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聲。本義:水勢受阻遏後騰湧或飛濺)
同本義
激,水礙袤疾波也。——《說文》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
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孫子·勢》
泉水激石。——吳均《與朱元思書》
又如:激激(急流聲;水勢湍急的樣子);激浪(怒濤);激射(噴射,沖擊)
鼓動人心,使有所感發
激而發之。——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激於義而死。——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激眾憤。——清· 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2. 中國古代文言文,關於勵誌的文章,求全文蘇軾的《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聖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雖有賁、育,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壹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後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報人之誌,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
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於詞色。
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誌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作品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誌士,壹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壹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壹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以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故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誌向非常高遠。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
但是,又怎麽知道那不是秦代的壹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聖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壹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
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並不在於授給張良兵書(而在於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誌士,那種住在家裏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
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勢可以駕馭(連上句意思是:在鋒芒之勢上,是沒有可乘之機的)。
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壹次狙擊中求得壹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壹根頭發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 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裏的。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裏太不值得。
張良有超過世上壹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後,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 *** 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壹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
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願,卻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
為什麽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並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驚恐,項羽不能使他發怒。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壹個能忍耐、壹個不能忍耐罷了。
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因此隨隨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養那完整的刀鋒(把自己的精銳實力保養得很好,等待對方的衰弊),這是張良教他的。
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 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壹定是魁梧奇偉的,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誌氣和度量不相稱。啊!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言外之意:正因為張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盡。
3. 關於古人的文言文(自編的)青城賦 謝萌薇
余嘗聞蜀都青城,鬼斧神工。其山則盤紆茀郁;其水則湧泉清池,激水推移;其木則濃蔭幽暗;其石則嶙峋怪異。余心馳神往,誓壹睹而後快。
時值深秋之吉日,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登青城。賓客騷人,絡繹不絕。扶妻攜女,遊樂無涯。初至山麓,蒼松翠柏,拂清風而飄搖。明流暗溪,靈氣氤氳.無大海之波濤,有急湍之歡歌.山影淡,曉風清,流水飛花,輝映射青石。
至於泛舟湖中央,霧靄煙壟,宛如仙氣入懷,蕩滌臟腑。碧水滿目,洗盡凡心。湖面鏡平,孤鶩盤桓。漣漪環繞,顧影有伴。置身化境,忘懷喧囂。
繼而乘車以登上清宮,於是乎乃歷夫太階。香火鼎盛,煙霧繚繞,俯仰顧眄,仿若隔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青牛老君,鶴骨仙風。神仙嶽嶽於棟間,玉女窺窗而下視。若夫遨遊於蒼茫大地,飄飄然欲羽化為仙。暮鼓驟響,重返人間。噫!妙哉!
夕暮言歸,其樂難忘。此乃遊觀之好,耳目之娛。臨其境而味其神,觀其景則悟其妙。忘返留連,不知何言!
4. 文言文的歷史不對
“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但區別於“白話文”。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裏,“飯”名次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5. 找幾篇人物文言文傳記 要有詳細翻譯和字詞解釋1.張衡傳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
衡少善屬文,遊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
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
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
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壹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嘗壹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天下所疾惡者。
宦官懼其己,皆***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兇倚仗,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誌。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為不軌。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壹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譯文 張衡,字平子,是南陽郡西鄂縣人。
張衡年輕時就擅長寫文章,曾到“三輔”壹帶遊學,接著進了洛陽,在太學學習,於是通曉五經,貫通六藝,雖然才華高於世人,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他)總是不慌不忙,淡泊寧靜,不喜歡與壹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卻不應薦,屢次被公府征召,都沒有就任。此時社會長期太平無事,從王公貴族到壹般官吏,沒有不過度奢侈的。
張衡於是摹仿班固的《兩都賦》寫了《二京賦》,用它來(向朝廷)諷喻規勸。(這篇賦,他)精心構思潤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將軍鄧騭認為他是奇才,屢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張衡善於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氣象和歷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漢安帝常聽說他擅長術數方面的學問,命公車特地征召他,任命他為郎中。兩次遷升為太史令。
