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傳國粹,承匠心”社會實踐之泰山皮影篇
壹、 尋跡初探
泰山皮影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古籍《韜梼杌閑評》中就有關於其記載,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民間壹直以來便有 “登泰山不看泰山 皮影戲 不成遊也,不看影戲不知禮義”的諺語。
泰山皮影經過歷代傳承,不斷發展和完善,於2007年首批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在2011年,更是被收進了世界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皮影”名錄。當時的“ 十不閑 ”絕技唯壹傳承人 範正安 也被評為“中國非遺優秀傳承人”、“山東省十大優秀非遺傳承人”等。
近年來,泰山皮影傳承團隊不斷通過多種方式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潮流,在泰安、北京同時開設多家傳習館,並結合當下流行文化創編多部新劇目,努力讓泰山皮影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走出泰安、走出山東、乃至走出國門。可以說,泰山皮影已經成為中國非遺文化傳承的模範之壹,也成為了泰安市重要的文化地標。
二、 光影之間
7月17日,山東大學“傳國粹,承匠心”非遺調研團的泰安小分隊成員來到了“泰山皮影藝術館”開展實地走訪。通過觀看泰山皮影戲表演,了解相關文創產品,以及與泰山皮影戲文化傳承者的交談,大家不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泰山皮影蘊藏的豐富文化內涵,並進壹步了解了泰山皮影在新時代的傳播及傳承方式。
實踐過程中,隊員們首先觀看了由皮影傳習人楊女士表演的《石敢當大戰惡狼精》《時間都去哪兒了》和《武松打虎(新傳)》三個劇目。由於泰山皮影發源於泰山腳下,百年以來深受泰山神話傳說的滋養,因此關於“石敢當”的傳說壹直是泰山皮影中的經典題材。《石敢當大戰惡狼精》主要表現了石敢當打敗惡狼精、為民除害的故事,劇目帶有大量泰安本土方言,極其風趣幽默,老少皆宜。
接下來的兩個劇目,則極大地體現了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語境下的創造性表達。劇目《時間都去哪兒了》從歌曲“時間都去哪兒了”中汲取靈感,通過皮影表演的方式,展現壹個個生活中平淡而感人的細節,表現了父母對子女從小到大無微不至的愛與關懷。而《武松打虎(新傳)》則將武松與老虎的戰鬥環節表現為小朋友們熟悉的電子遊戲形式,在結尾部分更是加入了“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元素,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遞了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這兩出劇目,讓隊員們充分感受到非遺藝術創新性表達的巨大魅力,也加強了對非遺文化獲得良好傳播和傳承的信心。
觀看皮影表演之後,調研團成員們紛紛走上舞臺,站在幕布後面,也學著操縱手中的剪影。手忙腳亂之中,大家才進壹步感受到“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內涵,生動有趣的皮影戲表演背後,是傳習者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刻苦練習。
三、 匠影長傳
在實踐過程中,調研團成員通過與傳習人的交流,了解到泰山皮影近年來壹直在堅持創編新劇目,也擁有自己的編劇團隊,嘗試將皮影戲與各種各樣的新題材、新領域相結合。例如:《江南style》和《海草海草》,將皮影戲與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相結合,成功吸引了更多青年觀眾。《失落的壹角》將享譽盛名的繪本故事用皮影戲的形式表現出來,讓觀眾可以更好地感受故事本身。
近年來,通過這樣的實踐,泰山皮影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傳播與傳承體系,影響力也不斷增強。在2020年疫情期間,由於遊客大量減少,泰山皮影的發展壹度受到重大打擊,團隊也面臨解散的境地。後期通過傳習人的堅持以及政府的扶持,加上疫情後期經濟狀況的總體好轉,目前泰山皮影的發展勢頭強勁,逐漸恢復至疫情前狀態。
作為泰安市的重要文化印記,泰山皮影的發展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註皮影戲、保護皮影戲、學習皮影戲。在壹代又壹代匠人的努力下,泰山皮影在新時代愈來愈煥發出新的光彩。這壹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在不斷創新中走向新的未來,在新時代語境下展現獨特的魅力。
光影之間,匠心長存。
圖/文 趙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