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初經學家、文學家毛奇齡簡介

清初經學家、文學家毛奇齡簡介

清朝人物

中文名:毛奇齡

別名:甡,初晴,大可,齊於

國籍:中國

出生地:蕭山城廂鎮(今屬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623年(癸亥年)

逝世日期:1716年(丙申年)

職業:清代學者,文學家

代表作品:《西河合集》,《詩話》,《詞話》,《大學知本圖說》等

(歷史lishixinzhi.com)

毛奇齡生平

毛奇齡四歲識字,由其母口授《大學》,即能瑯瑯成誦。少時聰穎過人,以詩名揚鄉裏,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第壹,被視為“神童”。當時主考官陳子龍見他年幼,玩笑說:“黃毛未退,亦來應試?”毛奇齡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眾人皆驚。明亡,哭於學宮三日。後曾參與南明魯王軍事,魯王敗後,化名王彥,亡命江湖十余年。明亡,清兵南下,他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縣之南鄉深山,築土室讀書。毛奇齡生性倔強而恃才傲物,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評判言詞過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羅織罪名,遭幾度誣陷。後輾轉江淮,遍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賴友人集資向國子監捐得廩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參與纂修《明史》。其間以《古今通韻》1卷進呈,得到贊賞,詔付史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曾結識湯斌,與閻若璩等多有辨難。從學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毛奇齡70歲時,自撰墓誌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吊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於蕭山北幹後浦灘。

毛奇齡著述名錄

毛奇齡的學識淵博,能治經、史和音韻學,亦工詞,擅長駢文、散文、詩詞,都自成家數。精通音律,並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他在書法藝術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齡的書法,骨力駿健、筆勢挺拔,儒雅清奇、個性強烈,是文人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壹位。

毛奇齡博覽群書,經學詞章,各擅勝場。遇有異說,必“搜討源頭”、“字字質正”,好持自己獨特見解。其所撰《四書改錯》是針對朱熹《四書集註》之抨擊。毛奇齡壹生以辯定諸經為己任,力主治經以原文為主,不摻雜別家述說。他在少林寺寫的《大學知本圖說》,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眾多著作,均闡明他的治經思想。除潛心經學外,對地方誌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誌》3卷、《蕭山縣誌刊誤》3卷等。此外,毛對文學、音樂頗有造詣,好詩詞歌賦,著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多卷;又曾教授樂律,著有《竟山樂錄》4卷、《樂本解說》2卷等。近人邵瑞彭評其詞“雅近齊、梁以後樂府,風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齡以經學傲睨壹世,挾博縱辯,務欲勝人,抨擊朱熹《四書集註》,撰《四書改錯》,阮元嘗推他對乾嘉學術有開山之功。他亦好為詩。初受知於陳子龍;反復變化,由三唐而上窺齊梁。其論詩,主張以“涵蘊”、不著□際“見難”,以“能盡其才”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詆蘇軾。所作亦頗博麗窈渺,聲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過杭州拜訪他,並覓買其詩集。但毛奇齡自謂其詩“酬應者十九,宴遊者十壹,登臨感寄無聞焉”,張維屏也說:“名家古詩多存壽詩者,殆無過毛西河。”(《國朝詩人征略》)可見其內容比較狹窄和貧乏。他還寫了壹部《仲氏易》,把宋人講的《易經》推倒了。毛奇齡認為周敦頤的《太極圖》是來自道佛的文獻。

毛奇齡藏書故實

博覽群籍,蓄書甚富,藏宋元版古籍幾十種,每日歸來摩挲不忍釋手。建藏書樓為“冰香樓”、“友漢居”等。其夫人悍強,夫人有病,而他仍然藏書、校勘不輟。壹天,趁他外出之時,夫人說他整天搬弄花花綠綠古書,而不助於米鹽生計,壹氣之下,竟將西河所藏古書付之壹炬。藏書印有“西河毛氏藏書之印”、“史官”、“太史氏”、“大可氏”、“文學侍從之臣”、“友漢居藏”、“冰香樓”、“毛甡之印”、“西河季子之印”、“東吳毛子圖書”、“簡香圖書”等。工詩文,善書法。著有《毛詩續傳》、《古今通韻》、《春秋毛氏傳》、《經集》、《竟山樂錄》、《西河詩話》、《詞話》、《四書改錯》、《河圖洛書原舛編》、《太極圖說遺議》等數十種,詩賦雜著230余卷,後人編為《西河合集》。《四庫全書》收有其著述4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