於是,張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陰陽之學(包括天文、氣象、歷法諸種學問),精辟地研究出測天文儀器的正確道理,制作渾天儀,著成《靈憲》《算罔論》等書籍,論述極其詳盡。 (漢)順帝初年,(張衡)又兩次轉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職。
張衡不趨附當時的那些達官顯貴,他所擔任的官職,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從太史令上離任後,過了五年,又回到這裏。
順帝陽嘉元年,張衡又制造了候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是用純銅鑄造的,直徑有8尺,上下兩部分相合蓋住,中央凸起,樣子像個大酒尊。
外面用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裝飾。內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銅柱,銅柱的周圍伸出八條滑道,還裝置著樞紐,用來撥動機件。
外面有八條龍。龍口各含壹枚銅丸,龍頭下面各有壹個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
儀器的樞紐和機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隱藏在酒尊形的儀器中,覆蓋嚴密得沒有壹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銅丸震擊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機器的人因此得知發生地震的消息。地震發生時只有壹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絲毫不動。
按照震動的龍頭所指的方向去尋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實際發生的地震來檢驗儀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靈驗如神。
從古籍的記載中,還看不到曾有這樣的儀器。有壹次,壹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學者都奇怪它這次沒有應驗。
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證明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地震,大家這才都嘆服地動儀的絕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當時政治昏暗,中央權力向下轉移,張衡於是給皇帝上書陳述這些事。後來被升為侍中,皇帝讓他進皇宮,在皇帝左右,對國家的政事提意見。
皇帝曾經向張衡問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誰。宦官害怕張衡說出他們,都給他使眼色,張衡於是沒對皇帝說實話。
但那些宦黨終究害怕張衡成為禍患,於是壹起詆毀他。張衡常常思謀自身安全的事,認為福禍相因,幽深微妙,難以看清,於是寫了《思玄賦》表達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漢順帝)永和初年,張衡調離京城,擔任河間王的相。當時河間王驕橫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戶,豪門大戶他們壹起胡作非為。
張衡上任之後治理嚴厲,整飭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黨的姓名,壹下子同時逮捕,拘押起來,於是上下敬。
6. 關於古代神話故事的文言文有哪些關於神話故事的文言文有:
1《盤古開天辟地》(出自《三五歷紀》)
2 《女媧補天》(出自《淮南子》):
3,《刑天》(出自《山海經》)
4,《誇父逐日》(出自《山海經》):
5,《***工怒觸不周山》(出自《淮南子》):
6,《後羿射日》(出自《淮南子》):
7,《精衛填海》(出自《山海經》):
《盤古開天辟地》:原文: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壹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壹丈,地日厚壹丈,盤古日長壹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數起於壹,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處於九,故天去地九萬裏。
翻譯:
世界開辟以前,天和地渾渾沌沌地成壹團,象個雞蛋壹樣,盤古就生在這當中。過了壹萬八千年,天地分開了,輕而清的陽氣上升為天,重而濁的陰氣下沈為地。盤古在天地中間,壹天中有多次變化,比天、地都要神聖。天每日升高壹丈,地每日增厚壹丈,盤古也每日長大壹丈,這樣又過了壹萬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沈得非常深,盤古額長得非常高大。天地開辟了以後,才出現了世間的天皇、地皇、人皇。數字開始於壹,建立於三,成就於五,壯盛於七,終止於九,因此天距離地有九萬裏。
《女媧補天》:原文: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lǎn)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 *** 。蒼天補,四極正; *** 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譯文:
以往古代的時候,四根天柱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損毀,)不能全部覆蓋(萬物),地(有所陷壞,)不能完全承載萬物;烈火燃燒並且不滅,洪水浩大汪洋(泛濫)並且不消退;猛獸吞食善良的人民,兇猛的禽鳥(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於是女媧煉出五色石來補青天,斬斷大龜的四腳來把豎立(天的)四根梁柱,殺死(水怪)黑龍來拯救翼州,累積蘆葦的灰燼來制止(抵禦)過量的洪水。蒼天(得以)修補,四個天柱(得以)扶正(直立);過多的洪水幹涸(了),翼州太平(了);狡詐的惡蟲(惡禽猛獸)死去,善良的人民百姓生存(下來)。
7. 巫山神女文言文的翻譯水經註 卷三十四 江水
原文
江水又東逕巫峽①。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②雲:按《地理誌》,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恒故也。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裏,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③,或方似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余④,比之諸嶺,尚為竦桀。其下十余裏有大巫山,非惟⑤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⑥,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⑦,辨其優劣耳。神孟塗所處。《山海經》曰:夏後⑧啟之臣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⑨,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⑩西。郭景純雲: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寔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焉。其間首尾百六十裏,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註釋
①巫峽:長江三峽之壹。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
②郭仲產:南朝宋尚書庫部郎,撰有《襄陽記》《南雍州記》等。
③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④頹巖:頹落的巖石。所余:所剩余的。
⑤非惟:不僅僅。
⑥偕:同,等同。衡:即衡山,五嶽中的南嶽。主體部分在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和衡山、衡陽兩縣境內。疑:即九嶷(yí)山,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
⑦就:靠近。霄漢:天空。
⑧夏後:大禹的兒子啟,夏朝的國君,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政權。
⑨其衣有血者執之:郭璞雲,不直者則血見於衣。
⑩丹山:即巫山。
丹陽:在今湖北省秭歸縣東南。
行:出嫁。
高唐之阻:壹作“高唐之姬”。
行雨:遊移的雨滴。譯文
江水繼續東流,穿過巫峽,巫峽是杜宇所鑿,以疏通江水。郭仲產說:按《地理誌》,巫山在巫縣縣城西南,但現在縣城東卻有巫山,或許這是郡縣治所地址常有遷移變動的緣故吧。江水穿過山峽東流,經過新崩灘。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此處山崩,晉太元二年(367)再次山崩。山崩那天江水倒流壹百多裏,水湧高達數十丈。現在灘上有很多巨石,圓的如飯籮,方的如房屋,都是從山崖上塌下的,致使急流奔騰怒吼,所以叫新崩灘。崩塌後留下的石峰,與許多別的山嶺相比起來,顯得還是相當高峻的。下流十多裏有大巫山,這座山的高峻不但是三峽所沒有的,而且可以與岷山和峨眉山壹爭上下,與衡山和九嶷山互比高低,周圍相連的群山,都是高入青雲,只有攀登到天上,才分辨得出它們的高下。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塗的居處。《山海經》說:夏啟的臣子孟塗,在巴做了司法之神,巴人到孟塗的住所來告狀,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跡的人抓住,決不濫殺無辜,而有好生之德。他住在山上,在丹山西面。郭景純說:丹山在丹陽,屬巴郡。丹山西就是巫山。此外,赤帝的女兒也住在這裏,就是宋玉所說的天帝的小女兒,名叫瑤姬,她還沒有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的南面,精魂化成草,結成靈芝。這就是所謂居於高唐險阻處的巫山神女,早上她是飄蕩的雲,向晚她是遊移的雨,每天早晚,都在陽臺下面。次日壹早,楚王起來壹看,果然像神女所說的壹樣,於是就為她修建廟宇,稱為朝雲。山峽從起點到終點長壹百六十裏,稱為巫峽,大概就是因山而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