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
古稱: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正”即正月之“正”)。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壹,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春節從起源上來看,是由遠古時代的歲首祭祀活動演變來的。
最初的歲首是指“立春”。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壹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壹;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壹月壹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壹月壹日叫春節。
春節的習俗有守歲放鞭炮、貼春聯、拜年、吃餃子、吃香腸、臘肉和看春晚(近年來才有)。
2、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壹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歷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壹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壹名稱壹直沿用至今。
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去百病、舞龍、賞花燈、舞獅子等風俗。
3、中秋節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豐收祭月活動。“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夜,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征,人們會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特別是月餅,邊吃月餅等邊在庭院賞月。
4、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清明節源於上古春祭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5、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壹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又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據學者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古越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端午節的習俗有掛艾葉菖蒲榕枝、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和佩香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