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蒙醫搖腦術

蒙醫搖腦術

當頭部受到外力撞擊或強烈震動時,出現暫時性的腦功能紊亂,導致暈厥和昏迷,但腦組織沒有發生器質性改變,稱為腦震蕩。以畜牧業為主的蒙古族,擅長騎射,腦震蕩發生率高。從車上、馬上、高處摔下來,頭著地,或者頭被棍子打,或者被磚頭砸,都容易造成腦震蕩。如果外力過強,顱骨縫可能會松動。腦震蕩患者的主要癥狀是暈厥,但通常不到30分鐘就能恢復。雖然血壓、呼吸、體溫等沒有明顯變化。,脈搏數伴隨著顫抖。意識恢復後,出現頭暈、頭痛、頭重無力、脫發、嗜睡、頭痛、惡寒、惡心、嘔吐黃綠色水樣等癥狀。如果骨縫骨膜斷裂,患者行走時會東倒西歪,無法閉眼,頭暈、嘔吐,甚至昏迷。如果縫線松動,會引起局部跳躍刺痛感;如骨傷,除上述癥狀外,還伴有發熱、嫉妒、流鼻血等癥狀。如果黃水積聚在受傷部位,就會出現失明、耳聾、胃部不適等癥狀。

“搖腦”是壹種獨特的治療腦震蕩的療法,在蒙古族民間廣泛流傳,歷史悠久。取材容易,易於掌握,使用有效,是蒙醫的壹大治療特色,被整理載入多部著作。漢代文獻記載,有壹次蘇武被刀傷,匈奴大夫挖了壹個坑,加了熱灰,把暈倒的蘇武放在熱灰上跳到他背上,使他逃脫。18世紀,伊沙巴拉朱爾的《四甘露》,以“蒙藥震腦”為題,詳細介紹了治療腦震蕩的方法;《百病診治古方》蒙文手稿載:“小兒腦震蕩,挖壹個坑,把病兒倒掛,打腳底三下”;更有趣的是,駱駝有腦震蕩,“用木錘敲打頭部”等等。可見蒙醫腦震蕩手術對人和動物都有療效。動物搖頭法的臨床實踐可能為人類搖頭法提供科學的實驗經驗。無論如何,這些都是“休克療法”。

蒙醫腦震蕩手法的治療原則是“以震治震”、“震靜結合”、“先震後靜”。具體操作方法如下:舌苔:正常舌質紅潤,苔白薄,不滑不糙。而何儀病患者舌質紅、頭發幹、僵硬、味覺減退;日本相關患者舌苔黃厚,粘稠,有噴發感;巴達幹患者舌質軟,苔白厚,有粘性;黃水病的人舌頭上經常有皮疹;血液病患者舌質紅或紫,舌苔因心熱而發黑;肺病患者的舌,中間白,邊緣紅;肝病患者的舌有小黑點,中央發紅;脾病患者舌質發紅或有花點;而且腎病患者的舌苔是白色的,舌尖是紅色的,側面是黑色的。眼睛:何儀眼睛經常流淚,眼瞼腫脹,血管翳,頭暈,復視,上翻;眼睛紅腫發熱、眼瞼糜爛、皮疹、瘙癢、疼痛腫脹、畏光、視物發黃;巴達根的眼皮又白又癢,有厚厚的白雲,視物模糊,眼白;血液病有劇烈的眼痛、充血、紅視;黃水病,眼睛酸痛,眼淚多;昆蟲疾病是難以忍受的。

耳朵:何儀氏癥引起的耳鳴、耳痛;日本相關疾病中的發紅、發熱、刺痛和流膿;巴達根的耳朵又腫又癢;出血性疾病會導致耳朵生瘡、化膿、疼痛和耳聾。

鼻子:赫伊氏病,鼻塞流涕,嗅覺下降;日本病引起的膿性黃鼻;巴達根鼻子發癢,生瘡;黃水病、鼻衄、黃水;肺熱、腋下拍動等。

口唇:主要觀察口唇的顏色、幹外觀和感覺。正常嘴唇偏紅,柔軟。口唇歪斜多為何儀病,口幹、燥多與日病或熱證有關,口唇滲出、面色蒼白多為巴達根病或寒證。熱邪傳脾,口唇發黑。

牙齦和咽喉:熱感疾病包括牙齦瘙癢、糜爛、腫脹和咽喉化膿;感冒疾病牙齦和喉嚨蒼白,腫脹和糜爛。

頭發和指甲:何儀的頭發直立,指甲灰白濃密;日本關節病引起的脫發是指出現黑線等。主要觀察尿液。正常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而何儀的尿液顏色為藍色,氣味很小;日本相關病尿色黃,氣味濃;巴達根的尿是白色的,有腐爛的味道;血熱,尿赤黃色,氣味濃烈;黃水病尿色紫,氣味濃,有沈澱物;腎病血尿;脾綠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