是秦國壹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

當時秦國企圖聯燕攻趙,打算派大臣張唐出使燕國,張唐卻借故推辭。呂不韋無計可施,甘羅自告奮勇,願去勸說張唐赴任。呂不韋開始不大相信他,甘羅理直氣壯地說:“從前項橐7歲就做了孔子的老師,我現在已經12歲了,妳就不能讓我試壹試嗎?”呂不韋只好答應了他的要求。

甘羅驅車去見張唐,說:“當年武安君白起就因為不服從應侯範雎的命令去攻打趙國,被應侯攆出鹹陽,死在杜郵。現在文信侯的權力比應侯大得多,妳違抗他的命令,看來妳的死期不遠了!”壹席話嚇得張唐乖乖答應出使燕國。

甘羅又征得呂不韋的同意,按照秦國擴大河間郡的意圖到趙國去進行遊說,他針對趙王擔心秦燕聯盟對趙國不利的心理狀態,大加攻心,說:“秦燕聯盟,無非是想占趙國的河間之地,您如果把河間5城割讓給秦國,我可以回去勸秦王取消張唐的使命,斷絕和燕國的聯盟。到那時妳們攻打燕國,秦國決不幹涉,趙國所得又豈止5城!”趙王大喜,忙把河間5城的地圖、戶籍交給甘羅。甘羅滿載而歸,秦國不費壹兵壹卒而得河間之地,秦王就封12歲的甘羅為上卿,並把當年封給甘茂的土地賞給他。由於當時丞相和上卿的官階差不多,民間因此演繹出甘羅12歲為丞相的說法。

人氣指數:★★★★★

後世評價:

太史公曰:甘羅年少,然出壹奇計,聲稱後世。雖非篤行之君子,然亦戰國之策士也。方秦之強時,天下尤趨謀詐哉。

曹沖 : 王氣逼人的神童

江湖生平:

曹操之子,曹沖自小生性聰慧,五、六歲的時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史上留有曹沖秤象的典故。

主要事跡:

三國陳壽《三國誌》中記錄了曹沖的生平事跡。

鄧哀王沖字倉舒。武皇帝子,母環夫人,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銳,即施行焉。

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庫吏懼必死,議欲面縛首罪,猶懼不免。沖謂曰:“待三日中,然後自歸。”沖於是以刀穿單衣,如鼠嚙者,謬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問之,沖對曰:“世俗以為鼠嚙衣者,其主不吉。今單衣見嚙,是以憂戚。”太祖曰:“此妄言耳,無所苦也。”俄而庫吏以嚙鞍聞,太祖笑曰:“兒衣在側,尚嚙,況鞍縣柱手?”壹無所問。沖仁愛識達,皆此類也。凡應罪戳,而為沖微所辯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

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則流涕,為聘甄氏亡女與合葬,贈騎都尉印綬,命宛侯據子琮奉沖後。二十二年,封琮為鄧侯。黃初二年,追贈謚沖曰鄧哀候,又追加號為公。

《三國誌》的這段內容其實包含了兩段故事,壹個是家喻戶曉的曹沖秤象的故事。

而後面壹則故事說的是當時曹操以大軍征天下,令行禁止,刑律非常嚴厲,這導致經常有冤案發生。有壹次,放在倉庫裏的壹副馬鞍被老鼠咬壞了,恰好那是曹操的。倉庫管理員嚇壞了,認為自己壹定在劫難逃,死定了。曹沖知道以後,就用刀把衣服弄了小洞,裝成是老鼠咬破的,壹臉愁容。曹操見到以後,就問他怎麽了。他回答說:“大家都說,衣服被老鼠咬了,衣服的主人要遭遇不幸”。曹操笑了笑說:“那都是瞎胡扯,根本不會有什麽幸與不幸的”。不知道曹操是否是個唯物論者,但是從這裏我們可見曹操是個很現實的人,後來他為曹沖禱告,可見其心之憂。那個倉庫管理員還是如實地上報了老鼠要破馬鞍的事,曹操壹下明白了曹沖的用意,笑了笑,也沒有追究這件事了。由這兩件事看來,小曹沖,真三國神童也。

人氣指數:★★★★

駱賓王:“不知所終”的神童

江湖生平:

唐代詩人駱賓王(約626至684),婺州義烏(即今屬浙江)人,父親官為青州博昌縣令。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四人齊名,號稱“初唐四傑”。駱賓王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

主要事跡:

生動逼真《詠鵝》詩

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壹個小村子裏。村外有壹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壹天,家中來了壹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壹群白鵝正在池塘裏浮遊,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就作了《詠鵝》壹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客人聽後,不禁拍手叫絕:好壹幅形象、生動、逼真的白鵝戲水圖!從此,駱賓王生平大振,“神童”這個美譽也家喻戶曉。

