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心下痞滿簡介

古籍中的心下痞滿簡介

心下痞滿為癥狀名。見《脾胃論》卷下。指胸脘部痞塞脹滿。多因氣滯郁結所致。《古今醫鑒·痞滿》:“因憂郁氣結於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治用木香化滯湯、散滯氣湯等。若心下痞滿,壅滯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黃連消痞丸等方。參見痞、心下痞:痞為病證名。指胸腹部痞滿、按之不痛的疾患。《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赤水玄珠·痞氣門》:“劉宗厚曰:痞之為病,由陰伏陽蓄,氣上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膜滿痞塞,皆土之病也。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脹滿則外有形也。前人所論皆指誤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誤下而然者,如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則為痞;飲食痰積不能施化則為痞;濕熱太盛,土乘心下則為痞。既痞與濕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實之癥,庶可略與疏導。”根據病因、癥狀、部位之不同,可分氣痞、痰痞、虛痞、實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心下痞為病證名。見《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指胃脘滿悶,按之柔軟不痛者。多因傷寒表邪未解,誤用下法,或內傷元氣不足,痰濕、郁熱蘊結所致。《註解傷寒論》卷四:“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陰入裏,結於心下為痞。”若誤下後,心下痞,氣逆嘔吐者,宜用半夏瀉心湯;又見胃中虛弱者,宜用甘草瀉心湯;若誤下後,心下痞,陽氣不足者,宜用附子瀉心湯。《丹溪心法·痞》:“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實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實、黃連、青皮、陳皮、枳殼;如稟受素弱,轉運不調,飲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術、山楂、曲蘗、陳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濕痰,宜蒼術、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熱在中焦,宜枳實、黃連、葛根、升麻;如食後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

詳見百科詞條:心下痞滿 [ 最後修訂於2015/12/3 17:45:08 ***956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