《唐才子傳》也簡略記錄了駱賓王壹生的傳奇事跡。駱賓王,義烏人。七歲能賦詩。武後時,數上疏言事,得罪貶臨海丞,鞅鞅不得誌,棄官去。文明中,徐敬業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為府屬。為敬業作檄傳天下,暴斥武後罪。後見讀之,矍然曰:“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過也。”及敗亡命,不知所之。後宋之問貶還,道出錢塘,遊靈隱寺,夜月,行吟長廊下,曰:“鷲嶺郁岧峣,龍宮隱寂寥。”未得下聯。有老僧燃燈坐禪,問曰:“少年不寐,而吟諷甚苦,何耶“之問曰:“欲題此寺,而思不屬。”僧笑曰:“何不道‘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之問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雲薄霜初下,冰輕葉未雕。待入天臺寺,看余渡石橋。”僧壹聯,篇中警策也。遲明訪之,已不見。老僧即駱賓王也。傳聞桴海而去矣。後,中宗詔求其文,得百余篇及詩等十卷,命郗雲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壹卷,今傳於世。 人氣指數:★★★★

王勃:英才早逝的神童

江湖生平: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初唐四傑之壹。王勃自幼聰慧好學,為時人所公認。太常伯劉公稱其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中有“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之語,求劉祥道表薦。劉即表薦於朝,王勃乃應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此時的王勃,才14歲,尚是壹少年。

主要事跡: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正趕上都督閻伯嶼新修滕王閣成,重陽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前往拜見,閻都督早聞他的名氣,便請他也參加宴會。閻都督此次宴客,是為了向大家誇耀女婿孟學士的才學。讓女婿事先準備好壹篇序文,在席間當作即興所作書寫給大家看。宴會上,閻都督讓人拿出紙筆,假意請諸人為這次盛會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辭不寫,而王勃以壹個二十幾歲的青年晚輩,竟不推辭,接過紙筆,當眾揮筆而書。閻都督老大不高興,拂衣而起,轉入帳後,教人去看王勃寫些什麽。聽說王勃開首寫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說:不過是老生常談。又聞“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沈吟不語。等聽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都督不得不嘆服道:“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王勃於南昌閻都督宴上賦《滕王閣序》的佳話,實乃中國文學史上最為動人的故事。王勃是初唐詩壇上壹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但天妒英才,只活了27歲。

人氣指數:★★★★★

方仲永: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神童

江湖生平:

方仲永,北宋時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為生,幼年天資過人,成人後泯為眾人。

主要事跡:

宋代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敘述仲永由神童後泯然眾人的歷程。並著力批判了神童的教育問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壹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後世評價: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也。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之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人氣指數:★★★

夏完淳 :14歲抗清小英雄的神童

江湖生平:

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祖籍浙江會稽,生於松江。中國明朝末年神童詩人。

主要事跡:

夏完淳為夏允彜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父殉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有《獄中上母書》。夏完淳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痛罵明朝降將洪承疇,“我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先生,是個豪傑人物,當年松山壹戰,他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欽佩他的忠烈。我年紀雖然小,但是殺身報國,怎能落在他的後面。”旁邊的兵士提醒夏完淳說:“別胡說,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夏完淳說:“洪先生為國犧牲,天下人誰不知道。崇禎帝曾經親自設祭,滿朝官員為他痛哭哀悼。妳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汙辱忠魂”,遂就義於南京西市,時年16歲。行刑時,傲然挺立,拒不下跪。葬於松江城西。著有《玉樊堂集》、《內史集》、《南冠草》、《續幸存錄》等等。

夏允彜,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昆山北蕩灣村,華夏公墓旁,地處偏僻,香火冷落。

人氣指數:★★★★

紀曉嵐:風趣幽默的神童

江湖生平:

官宦人家出身,父親紀容舒是著名的考據學家,做過京官。紀曉嵐自幼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鄉試解元,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後入翰林院供職“庶吉士”。1768年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卷入鹽政虧空案被發配新疆烏魯木齊,於沿途積極與當地人交流,寫了不少的作品,後整理成冊,即為著名的著有《閱微草堂筆記》。

主要事跡:

年幼曾發生壹件趣事,當時他與幾個小孩在街邊踢球,剛好踢中路過的太守大人轎子。太守下轎拾起藤球,幾個小孩中只有紀曉嵐敢問他取回。太守見其出眾,遂出上聯,要求他答中才交還藤球:童子六七人,獨汝驕。 紀曉嵐對出下聯: 太守三四位,唯公……

太守急問最後壹字是什麽,紀曉嵐說:要是妳把藤球還給我,就是“唯公廉”;

要是不還,那便是“唯公貪”了。太守大笑,嘖嘆其聰敏,於是把球還給他。

後世評價:

紀曉嵐是當時華北著名的才子,與杭州袁枚齊名,俗稱“北紀南袁”。

禮親王代善之後昭梿評價他:“北方之士罕以尉博雅見稱於世者,惟曉嵐宗伯無書不讀,博覽壹時。所著《四庫全書總要》總匯三千年間典籍,持論簡而明,修辭淡而雅,人爭服之。今年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十斤,終日不啖壹粒谷,真奇人也。”

人氣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